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寒松
费孝通著作
爱情或许是人类情感世界中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了。但在哲学家康德看来,婚姻不过是关于性器官的相互利用的法律协定。在文学家的笔下,草木皆有情致,而在哲学家的书中,连爱情也索然无味。哲学是灰色的,这或许就是世人对哲学的理解。
然而这多少是一种误解。哲学的性质是灰色的,但不等于哲学家的内心世界是灰色的,不等于哲学所包容的世界是灰色的,不等于通往哲学之路是灰色的。赵鑫珊的《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一书正说明了这一点。它以情感、心智和理性的力量,从科学、艺术的盎然情趣中品出了哲学的深沉韵味,又从哲学的沉思中掘出了人类感情的永不枯竭的涌泉;它似乎以一种新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哲学,因而堪称给哲学以新解。
实现这一点,盖因它取“把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统一的文化整体来研究”的新的视角。作者说:“我总是喜欢从广义的角度去谈论哲学,理解哲学。”“那么,哲学是什么呢?”当哲学的诠释者们纷纷用玄奥的文字把它从精神百花园中剥离出来的时候,作者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理解力和宽广的知识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人类“精神家园”的绚丽画卷,让人们在精神的百花中直视哲学的奇葩。
在“精神家园”中,合理的世界图象,哲学,既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爱因斯坦语)。贝多芬的音乐是什么?作者告诉我们,从德国古典文化的全局观点即从广义的哲学角度去看,贝多芬全集无疑也是一种哲学体系——用音符写成的音乐哲学体系。因为按气质来说,贝多芬本是一位善于把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时代精神,以及那个时期的日耳曼文学情绪和哲学观念转化成荡气回肠的旋律的作曲家;贝多芬的伟大的成就,就在于让他的旋律陈述德国古典哲学。科学是什么?作者告诉我们,爱因斯坦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作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在他看来,“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那么,哲学又是什么?作者告诉我们,凡是读过黑格尔《美学》的人,都会发觉该著作有关音乐本质的论述,简直就是贝多芬全部作品的最深刻的文字注脚。黑格尔说:如果我们一般可以把美的领域中的活动看成是灵魂的一种解放,看成是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那么,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贝多芬的音乐就是贝多芬用优美的旋律陈述他对“人类”、“命运”、“世界”、“道德”和“上帝”的种种感受和思索,而这些正好也是康德哲学的课题。是呵,科学、艺术、哲学是相通的。科学、艺术和哲学活动在零乱的现实世界中实现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构筑着一个“人造的精神世界”。就这种“精神还乡”来说,“科学并不是全圆,正如艺术、哲学不是全圆,而仅仅是全圆的一个弧面一样。只有科学、艺术和哲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体,才是一个全圆。这个全圆便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艺术、哲学是相通的,它们共同构成心灵的声音,因此就需要通过把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统一的文化整体、从广义的角度来谈论和理解哲学。这无疑提高了“哲学理解”的层次性,同时也拓宽了“哲学理解”的广袤性。以“情”的深邃直感去体验“理”的博大精深,把哲学学习与终身的文化修养联系起来,当是该书给予人们的重要启迪。也许该书最终并没有条理化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是哲学,然而它却正是在那种朦胧的意境中帮助人们悟出这一点,这也许就是作者以“‘朦胧境界的美感”来结束全书的颇具匠心、意味深长之处。
“人情练达即文章”。《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以练达的人情写出了哲学的人情练达。在这一点上,恐怕还没有一本哲学教科书能够企及。
(《科学·艺术·哲学断想》,赵鑫珊著,“读书文丛”,三联书店一九八五年十一月第一版,2.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