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新小说派”

1986-08-20 04:03启华
中国青年 1986年8期
关键词:罗伯克劳德西蒙

启华

三个金黄色头发的孩子,上着粗蓝布的短袖衬衫,下穿粗蓝布的短裤,肩并肩,手拉手,在阳光直射下的黄澄澄的海滩上走着走着。

海里波浪在滚动,发出嘈嘈切切的低语。

沙滩上延伸着三行笔直的脚印。

一群海鸟在孩子们前方迈着大步,但它们速度不及孩子们快,终于在快被孩子们追上时突然飞去了。

三个金发的孩子对什么也不顾盼,肩并肩走着走着……

这就是法国著名新小说派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代表作品《海滩》中描写的情景。整篇小说中不断重复着三个孩子在海滩上走着的机械动作,没有什么故事在演进,没有什么情节在发展。它的结构,就是孩子们周围波浪拍打、鸟儿腾飞等几个场景。三个孩子也只具外貌以及外在行动的描绘,显不出个性特色,他们的全部活动就是不断地走路,而这走路本身也并不蕴含着某种暗示和象征。罗伯—格里耶说:“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这也是他的作品给人最强烈的总体感受。

同时,人们又可以发现,小说中对环绕人物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是极为周详、细腻的,也过于琐碎甚而同义反复。沙滩和海浪的形状、动态、色泽被作者非常逼真地、富有视觉和听觉效果地表最出来,相形之下,对人的表现就更显简单和粗陋。罗伯—格里耶的其它作品以及“新小说派”作家们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有细致描写环境物象的特点。克劳德·西蒙的《风》,玛格丽特·杜拉的《琴声如诉》及米歇尔·比托尔的《米兰过道》等都是如此,有时会不惜篇幅地反复描述某一物品的形状、性质。这种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看来同十九世纪的法国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巴尔扎克的作品相近,但实际形似而质异。现实主义作家刻画环境是为了烘托人物,“新小说派”作家刻画环境是为了淹没人物,,否定人物在作品中的主体地位。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物”的世界,传统现实主义把人作为世界的中心,以人的主观情感去表现客观存在的物质,因此是不真实的。而新小说派作家要冷静、准确、如实地表现物质世界,按罗伯—格里耶的说法就是表现“一个更实在的、更直观的世界”,这才是艺术应有的使命。所以在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无性格可言,甚至连姓名、身分都不交代,人物净是充当体现物质环境的道具而已。

由于人物只是借以展现物质世界的“道具”,结果,他们的动作机械地重复,思想活动是单调甚至静止的,如《海滩》中那三个孩子,没有什么思想轨迹。只是重复着“钟响了”这种毫无意义的对话。新小说派的作品或者把人描绘成只有生理反应的动物,或者渲染人的下意识活动,用幻觉楚境无序的自由联想交错结合,使作品结构随意跳跃。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想象,杂糅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有机联系,没有逻辑的贯穿,一会儿出现这个,一会儿出现那个,使读者很难领会作品的结构线索和基本题旨。

新小说派这种表现手法的创造和运用直接体现了他们的文学观念。新小说派约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形成,它是以反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姿态出现的。克劳德·西蒙明确地宣称:“写作是为了反对原有规律或向它挑战。”他们认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不能使读者认识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克劳德·西蒙说:现实主义作家“尽管宣称描写‘客观真实,实际上却是恰恰相反。很清楚,由于实质上不可能把一切都说出来,现实主义的小说就仅限于把故事的支碎情节组成系列,事物的不连贯被辩护成是在记述‘主要事件,以此来蒙蔽读者”。西蒙认为,“这类小说的作家往往藏在虚假的客观事实后头”,是企图演绎某种概念。他以司汤达的《红与黑》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为例,指出“为了证实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的那枪是正义的。或艾玛用砒霜自杀也是合情合理的,司汤达和福楼拜事先用了几百页的心理描写,以说明主人公们最终行为的必然性。”新小说派作家认为只有以他们所创造的新的表现手法才能表达“人和世界的新关系”,才能揭示生活的真实。

新小说派主张革新和发展传统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使小说艺术能适应发展了的时代的审美需要,寻求当代文学新的表达方式,以此和日趋众多的各种新颖艺术抗争、媲美。它力求穿透生活“表面的真实”,表现“深层的真实”,通过对人的下意识活动的描绘,揭示人的更复杂的心理层次,这对于文学开阔表现视野,吸收心理学和生物科学的当代成果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新小说派断然否定现实主义文学的存在价值的片面观点,而把人异化为生活主体的对立物,仅仅作为映射客观世界的影子,这种对人类前途的悲观主义,以及在艺术的革新上形式主义的倾向构成了这个小说流派严重的缺陷。

新小说派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世界大战对人道主义的摧毁使西方一些知识分子失去了对“人”的信仰,产生了对人本身价值的怀疑,在文学上也就导致对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否定。西方现代社会工业高度发达,人的物欲横流,物充斥一切,人创造了物反被物奴役的现状,还有不断在生活中发生的战争和种种灾祸使一些知识分子感到生活的荒诞、难解、不可理喻,伴随着自然科学对人的意识的深层探索,新小说派的作家就越来越把创作的视线转向人的非理性世界。

当罗伯一格里耶、米歇尔·托尔、玛格丽特·杜拉、克劳德·西蒙等人在五十年代发表《橡皮》《海滩》《在迷宫里》《琴声如诉》《窥视者》、《米兰过道》等一系列新小说派的作品时,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只觉得这些作品荒唐不经。但到六十年代后,这个流派便风靡一时,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文学家的借鉴和研究。而新小说派本身也迅速地发展乃至变化着,一方面它逐渐地走向衰落,一方面它又在产生一些将其重要特点发挥得更加极端的作家和作品,如法国作家索莱尔斯等人写的“新小说”作品,纯粹描述人的下意识活动,以“意识流”贯穿一切,在文体上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和分段的形式。有人称这些作家是“第二代新小说派”。

克劳德·西蒙在1985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显示了新小说派的作家及其作品所受到的世界文坛的重视。

猜你喜欢
罗伯克劳德西蒙
罗伯泰克自动化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乐器演奏绘画选登
罗伯泰克自动化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
论西蒙喜剧的现代变异与发展
野兽之心
充分检查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一年一度的罗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