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继民
学外语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它不是单一的脑力劳动,就整个学习目的而论,就言语技能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而论,它更接近于体力劳动。它是人体言语器官在运用交际工具时的一种“运动”,目的是要掌握言语技能,培养使用外语的能力,就象人们在学习使用自行车时视骑车为一种运动一样,目的是要掌握骑车的技能。言语器官的“运动”与人体其他器官如手和脚的运动一样,必须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适时的大运动量的训练是完成体力劳动的最佳、最主要的方式。没有足够量的训练,任何人体器官都不可能培养起技能。因此掌握一门外语,不仅要靠理解来掌握外语的各类知识,记忆大量的单词和词组,而且尤其需要的是足够量的定期定时的言语活动。那么学习外语要练什么?怎样练呢?
外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以音波的形式将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信息来进行传递的。人们思维的内容寄寓在连续的音波上,在传递的过程中由人的大脑皮层言语区来接受处理的。人们的一切语言活动包括听、说、读、写都是始终在与语音打交道的,而文字则仅仅是语言的视觉符号,是第二位的东西。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得知,人们在阅读文章资料时,也必须首先将文字形态的信息转换成语音信息之后,大脑才能理解,因为大脑言语区只接受语音信息的处理。人们记忆大量知识并把它长期储存在大脑中主要也是靠的有声语言,而不是直觉形象。因此要想尽快地掌握一门外语,必须在语音上狠下功夫,要在口腔活动的训练上多花些时间,尽量能放声读出外文单词和句子,力求把语音发得正确些,语速要快些。
学外语不重视发音,不重视语速,是严重阻碍掌握外语的因素。语速是构成言语技能的主要因素。据国外资料介绍:英语每分钟要求能平均发出二百五十个音节以上,俄语三百个音节以上,日语二百三十个假名以上。言语没有一定的速度,就象唱歌不按拍子一样是不会产生好效果的。有些人常埋怨自己记忆力差,记不住外文单词,其实真正记不住单词的原因,大多是发音不准,语速不快,不能始终保持每次发音的一致性,往往是后次否定前次,特别是送往大脑的语音信息在速度上达不到记忆要求,因而就记不快,记不牢,很难记忆大量单词。为了加快语速可以经常做些催速训练,找一篇读得比较正确的文章,进行上百遍的低声快速朗读。逐渐加快语速到每分钟三百六十个音节以上。在进行快速低声朗读时,必须同时思考其意思。在记单词时,也应先慢读后快读,力求达到每秒能读出六个音节以上的速度。这对迅速掌握一门外语是极为重要的。
语速正确与否表现在音、意的结合速度上。人们在运用熟练的语言进行交际时,通常是听完或读完一组音,立刻就能明白它的意思。音和意在人脑中是适时地结合在一起的,基本上是同步的。如果出现了音、意分离现象,那么这组音就不再具有语言的性质,而成为一种普通的自然声音或称非语音,从而也就否定了语言本身,阻碍了正常的理解。然而这种音、意分离否定语言的现象,在外语学习中是极为普遍的。此外,人们在进行交谈时,不仅听其音、明其意,而且还动于情。一个人在阅读文章资料或学习任何学科的知识时,都会根据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产生相应的情感,表示出一定的态度,这些统称为言语的情态反应。每一句作用于人脑的话语都会使大脑同时产生相应的意义信息和情感信息。这就是语言的交际功能(表意功能和表情功能)在人脑中的反映。然而一些人在学习外语时,却一反常态,对所学的外语词、句,几乎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产生不出相应的情感。该乐的,笑不起来;该哭的,掉不出泪来。这是外语学习的“无情状态”。外语学习中的这种无音、无意、无速、无情“四无状态”,对迅速掌握外语是极端不利的。
要想迅速掌握一门外语,应该努力设法变“四无”为“四到”,即音到、意到、速到、情到,使外语学习尽量接近于交际的实际。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音”上,功夫下在“嘴”上,精力侧重在言语的训练和掌握上。
(摘自1983年6月17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