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劳改工作管理局与本刊联合举行“北京模式”专题座谈会

1990-09-24 05:01
啄木鸟 1990年2期

反映首都劳改劳教改革重大成果的报告文学《来自大墙内外的报告——“北京模式”实录》(作者:杨洪坛、李秀贞,载于1989年第5期《啄木鸟》)发表后,首都劳改劳教部门反映强烈,在犯人及劳教人员中引起了轰动。为此,去年11月28日北京市劳改工作管理局与本刊在京联合举办了首都劳改劳教“北京模式”专题座谈会,就“北京模式”的做法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对作品本身进行了评介。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李赣骝,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顾问、中国法学会顾问曹海波,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封明为、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席张廉云,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曾岫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占蕴,以及首都新闻、期刊、出版、影视界的记者、编辑、作家、评论家,关心青少年教育的社会知名人士共50多家单位近百人应邀出席了座谈会。

北京市劳改局局长魏相如首先在会上讲了话。他说,《来自大墙内外的报告——“北京模式”实录》这部作品,集中而真实地反映了北京市劳改劳教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监管改造对象的新情况、新特点而开创的新的改造方式,即全市18个区县人民政府同劳改工作管理局签订的《加强对服刑、劳教和少管人员的改造教育和刑满、解教后的帮教安置工作协议》的创建并实施的艰难过程和产生的积极的社会效应。司法部称这一做法为“北京模式”,并号召全国其它省市因地制宜地效仿推行。他告诉大家:“北京模式”自1987年底实施以来,北京市内4个区的刑满解教人员的安置率1988年达80%,昌平、延庆两县达97%,北京市重新犯罪率由1983年以前的10%以上下降到1988年的5%。在去年的北京动乱暴乱中,东城、崇文、宣武、朝阳及海淀5个区收审的参与暴乱人员中,刑满解教人员仅占7.37%,占1983年以来放回这5个区的刑满解教人员总数的1.08%。若干刑满解教人员在平暴中还有立功表现。“北京模式”已得到许多司法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魏相如同志在具体地介绍“北京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取得的良好效果之后指出:大量事实证明,签订落实区(县)、局《帮教安置协议》的作法,是劳改劳教工作实行综合治理的一个好形式。是改革开放和治安综合治理方针在劳改劳教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党委领导、群众路线与专门机关相结合的公安工作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运用和发展。也是提高改造质量减少犯罪,避免恶性循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治本措施。

魏相如同志最后说,劳动改造罪犯成为新人,是我们党和国家一项基本方针,它是由我们共产党人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所决定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开创出一个“北京模式”来,最根本的还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千千万万的群众,与专门机关协同作战,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对劳改劳教工作实行综合治理,使之形成大墙内外齐抓共管,改造安置成龙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无论遇到什么复杂的形势和困难,我们都要坚持贯彻,决不动摇。从两年来贯彻落实区(县)、局《帮教安置协议》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我们宣传的不够,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还远没有被广大群众所完全理解和认识。他希望参加座谈会的首都新闻界、学术界、出版界的同志为宣传“北京模式”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本刊副主编陶和谦接着在会上说:我们发表《来自大墙内外的报告——“北京模式”实录》,是认为这篇作品所体现的“北京模式”,较为成功地贯彻了中央综合治理的方针。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但真正改造了罪犯,使他们成为新人;而且还能使他们回到社会上以后,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使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真正为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最后讲道:弘扬社会主义法制,鞭笞践踏法律行为,是我刊的宗旨之一。我们热忱希望有更多的作家、作者,把触角伸入法律这块园地,为我刊提供更多的文学佳作,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法制文学而共同努力。

作者杨洪坛和责任编辑李晓敏,分别在会上谈了各自的创作感受和编后感。

李赣骝、曹海波、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主席刘志恒、著名电影演员赵子岳,在会上对“北京模式”作了高度评价。北京市第一监狱副监狱长徐继庄,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作品在犯人中产生的反响。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对作品作了具体评论。

会后,北京市劳改局安排与会人员参观了北京市第一监狱,并请他们观看了由犯人演出的文艺节目。

下面是曹海波、曾镇南、徐继庄3位同志的发言摘要:

