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分配到分配好

1987-08-24 05:50舒红鹰
中国青年 1987年6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分配毕业生

舒红鹰

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毕业生分配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革后的毕业分配,学校可以在国家宏观计划的指导下,同用人单位实行较为广泛的“供需见面”,可以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合理调配毕业生,制定建议分配计划。两年来,大学毕业生分配实际状况如何?各方面反映如何?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跑了京津14所高校和有关单位,开了20多个座谈会,接触了80多位人士。当我行囊饱满回到编辑部时,便深深地感到大学毕业分配改革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我们要求“婚姻自主”

和大学生座谈很痛快,他们不会象考试那样用标准答案回答你,在毕业生分配问题上,他们自有答案。

“毕业分配是对大学生命运的判决,毕业生就象判决前的被告,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学生在毕业分配上没有什么主动权,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象一个东西一样让人安排。”大学生直言快语,毫无遮挡。

“你们希望怎样掌握自己的命运呢?”我问。

“毕业分配应该考试,应该自己找工作,应该招聘,合格的要,不合格的刷。”

“这两年不是扩大了学校的分配建议权,又实行供需见面了吗?”我不禁问道。

“唉,学校建议权在老师手里攥着,供需见面又没见到我们学生,只见到系里老师那一层。就象找对象一样,我们只不过是原来由爷爷包办,到现在由父母包办了,没有自主。”

“我们希望改革,我们希望实实在在地改。”——这是每个参加座谈会大学生的共同呼声。在分配制度改革这个问题上,大学生显示出年轻人特有的争脾气。

也不能全怪学生急脾气。因为他们有他们考虑问题的方式。其实在统一分配下,也不见得他们每一个人都分得不理想,但他们认为盲目且被动地服从是一种强制,他们希望主动地选择工作,他们觉得只有招聘、考核、择优录用,才能一比高低,人尽其才。

能不能拆除这堵墙

我贸然来到北京一家大的企业,干部科的科长是位女同志,说话很冲,听说我来了解用人单位的意见,她好像早有准备,一番话直泄而下:“供需见面这种形式我们欢迎,但是只和老师见面,不能和学生见,就象中间有一堵墙把我们隔开了。学生是男是女是好是赖不能只听老师说,买个东西还得看看呢,何况是人呢?1984年我们分来一个大学生,能力极差,原来在校三门不及格,用,用不了,退,退不回去,我们人事部门没法分配。就为这个,我们要求到学校直接录用去,要求看学生的档案、历年成绩和各方面表现,想和学生本人谈一谈,看他愿不愿意到我们企业来,不能强按牛头不喝水,得让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两厢情愿。最后我们还希望给我们退人权,不合格的我们可以辞退。”

话音戛然而止,却令人回味无穷。

我们赞成供需见面,但是……

提起这两年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改革,几乎所有搞毕业分配的同志都同声表示欢迎和赞同,同时也都提出:现在微观搞活了,但学校的工作量加大了。原来国家统一分配,只有一个分配计划,完成这个计划,分配工作就算完了,“通不通三分钟”,那时的分配相对来讲比较好做。现在学校有了提分配建议权,就要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地订计划,要有好几个计划,各系的老师都动起来了,与用人单位往返很多次,最后还要把所有的计划捏成一个,上报下达进行调配。天津教卫委的同志说:“全国有1000多所院校,跟天津有关的就有200多所;天津有8000个国家企业,给每一个企业发一封信就是8000封,工作量加大可想而知。但是能使毕业生分得合理、满意,我们再累也高兴。”

提起学生对供需见面的看法,老师们说:学生对毕业生分配工作改革方针不清楚,以为供需见面就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从学校来讲,如果全面铺开,工作量会更大,要考虑学校的承受能力,也要考虑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如果单位公开招聘,有的同学立刻会被刷下来。有的同学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得过高了,如到特区去,那等着他的一定是“炒鱿鱼。”

难道就没有一所学校能使用人单位和学生见上面?有。如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

试一试如何?清华采用了新办法

在清华大学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的会场里,我找到了人事处副处长赵燕秦同志。她介绍说:“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毕业生进行考核录用的试验。我们按照国家分配方针和重点,提出我校的分配计划,在计划范围内,试行招聘、推荐和考核录用相结合的办法。使用人单位有选择毕业生的权限,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工作的机会。目前还是有限制的选择,有地区、专业的限制,还要保证国家重点工程。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改革是为了分好,而不是为了好分。我们鼓励同学到基层去,鼓励他们合理流向。今天请来的137个单位,是去年12月通过信函订了预分方案的,如果今天双方见面基本谈妥,用人单位可以立即到主席台上找各系老师了解学生5年来的考分以及其他各方面情况,双方签字后,再经学校毕业分配办公室批准,就算最后定死了。个别不合理的,用人单位在3个月内可以辞退毕业生……”

离开赵老师,我便来到会场,同应聘的太学生随便聊起来。两位女学生笑着对我说:“这样分配,我们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了。”一位男同学正在填写一份招聘登记表,预分方案中他应去北京郊区,但他与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谈妥要改去天津。我问他有可能实现吗?他说:“有可能,因为我是从北京去天津,天津又是我考来的地区,这是合理流动,会批准的。”在众多的用人单位中,常州一个地方国营小厂竟也来到这里,凭的是该厂微电机在全国产量第一,产值第三,在这里竞争是平等的。有些下一届毕业生也来到会场,他们是来了解情况或作自我介绍……在这紧张而有秩序的会场里洋溢着一种生气。我突然觉得,这里回答了在调查中没能回答的一些问题,这里推倒了阻碍供需见面的一堵墙,这里给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搭起了一座桥。

改革必须坚持下去

最后,我走访了国家教委学生司司长王炽昌同志。

记者:毕业生分配工作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王:就是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把现行的分配制度改为就业制度。学校只起推荐作用,而用人单位的决定权在用人单位。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分三方面进行,一要理顺国家计划,达到宏观能控制住;二要处理好国家、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四者的关系,微观上要搞活;三要有配套政策。清华试行的招聘、考核录用毕业生的办法,就是进行微观如何搞活的尝试,目前看效果很好。

记者:未试点学校何时能使用人单位同学生见面?

王:准确时间很难回答。但我们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同用人单位见上面,是要让学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用人单位更合理地选择人才,要做到这些需逐步逐步地放开。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理解,因为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搞好配套政策,并要考虑到社会承受能力、人们心理承受能力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骤。如果全国1056所大学都能使学生同用人单位见上面,马上遇到的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能否承受的问题,这就从组织工作上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还有一些问题都有待研究解决。

记者:您对目前毕业生分配工作改革的看法。

王:目前,毕业分配工作改革仅仅是开始,还不适应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不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需求。因此,改革必须坚持下去。目前对改革还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担心计划失控,有的要求加快步伐。我想,对于现行的改革措施需要有一个消化、吸收、补充、完善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理顺关系,搞好配套改革;对于长远改革,还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提出既有长远的改革目标,又有长短结合,分步骤实施的方案。我们将本着既要坚持改革方向,又要慎重稳妥,既要加强宏观管理,又要有利于微观搞活的原则,搞好今后的改革,做好毕业生分配工作。

走出国家教委大楼,我决计要写这篇文章。如果这篇文章能使人们得到沟通和相互理解,那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分配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