秋天里的一把火

1991-09-27 03:00王跃春
中国青年 1991年2期
关键词:火种天安门广场火炬

王跃春

有人说,亚运之光火炬接力活动是一个惊天地的壮举,是一曲中国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绝唱。说它唤醒了一条病弱频仍但永不甘心的巨龙,说它打造出了一个泱泱大国重抖威风的希望。

以30个日日夜夜、30个省市自治区、1.7亿位参加者、18万公里传递距离为据,上述之辞,可谓不谬。然而,对于作为这一庞大工程的设计者、组织者之一的我来说,它是一个个可以经常念叨的故事,精彩平淡紧张肝颤高贵悲惨跺脚感叹生气上火骂人冒汗都是这些故事的原料和佐料。

10月7日,当主火炬在工人体育场渐渐熄灭,这些故事全部煽侃完毕的时候,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文展部火炬处的那帮来自五湖四海的善于使别人钻圈入套的男女老少们不知被什么诓出了几行有冷有热的泪水,散伙饭吃得勇猛而又留恋。别情依依,弄得挺像。等到上车开路的时候,寡言代替了闹骂,摸爬滚打了3年的“播火者”真的要各奔前程了。那一瞬间,我才醒悟:那情确是难了,那戏真的难忘。

1990年初,组委会批准了14易其稿的火炬传递计划,于是,全国各报刊电台都纷纷报道8月22日将在天安门广场取火并点燃火炬。

直到6月初,天安门广场点火仪式的详细实施方案才基本敲定。一次神聊时,一个问题突然跳出:在天安门广场放置一个大凹镜聚太阳光取火,万一8月22日阴天不出太阳怎么办?下雨怎么办?

这么一个上亿人盯着的盛典不容“万一”。取火种必须易地!

那几天,吃着饭想,睡着觉想,就连蹲在厕所里还在想。火种到底怎么取?

我曾设想火种在京郊房山龙骨山山顶洞取。那是50多万年前人类弄火的地方。山顶洞人那把火曾把人类引入文明之门,今天,让它再点燃亚运火炬。

多么提气!当时设想请一位猴戏演员扮做人类祖先在山顶洞钻木取火,火星溅处,火炬燃起!

够历史,够神思,够奇妙!但庄严不足。不行。

也曾设想在八达岭长城烽火台取火。沉伏于茫茫天地间的中国之脉上,熊熊烽火照亮长城内外,雄赳赳马队威风凛凛护卫左右,一位盔甲披挂的战将取烽火点燃亚运火炬。中国的古代文明,曾称雄天下的实力,全包括其中。

够气魄,够雄浑,够深刻!可惜谁都知道烽火哪朝哪代也不代表友谊与和平。

还曾考虑如何巧用那铸满22万字经文的世界钟王——永乐大钟;如何妙取火焰山喷射的神火……

然而,鸡一嘴,鸭一嘴,难归一辙。

“为什么不去西藏呢?”不知什么时候冒出这个想法。

到西藏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去取火种。把火种运回北京天安门广场,届时从火种盒中取火,既保了险,又多了好多背景:8848.13米的珠峰是世界最高峰,圣火即天火,天火即太阳之火,在这个梨形星球上,珠峰是距太阳最近的地方,在那里取火可称得上近火楼台。珠峰又属中国所有,不到那取,到哪取?!

到西藏取火,一锤定音。

火炬处一行7人飞抵拉萨。首先是确定寻找一位圣洁的“火孩儿”。他们用高原反应后那一双双疲惫模糊的眼睛终于看中了就读艺校的15岁的达娃央宗。火炬处瞬间制造了一位知名人物。可以肯定,达娃央宗即使头天晚上做了一万个梦,也没敢梦见自己在8月22日以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每天出现在收视率最高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伴随着雄壮的背景音乐,手持火把的她取得了亚运之光火炬的火种。这位天使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在电视里口干舌燥地作亚运报告的张百发和万嗣铨。尽管让她签名的人给她提供了大量地练习汉字的机会,可我至今认为,她的汉字无论如何还得练一阵子。

火种取回来了,放置在直径大约20公分的金色圆形金属盒里,只要一打开盖子,火苗就蹿出半尺高。火炬处的人们放下了心。8月22日甭说阴天,就是雨雪冰雹一块来也不怕了,火种盒里的火是不灭的。

无论如何,在1990年的中国,8月22日是个值得加上着重号的日子。在经历了几个阴天之后,这一天的天安门广场上空的那块天是蓝的,且有几朵白云游弋。火炬处辛苦筹划了整整一个夏天的天安门广场点火仪式,像一份答卷等着所有人评判。

不紧张是假的,装都装不出泰然自若来。为了这一刻,我和诸位伙伴们过了几个月“非人”的生活。没有人逼着、打着、威胁着,这些压力通通来自内心深处。哪怕一个细微处没落实,对不起,麻烦您老人家上午东郊,下午西山,或者昌平,或者大兴,陪伴的就是自己的汗水。

从小不知道啥叫高规格,也从没有一次接触这么多高规格,反正一次调动那么大一支高规格的队伍是凑了些胆子的。

点火仪式的地点定在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的心脏。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500人现场演奏,什么活动能一次请这么多军乐艺术家出征!

