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门-恩格斯纺织厂的遗址上

1986-08-20 04:03童大林刘吉
中国青年 1986年5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资产阶级恩格斯

童大林 刘吉

去年春天,我们访问了英国著名的城市曼彻斯特。当年有名的欧门-恩格斯纺织厂就建在这里。这个又称“维多利亚工厂”的企业,在19世纪二十年代属于出生于荷兰的彼得·艾伯特·欧门所有。1837年恩格斯的父亲成为股东后才改名为欧门-恩格斯纺织厂。据史料记载,它是曼彻斯特卓有声誉的老厂大厂。而如今,它只是空空如也的一幢两层楼的厂房,唯有那座高耸的烟囱还显示着往日繁荣的英姿。眺望欧门-恩格斯纺织厂遗址,抚今追昔,展望未来,谁能不心潮澎湃呢?

1842年11月底,恩格斯第二次来曼彻斯特。他到父亲的工厂当办事员。父亲希望他来实习经商,以继承祖业。然而,这位22岁的青年却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在这里,他透彻地研究了欧文、傅立叶、圣西门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参加了英国工人阶级运动宪章派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恩格斯深入考察了工人的状况,从而洞察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底层与本质。1845年,恩格斯根据自己的考察写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一科学名著,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工人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通过有血有肉的现实考察与认真深邃的思索,恩格斯得出一系列科学的结论。多年后他回顾道:“我在曼彻斯特时异常清晰地观察到,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现代阶级对立所由产生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历史的基础。”他认为,必须改变资本主义不公正不合理的经济事实,并宣告:“只有通过暴力消灭现有的反常关系,根本推翻门阀贵族和工业贵族,才能改善无产者的物质状况。”“革命将不是政治革命,而是社会革命。”……

今天,我们来到曼彻斯特,来到欧门-恩格斯工厂前,我们不能不自问:时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在英国,为什么暴力的革命,不论是社会革命还是政治革命都没有发生?在英国,或者更广泛地说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还没有被埋葬?是恩格斯的结论错了吗?只要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贫富悬殊,还是不公正不合理,或者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说,“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个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没有解决,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恩格斯的结论从根本上说仍然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自我陶醉,以为万事大吉了。一百多年来,工人阶级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反思。最根本的教训恐怕在于,是把恩格斯的教导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背诵,用他一百多年前的具体结论来看待今天的现实呢,还是象恩格斯那样对现实进行认真的调查和深刻的研究,从而在新的情况下找到埋葬资本主义的新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难道资本主义社会是静止不变的?你变,我也变,你魔高一尺,我道高一丈,这才是制胜之理。

今天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已大大不同于恩格斯当年调查的情况了。曼彻斯特传统工人的比例已占少数(应该认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贫民窟式的工人区也不存在了。虽然存在高达13%以上的失业率,但失业的概念也已发生变化:真正长期一贫如洗的失业工人是极少数,一般是轮流交替地一年失业几个月,此外还有着失业救济金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英国在战后实行所谓“福利国家制度”,逐步推行了内容十分广泛的社会保险。英国政府社会事务大臣不久前发表的绿皮书透露,自1945年以来,社会保险费增加的幅度比物价上涨的幅度高5倍,是整个经济增长幅度的2倍。类似英国这样的社会保险福利,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都得到普遍的实行,只是水平有高有低。英国政府目前每年的社会保险费约占国家预算的1/3,相当于国防开支的2倍多。政府这样巨额的福利开支,当然都来自各种税收。这表明,通过国民收入的调节和再分配,工人阶级当年绝对贫困化的现象改变了,传统的阶级斗争形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和。一个是传统的工人人数在人口比例中急剧减少;一个是传统的阶级斗争形式缓和。这也许就是恩格斯当年预言的暴力革命没有发生的原因吧?

