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一向喜好“综合效应”,凡事总图个面面俱到,男女老少无怨。然而又常常是人人不喜,面面不到。譬如组织个领导班子,就一定要老中青三结合,传帮带,还要方方面面的代表,各种类型的人都顾及。但班子一旦凑齐,又相互不服,处处掣肘,自立山头,一盘散沙。倒不如一个人组阁,自择竞选伙伴,如果领导不力,群众弹劾,引咎辞职。
由此想到艺术演出的现状,似乎也多有“综合效应”症在作怪。时下的演出是颇火热的,歌舞晚会不断,连各单位的诞辰、周年等等志喜活动都喜欢来上几场演出添个热闹。但这些演出往往是五花八门的大拼盘:有民乐、交响乐、流行音乐交汇在一起的;有狂歌劲舞、二胡独奏、笛子唢呐相互交叉的;有芭蕾、京剧、霹雳舞搅和满场的。
从剧场效果讲,演出若在体育馆举行,流行音乐、摇滚乐、狂歌劲舞大发光彩,而芭蕾看上去则形如虫蚊,二胡、笛子声同蚊鸣,黯然失色。演出如在音乐厅、小剧院举行,交响乐、民乐正得其所,急骤狂奔的艺术就施展不开,反而震耳欲聋,尘土飞扬,让人无法忍受。从听众的欣赏感觉讲,想来静静享受的受不了大音量的冲击波;想来狂欢热闹的又耐不住舒缓轻柔;喜欢交响乐、芭蕾舞的看不到西洋艺术的真正效果;迷恋民乐的听不到国粹的精华;热爱流行歌曲、大众化艺术的又领略不到应有的欢腾气氛。整台演出,谁都得不到满足,岂能皆大欢喜?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有难言之隐。一台演出全是流行歌舞,尽是摇滚风格,必然会遭到指斥,有不支持民族艺术、古典艺术之嫌。反过来,全是典雅高贵的,又得不到理想的票房价值,甚至可能蚀本。另外,人们的思维也早为岁月如此这般地磨炼出来。我国的演出几十年一贯制,以大拼盘为主,不论风格、情调、演员的特色如何大相径庭,管它什么相声、劲歌、芭蕾、二胡…一概纳入,就为的是让各色人等都能欣赏,好博得满堂喝彩。所以,眼下的演出虽然五花八门,花样也不断翻新,但在这一点上却一如既往,不思变革。如在几年前,倒也不足为怪,当时的艺术缺少个性,人的欣赏口味也简单,并无奢求。然而今天,观众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欣赏情趣已经不再那么目标一致,而是分为许多群体,由文化层次、年龄、经历、职业等因素决定。他们要求艺术演出的个性最好突出一些,风格鲜明,这就使综合效应失却了往日的光彩。有一位日本朋友在看过几场中国的艺术演出后曾说,中国的演出,缺少鲜明的追求,风格过杂,这和几十年前的日本差不多。几句话一针见血,指出我国的艺术演出在演出形式上的落后。
艺术演出追求“综合效应”应该休矣,改朝换代的当是分门别类,独立设计。我以为眼下该发出这个呼吁了。
流行音乐、摇滚乐等艺术,应该放在体育馆、广场,或者说是容纳人数较多、环境较随便的地方。音量可以放大,以造成这种艺术在音响上的特殊效果;演员可以舞动,和观众交流,衣着也可以自然些,观众可以欢呼雀跃,自由走动,使台上台下的气氛汇合,得到大众化艺术的应有的现场氛围。交响乐、民乐、室内乐等艺术,因为相对来说欣赏的要求高,所需环境就要典雅、安静,所以应该在音乐厅、小剧场进行。演员服饰正规,观众肃静细听,以传统的欣赏方式进行。这类演出,在西方国家往往票价昂贵,观者常常衣饰考究,举止高雅,且多有借此交际的欲望。
我们历来只喜欢讨论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并没有把演出独立出来,作为一门学问——演出学来研究。其实,演出设计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艺术表现的效果。这包括演员和节目的选择、音响、灯光、舞美、节目主持、场地等等。只有提高艺术演出总体策划的水准,才能满足各阶层观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