请只有迎送外国元首时才出现的武警礼炮班鸣放11响礼炮,那动静多让人荡气回肠!

请中央警卫局派出两辆重大场合出现、高级领导人乘坐的红旗敞篷车,作为将火炬从天安门广场运往首都机场的专用车;一汽8万职工捐赠的两辆奥迪车压阵;再加上亚运礼宾摩托护卫队的11辆车开道,那阵容连国宾车队都逊色几分。

在郊外搞队形训练时,我们也居然站在红旗敞篷车上指挥,那感觉真是别有滋味。

国家领导人迎接外宾时用的2×3米的检阅台从它诞生起大概就不会想到还有第二个用途——出任广场点火台角色。它的娇贵不光表现在平时要拆散装箱保管,还在于那几根1米多高的金属立柱电镀一次就是上万块。就在8月22日,它承载了总书记的微笑和现场的庄严。

如果说每一只信鸽都代表着幸福吉祥和平安逸的话,那8月22日的天安门广场是怎么容下6万次祝愿的呢?翱翔在广场上空的6万只鸽子肯定不知道,它们创下了一个世界记录——一次放飞数的最高记录。鸽子起飞时抖落翅膀的“扑扑”声至今还回绕在我的耳畔,亲切动听。

为了严格控制仪式的时间,8月18日我们搞了唯一一次彩排。那一天,真有一些人按实际安排扮做总书记等重要人物从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处一步步向广场中央走来,并该主持的主持,该致辞的致辞,我们在下边掐表计算,真是分分秒秒,一丝不苟。在原有基础上,加一个25米×8米×60公分的主席台就是在彩排过程中万嗣铨提出来的。

22号的天气给我减去了天大的压力。随着旭日东升,霞光斜射在大家惨不忍睹但很紧张很兴奋的脸上的时候,我也暗暗宣告了怀里揣着的那份“紧急备用方案”的寿终正寝。

1984年洛杉矶23届奥运会的主火炬点燃很别致,主办者巧用奥运五环标志构成引火轨道最后通到主火炬。

我们怎么点?这是缠绕在大家心里很长时间的一个费猜想的问题。我们一开始的设想层出不穷,有些自然引人发笑,还是请诸位笑笑吧。

——由一位着古装神箭手用土制火箭射向主火炬。悠远古朴。可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保证射准呢,万一把燃烧的箭头射到观众席上呢?火在火炬台下边烧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持火炬运动员跑进体育场,直上火炬台正对面的南台,使观众不解,以为运动员迷了方向,最后运动员点燃一个机关,这是引信的端点,引信等于燃了半个运动场,最后通到主火炬。

奇特但也荒唐。

——请亚洲各国驻华使馆官员在通往主火炬的台阶上,依次排开。由他们把火炬接力到主火炬,从而奏响亚洲人民大团结的序曲。

可是,这样一个机会不留给本国运动员,绝对亏了。

——用激光手枪远距离打着主火炬,用腾空的巨龙将口衔的火炬投进主火炬等等,想法千奇百怪。

最后许海峰的出现算是这一悬案的了结。

但是直到今天,我心里仍觉得点火炬的细节没有光彩,平平淡淡,不应该是这样的。

10月7日下午,燃烧了15个昼夜的北京工人体育场的亚运主火炬渐渐熄灭了,一直对准火炬完整地拍摄下熄火全过程的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说:当火炬挣扎着又跳了几下火苗旋即熄灭的时候,我的心突然紧了,好像掉进了冰窟窿。

这大概就叫感情。因为他也参加了火炬处的工作。在距8月22日还有50天的时候,我曾为火炬处同仁带去一句话,叫做“火炬尚未喷焰,你我怎敢等闲”。在散伙总结会上,我又送上一句,叫做“火炬云空喷焰,你我衷肠使然”。

每当我回忆起为那把火炬曾经操劳的时光时,就涌出无数兴奋和恋情。

曾经跟无数人磨嘴皮子费唾沫星子,为的是少花钱多办事;曾经光着上身在工体3120房间修改方案和起草陈希同的点火致辞,光着也出汗;曾经急得火顶嗓门,失声时真怕再不会说活;曾经在后半夜饿得用顶多30度的水泡一包方便面而在吃完之后发誓饿死之前的最后一句话仍然是再也不吃方便面!

但是,这些都无足挂齿。在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面前,倒净一腔血又算得了什么呢?年轻人做梦都在大谈机遇和想干大事业,当火炬这桩实实在在的机遇和事业到来的时候,做得再棒也不会叫屈。

夜深人静之时,我已几次端望领导送给我的那把火炬和主火炬台模型。它将永远让我记住1990年那个难眠的夏季,那一幕扮演角色的大戏。

凝视之中;我忽然发现,火炬还在燃烧!

猜你喜欢
火种天安门广场火炬
接过火炬高举起
火种
点燃火种的地方
吉林一号视频07星天安门广场影像图
胜利日大阅兵
火炬照亮关爱路
我与《火炬》20年
《火炬》照我绘“二春”
读,这些文字里深埋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