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咏梅
开发幼儿智力应从何抓起呢?我认为应该从发展幼儿的语言抓起。因为:
第一、它是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五岁前是人的语言,音感和记忆细胞形成的主要时期,是幼儿学习、掌握语言的最佳期。因此,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早期语言教育。如果在这个时期,语言的发展遇到某种障碍,以后就难以弥补了。例如1920年,人们在印度,从狼窝里救出了“狼孩”卡玛拉,那时她大约七、八岁,却完全不会说话。四年以后,虽然人们化了很多时间去教她,可她还是只能听懂几句话,仅能说出六个字。七年以后,也只会说四十五个字,能勉强地学说几句话。而在正常条件下的幼儿,用四年或七年时间,却可以熟练地掌握本国的口头语言。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幼儿不仅能掌握口头语言,而且能掌握一定程度的书面语言,甚至可以掌握外语。例如,我国上海七岁半的冯遐,不但语文达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水平,而且还能进行流利的英语会话。由此可见,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语言早期教育。
第二、语言是幼儿进行社会交际、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语言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孩子在与成人交往中,凭借着语言,从成人那里学到了知识。在交谈中,语言是否清晰、有条理,反映着一个人的思维清晰与条理程度。它是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幼儿说话是早是晚,词汇是否丰富,能否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关系着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问题。
幼儿的生活差不多有2/8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父母是幼儿启蒙教育的第一个老师。我们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注意幼儿的语言发展,教育孩子早说话,说好话,熟练地掌握口头语言。
那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发展幼儿的语言呢?简单地说,就是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儿童多看、多听、多说。
多看就是丰富幼儿生活的重要途径,而丰富的生活又是发展语言的基础。见多识广才能善辩。可是,有的家长不注意丰富孩子的生活,孩子生活内容贫乏,谈话缺乏内容,常常是干巴巴的、老一套的那么几句话,如××小朋友上课讲话啦、××小朋友走路跌了一交啦等等。因此,做父母的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来丰富幼儿的生活。例如,参观大桥啦,到风景区游览啦,凭吊烈士墓啦,在街道散步啦。还可以通过阅览儿童书报画刊等办法来扩大幼儿眼界。只有生活内容丰富了,语言才可能有丰富的内容,词汇也才可能丰富起来。
多听:幼儿间,常常会互相复述着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故事,讲得津津有味。可见,幼儿学习语言是从听成人说话并模仿成人说话开始的。成人的任何语言都是对幼儿听讲能力的训练和示范。因此,父母应该为幼儿提供更多正确的模仿范例,可以通过给幼儿讲故事、念儿歌,猜谜语,听广播来进行示范。讲述时要注意口语化、艺术化,要有内容,有情节、有条理、有层次,描述的形象要鲜明、生动,这样才便于幼儿模仿。
在通过讲故事等发展儿童语言时,要注意方法。例如成人讲完后,让幼儿复述;如启发幼儿提出有关故事中的问题;也可以在故事讲到最关键的时候来个“且听下回分解”,让幼儿自己想象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还可以和幼儿一起编故事。这样不仅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多说,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孩子有说话的机会,借以发展语言能力。据国外报道,缺乏良好照顾的孤儿院和婴幼保健机构里的儿童,到了三、四岁还不怎么会说话,连发出说话声音的孩子都很少。这说明,儿童语言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通过语言的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交往的多少,谈话机会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儿童语言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如,游览、参观、逛商店及接送孩子回家,去幼儿园的路上等机会,和幼儿交谈。让他有尽量多的说话机会。
在发展幼儿语言的过程中,父母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从小就要注意教儿童讲普通话,不讲方言、土语,发音要正确。我们常常听到有些三、四岁的幼儿把老师说成“老西”,“老司”,把哥哥叫做“多多”等。对于这种不正确的发音,父母要予以纠正。千万不要以为“好玩”,不仅不去纠正它,反而让孩子去学它,结果对孩子不正确的发音起了强化的作用。
第二、要注意教会孩子把话说得完整。有些孩子常说“电报式”的半截子话,如“妈妈!饭饭!”等,父母应该教他说成。“妈妈,我要吃饭!”
第三、要注意幼儿口吃的预防。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缺陷。口吃患者绝大多数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造成口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模仿,如常与口吃患者接触,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了口吃,其次,可能因受到粗暴的对待,引起神经紧张、畏惧或胆怯的心理因素,造成口吃;第三、可能是由于幼儿的知识或思维的发展,与缺乏词汇表达而发生矛盾,他心里想的,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对待这些口吃的幼儿,成人不要嘲笑他们,更不要对他们模仿以取乐。父母要持同情的态度,帮助他消除产生口吃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要求他。在他说话的时候,不要过分催促、逼迫,让他想好了再从容地说。要给他较多的说话机会以便逐步纠正口吃现象,切不可操之过急,造成新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