曹海波

为了解决我国犯罪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犯罪问题,我党早就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方针。这个方针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对长期同犯罪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国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李瑞环同志在《关于犯罪问题的综合治理》一文中指出:“综合治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括着许多内容,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具体都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采取什么方法和形式,都有许多具体实际的问题。”由于赵紫阳同志忽视党的领导,消极对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严重干扰了综合治理方针的宣传和落实。但广大司法干警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坚持这一方针作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其中《来自大墙内外的报告》所反映的“北京模式”,就是首都司法干警创造的、通过帮教安置协议改造罪犯,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好形式。这部作品实为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好就好在她用文学形式热情讴歌党、讴歌对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无限忠诚的公安、司法干警,讴歌积极支持他们工作、热情关怀罪犯改造、帮教、安置的各阶层的人们,积极宣传了“北京模式”,为推广“北京模式”,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这篇报告文学是作者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坚持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物。一个时期以来,抨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毛泽东文艺思想在一些人中间成为一种时髦,资产阶级文艺观不断渗透到我们的文艺创作中来,一些作者热衷于脱离现实的“自我表现”,结果,文艺冷落了人民,人民也冷落了文艺。而这篇作品的两位作者满怀对社会主义劳改劳教事业的热情,通过深入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反映时代的要求,他们的作品理所当然会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作品创作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即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我是《啄木鸟》杂志的忠实读者,在我看到的一些作品中,它们既有可读性又有教育意义,就是因为它们来源于生活。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其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她从“北京模式”的重大意义出发,既歌颂了为这一模式的创立和积极实施的人们,又批评了那些应当支持而由于受旧习惯势力、旧传统观念影响和搞不正之风而对这一新生事物冷漠的人。其赞扬符合实际,其鞭笞切中要害,从而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作用。

我衷心祝愿《啄木鸟》能够不断刊出这样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曾镇南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感觉到作者写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题材。这种事情小而言之,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宁;大而言之,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北京模式”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模式的创造当中,公安、司法干警体现了真正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真正的对人权的尊重。看了这篇报告文学后,我感到这些人真是可亲可爱,真是最可爱的人。

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工作者,我看了这个报告文学,感到很惊讶。作者是两个业余的作者,但是这篇报告文学写得比较好。第一,可信。我觉得它写得比较翔实可信。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写作的时候作者的心理动机很朴素,他们有实事求是之意,而没有哗众取宠之心。报告文学最基本的特质是一种新闻和社会报告,它一定要真实。这篇报告文学,在事实的选择上处理得比较好,我们看到它写的那些人都是一些真人真事,而且写到“北京模式”也不完全是赞美的,它也写到了“北京模式”的执行当中的问题,即“歌声当中的忧虑”,我觉得这就比较真实可信。任何一件事情没有十全十美的,报道一件先进的事迹,一定要两点论,不要一点论。第二,我觉得它的意义比较深远。意深,即挖掘得比较深。这个我刚才说了,作者对这样一件事情,不但把它放在我们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范围里头描写,而且放在整个人类跟犯罪现象斗争的这个大的背景里头来描写,发掘得比较深,气势也显得开阔。第三,言文。这个“言文”我觉得不只是一个所谓文采问题,我觉得我们有很多报告文学“文采”已经太多了,作者添枝加叶,任意发挥,而且写得很冗长,很虚飘。这不是我们提倡的“言文”。古人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章要写得好,它才能起一种感染力,起一种宣传的效果。才能不胫而走,不待置邮而传远。这篇报告文学在文字上最大的优点,首先就是文从字顺,写得很流畅,两个业余作者表现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力。其次剪裁很得当,主次详略,恰到好处,层次很清楚,基本上没有多少水分,因而整个结构显得很严谨,叙事条理分明,读起来很豁人眼目。最后,它的语言是朴素的,而且是有群众语言的。比如说它写到火车经过清河劳改农场的时候,列车员不说哪位下车,而是说哪个下车,而且恶狠狠地说。“哪个”跟“哪位”,一下子就把感情色彩表现了出来。象这样的语言就写得不错,有口语的活力。再比如,写到魏相如局长到退休的时候说“他还可以叮噹两年”这个“叮噹两年”比“可以再摔打两年”形象,有声有色,而且暗喻着老魏的骨头具有金属的特性。所谓钢筋铁骨,才能叮噹作响,这是非常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当然它也有些文采,有些文学手段。比如描写魏局长的一些心理状态的时候,描写他夜里的一些深思,使心理状态和景色描写相交融,确有几段较好的文字。对两个业余作者来说,这就很不容易了。从这篇报告文学的写作过程看,我知道责任编辑李晓敏同志,还有报告文学作家田珍颍同志都对作者作了很大的帮助,所以我想到我们的报告文学要发展,今后还要在第一线培养新的作者,从真正对生活了解,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很清楚的作者当中来培养我们新的作者。这些不知名的作者,他们的作品往往写得比较刚健、清新、朴素、有力。

