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力华
有些青年因有位“好爸爸”,在工作、参军、提干、住房等方面得到特殊“照顾”,便悠然自得:有些青年因没有“好爸爸”,而觉命运不济。我常常想,什么样的爸爸才真正称得上“好爸爸”呢?我想到了杨玉祥同志。
杨玉祥同志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现任沈阳市机床工业公司副经理。他曾给刘伯承、邓小平同志当过勤务员,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上至中央下至省市都有一些老战友。照某些青年看来,完全具备了“好爸爸”的条件。然而,他不仅自己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抵制特殊化等不正之风,而且严格要求子女,教育子女“不要依赖父母,要走自己的路”。
杨玉祥同志的二儿子杨菁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1972年,杨菁快要中学毕业时,部队正好在学校中征兵。杨菁几次要求爸爸找老战友帮帮忙。老杨说:“咱要服从组织安排,如果学校推荐你参军,家里同意你去。但为了当兵去走后门,这事咱不能干。”杨菁心里想不通,但还是听了爸爸的话,下乡了。
下乡有远近之分,条件也不一样。老杨的大儿子在外地工作,女儿已经下乡,除去杨菁,身边只有个七八岁的小儿子。他老伴讲:“托人把小菁安排在郊区吧,家里没人,有什么事他也能回来照顾一下。”老杨却说:“为什么非留在身边呢?不能培养孩子的依赖思想。该让孩子去艰苦的地方,让他们走自己的路。”这样,杨菁到了较远的盘锦地区插队。他不忘父亲的教导,埋头苦干,进步很快,被社员选为生产队长。
1976年,杨菁按政策抽调回城,分配到沈阳冶炼厂铅冶炼车间当收尘工。好心的同学告诉他:“这是最次的工种,不仅又脏又累,还会铅中毒,连对象都找不到,人称‘铅和尚。千万不能去!”妈妈听说,很焦急,就和老杨商量给儿子调个工作。老杨说:“炼铅事业国家很需要,咱嫌工种不好,工人的孩子怎么办?应该劝孩子在那里好好干。”多年的教育,使杨菁深深懂得爸爸的话是对的,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应该走自己的路,靠沾父母的“光”过日子是没有出息的。他反而说服了妈妈,怀着服从分配,立志有所作为的心情,愉快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在车间,人们经常看到杨菁穿着满身油污的工作服,在高大的风机上爬上爬下,哪里最脏最累就出现在哪里。这个没有“纨□子弟”味道的小伙子,深受师傅们喜爱。
正在杨菁甩开膀子干的时候,医生拿着化验单告诉他铅中毒了,需要治疗、休息。妈妈心疼极了,决定背着杨玉祥同志“秘密”给杨菁调工作。事情已经联系好,老杨听到了风声,严肃地对老伴讲:“咱们都是党员干部,这么做,将来在群众面前怎么做工作?”为此事,杨菁思想斗争也很激烈,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火热的劳动场面,师傅们的殷切期望,群众对不正之风的谴责……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他想,岗位艰苦正需要有文化的人来改造;利用父母的地位逃避考验是可耻的。他下决心留下来。老杨听了儿子的决定,十分高兴,鼓励他好好干下去。
第二天,杨菁宣布了出人意料的决定,并给党支部写了决心书,立下“扎根铅冶炼,走自己的路”的豪迈誓言。有些人怀疑、惋惜,更多的人则夸杨菁“小伙子有志气!”
从此,杨菁刻苦钻研技术,虚心向老师傅和技术人员求教,进步显著。他不仅掌握了本工段30多台设备的操作技术,而且对水焊、电焊、钳工、铆工、电工等几个工种也都能拿起来。谁去疗养或缺勤,他就把那摊工作顶起来,被大家誉为“多面手”。为改变落后笨重的劳动条件,杨菁发愤读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读完了《中等专业电工基础》《晶体管开关电路》《电工学》等书,经常因夜读熬红了眼。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党支部领导、师傅及技术员的协作下,四年来,杨菁搞成了“风机轴瓦自动报警器”、“振幅自动报警器”、“风机入口电动闸板”、“钟罩阀自动控制”等很有价值的技术革新,使整个工段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多次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又红又专的青年标兵”,市冶金局“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和工段长。
每想起杨玉祥与杨菁的模范事迹,我都深深为之激动,这样的父子,才是“好爸爸与好儿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