“福利社会”的出现,恐怕首先是一百多年来工人阶级团结与斗争的结果。工人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给资本主义以极大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越来越严密地组织起来,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作出一系列的让步。资产阶级国家从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也不得不通过一个又一个社会福利法案。所以,今日工人阶级享有的福利,决不是资产阶级的恩赐,而是工人阶级持续一个多世纪斗争的成果。

在我们访问英国的时候,英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在私有化的措施中有一条就是鼓励职工购买股票,成为“自己企业”的股东。美国、瑞典等也在这样做。资本家让职工入股的目的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超额的剩余价值。同时,他们又可以用最少的资本去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因为大量资本用职工的股份代替了)。资本家是决不会让工人去控制企业的。据美国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全国中心不久前调查,入股的职工在85%的公司里没有表决权,也就是说没有管理权。尽管如此,毕竟有15%的公司职工开始参加管理了。重要的是,一旦大量职工入股,他们就要争取自己作为股权者的权利了,这可不是资本家可以一厢情愿的事。资本家的目的是一回事,其行为的后果又是一回事。无论如何,职工入股,参加企业管理,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对它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的充分估价虽然为时尚早,但说它值得我们认真注意和研究大概是不过分的。

“福利社会”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力量。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最先进的第一位的生产力,越来越决定着现代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在自己的生存斗争和生产实践中努力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并造就了越来越多的“脑力无产阶级”,为现代资本主义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巨额财富。正是这些财富为“福利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代资产阶级从自己的剥削实践中领悟到,剥削掌握科学技术的脑力劳动者比剥削传统的体力劳动者更为有效:不仅可以为他们创造更大的超额利润,而且使剥削的形式更为隐蔽。因此,资产阶级热衷于培养更多的“脑力无产阶级”。结果这些“脑力无产阶级”以自己的智力使生产过程日益自动化,“钢领”工人逐渐代替“蓝领”工人,传统的体力劳动工人日趋减少,终于成为社会劳动大军的少数。这个过程还在加速进行中。这又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值得注意的一个新现象。

这里,资产阶级的“求实精神”与适应能力是值得注意的。资本家唯利是图,在其身后永远有一条无情的利润的钢鞭,这条钢鞭或者把他推上富豪的大厅,或者逼着他“跳楼”。因此,资本家的不可改变的铁的信条是:有利就拼命干,无利决不干。这样,他必须冲破一切概念的羁绊,怎样能求得利润就怎样去干。现实变化了,他就要动脑筋去变去适应,变得越快,适应得越快越好,否则,他就会被竞争者击败。既然科学技术能帮助他发财,资产阶级就采用它;既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脑力劳动者能使他获得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就不惜高价雇佣;既然职工入股可以更好地赚钱,资产阶级就让职工也成为股东,甚至参与管理;既然社会福利对维持他的统治有利,资产阶级就去干,这也是“福利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吧。目的不变,手段可以万变,这就是资产阶级的“求实精神”,它带来了巨大的应变能力。这一点倒值得我们某些同志深思。这些同志往往认为马克思主义前辈讲过或实践过的手段,是断然不可改变的,现实情况变化了也不能变,否则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然而,坚持某些过时的手段,忘了根本的目标,恰恰给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只有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念念不忘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以求实的精神千方百计、千变万化地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生机盎然。

我们常常听到关于马克思主义面临挑战的争论。赞之者曰: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祸之者曰: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危机;斥之者曰:这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言论……其实,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接受着挑战,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中成长壮大的。挑战无非两种:一种是马克思主义敌人的攻击。对此,论战就是了。理论有敌手并不见得是坏事。中国有句民谚:“一个人说话常有理,两个人说话见高低。”论敌总是找最薄弱的地方攻击,这不正有利于我们来加强自己理论的阵地吗?另一种是生活现实的挑战。生活之树长青。现实生活总是最活跃的因素,社会实践总是走在理论的前面。其实,新的生活现实对一切理论都在进行挑战。如果已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不了某些新的生活现实,那不正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时机和动力吗?

在欧门-恩格斯纺织厂的遗址,我们不由得想到了这些。

(题图:李绍刚)

*本文摘自经济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春雨行》一书。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资产阶级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恩格斯服兵役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