法制文学的研究是文艺评论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国内的文艺评论对这方面重视不太够。最近我接待了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美国学者金介甫先生,他带着一个课题,就是来研究中国的法制文学。他问我说:你们国内的评论家哪一位是研究中国的法制文学的?我很惭愧,我说我们这儿没有这样的专门研究法制文学的评论家,大家对这一类的作品都觉得文学层次比较低,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但是金介甫先生说:犯罪问题在美国是个很头疼的问题,他感觉到我们中国解决得比较好。他觉得要把文学研究和对中国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就不能不研究法制文学。这个意见对我还是很有启发的,所以我准备把这篇报告文学推荐给他。他要翻译一本报告文学集,我觉得这篇文章应该给翻译出去。

(根据录音整理)

徐继庄

《来自大墙内外的报告——“北京模式”实录》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后,在我们监狱干部和服刑人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干部普遍认为这是一篇内容真实、情节生动的好作品,它再现了首都劳改劳教战线改革的艰难历程,描写了以魏相如同志为代表的8000多劳改劳教干警为确保首都的安宁、挽救失足者而创立“北京模式”的感人事迹,读后深受教育和鼓舞。同时他们还认为这篇报告文学也是对犯人进行党的劳改劳教方针政策和前途教育的好教材。

这篇报告文学在犯人中引起的反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犯人进一步认识到《帮教安置协议》出台的艰辛,增进了对全社会和广大劳改劳教干警挽救之情的理解。比如女犯叶××入监两年多很少在学习会上发言,这次她争着发言说:“看了这篇报告文学,我心里很不平静,既受触动又产生出一种痛悔。我问自己:各级党政领导和魏局长及管教干部这样呕心沥血为的是什么?不是为他们自己,也不是为自己的子女,而为的是象我这样危害过社会的罪犯!只有共产党人才能有这么宽阔的胸怀,我从心底里佩服。”50多岁的诈骗犯李××说:“我参加工作30多年,一下子从国家干部沦落成为罪犯,打击够大的,我没掉泪。可是看了这篇报告文学,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却流个没完。没想到各级党和政府、家乡亲人以及管教干部为我们操了这么大的心,用了这么大的力,《帮教安置协议》的诞生真不易啊!”

二、进一步解决了犯人担心对《帮教安置协议》落实不了的疑虑,使他们更加相信党的劳改政策。

不少犯人在讨论中主动检查了自己过去认为《帮教安置协议》是写在纸上的东西,不一定能落实。看了《来自大墙内外的报告》以后,感到真实可信,转变了自己的错误认识。流氓犯王×说:“读了这篇报告文学,我的心胸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我们这些人有一个最不好的毛病,就是政府宣传什么,有时越不信什么,老觉得是为了安慰我们,省得闹事。但这次我绝对相信《协议》了,因为这篇报告文学中写到的人很多我都认识。《帮教安置协议》能在他们身上落实,也一定会给我带来光明的前途。”判处死缓的杀人犯王××说:“以前《帮教安置协议》在我心中是轻飘飘的一张纸,读了报告文学我感到《帮教安置协议》很沉很沉,份量很重很重。我看到了党和政府是在真心实意地挽救我们,更加坚信党的劳改政策。现在我已经不为刑期长而垂头丧气了,因为我有了可以信赖的《帮教安置协议》这个靠山。”

三、犯人更加坚定了改造信心,争取早日走向新生。

贪污犯黄××说:我一直认为,一提起阶下囚,人们就会用鄙视的眼光来看待。读了报告文学后。我感到我的认识是错误的。实际上,现在政府和各界人士都在关心着我们,把我们当人看,我们自己更应该尊重自己,要下决心改造自己成为新人,不辜负社会对我们的挽救之情。”“三进宫”犯人林×说:“象我这样几进几出公安局的人,早就是冷血动物了,没想到读了这篇报告文学还真掉泪了。今后我再也不破罐破摔了,要永远记住政府的挽救之情,规规矩矩地改造,做个好人。”

一些长期在管教工作一线的干警反映说:这篇报告文学之所以能震撼犯人的心,最重要的是用发生在他们当中的真人真事来再现出《帮教安置协议》的巨大威力,因而能感染教育人。目前,我监有的中队已开展了“读《报告》写心得”的读书活动,组织犯人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照检查在坚信党的劳改方针政策、安心改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收到更大的成果。

这篇报告文学引起的反响使我们悟出这样一个道理:文学也是连接大墙内外的桥梁和纽带,文学也是我们改造教育罪犯、做好工作的有效方法。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反映劳改劳教工作的好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