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稿之间,忽生奇想:要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来编这杂志,大概会按不住他的笔头,在这篇或那篇文章之中或之后,向“敏感的男读者和贤明的女读者”交代一些什么。所以有这想法,倒不是出于车氏似的压抑不住的理论热情和深邃博大的美学思索,面仅仅是担心这里的文章会受到过于敏感的读者的不必要的猜疑乃至责备。
按编杂志的“规程”,编每一期杂志都要有个指导思想,而我们偏偏这方面的工夫极不到家。长远宗旨当然是有的,但每一期要配合些什么,渲染些什么,却很少顾及。不过,这一期却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类似指导思想的东西,那就是:“百家争鸣”!
提出“百家争鸣”三十周年之际,各大报刊有很好的纪念,很精辟的言论,读后令人感奋。不少人说,理论、文化、读书界的黄金时代到来了。这是一点不错的。为了证明这是一个黄金时代,我们不仅需要纪念“百家争鸣”,更需要真正“争”起来,“鸣”起来,这才不辜负这可贵的和谐、融洽、宽松的文化环境。
我们有这念头,作者们似乎也有这念头,这样,很自然地,出现了好几篇力作,提出了一些看法。但问题也来了:编辑部要不要对文章的观点有个表示呢?照习惯的做法,往往在某文之前加个题注:“本文是供讨论的。”这当然是个很大度的作法。但言下之意,其他文章都是不供讨论的了!?这一反问,使大度立刻变成了小器。
编者不文,无法如车氏写小说似的在文中处处插入长篇说明。好在目前文化氛围极佳,“贤明的女读者”当然会原谅这些不同观点的自由陈述,而“敏感的男读者”想来也不致过于想入非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