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在发生着变化。最近,我们对北京某高校的238名毕业生的择业标准进行了调查,从中可看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金钱发生了魔力,大学生们不再那么“清高”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越来越多地与经济收入状况联系在一起。这一社会现象在大学生择业方面的反映是,71.8%的人以“经济收入高”为择业标准。
二、学有所用,发挥专长。47.9%的毕业生强调要专业对口,而不是一味迁就所有制性质等其他因素。他们尤其希望职业与个人成才达到高度契合,就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一趋向表明了大学生对“个人价值”的崭新认识。
三、企业、公司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点。调查表明,69.5%的学生愿到公司、企业部门工作,47%的学生更希望到合资企业工作。这是上述两个特点的自然反映,即公司、企业往往被视为“收入高”“能发挥才能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相当多的毕业生对企业、公司的职业活动特点所知甚少,这就意味着即使他们能如愿以偿,但如何进入职业角色,实现自己的抱负,还是一个有待不断实践来回答的难题。
四、普遍希望自主灵活的择业方式。统包分配的政策,限制了毕业生自己的意愿,所以,93.7%的学生都希望用“考核”“供需结合”等方法打破统包分配的“铁饭碗”。另一方面,当毕业生的择业意向与父母的愿望发生冲突时,94%的学生表示要“说服父母按自己意愿办”。这充分说明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很大增强。
北京曲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