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袁凯中同志来信,说他平时在学校考试时经常出现“怯场”现象,本来能够回答的问题,因为精神一紧张,就什么都忘了。他很担心高考时又会怯场,影响考试成绩。袁凯中同志的这种担心,很多考生都有。这里,我们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章志光同志,谈谈怯场是怎么回事儿,怎样才能防止怯场。
——编者
“怯场”也叫“临场慌”,这是很多考生在考场上容易出现的问题。这种怯场现象,不仅考场上会出现,其他场合也会发生:初次登台的演员和歌手会忘掉台词、歌词,会变调,倒嗓子;运动员会发生“赛前热症”,临比赛时呼吸和脉搏加快,手脚发颤,上场后动作失调,技术发挥不出来;初上战场的战士,也往往心慌,放枪放炮不准。各种情况的怯场,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出现怯场的原因很多。平时准备不足,考试前的过度疲劳,气质性格上的易兴奋好激动或者胆小怕事,屡遭失败而产生的习惯性反应等,都会引起怯场。但是,造成怯场的最直接原因,是临场时的过分焦虑和恐惧引起的紧张,这种过度的紧张使脑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出现一时性的不平衡。按照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当我们在正常情况下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时,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保持有适宜的兴奋性,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灵活地交替出现,新的神经联系容易建立,旧的神经联系容易恢复,分析和综合活动也能顺利进行。相反,如果我们的精神过度紧张,大脑皮层的相关部分就会出现一个强而带惰性的兴奋中心。这个中心一方面会使周围各中枢(即认识、动作赖以活动的中枢)兴奋性减弱,于是,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联系的恢复与建立、分析和综合的进行,都会发生困难,从而降低了思维的效能;另方面,由于自身抑制力量的降低,对皮层下中枢(支配体内器官和产生情绪的中枢)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减弱。这时,人就会体验到一种难以自制的心慌、不安、激动和烦躁的情绪。
本来,适度的紧张并不是坏事,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进一步动员起来,产生一种增力作用,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甚至会因急中生智而出现化险为夷的效果。但过度的紧张则不同,它产生的是一种减力作用,思维、记忆、动作的协调性都随着紧张度的增加而降低,它只能降低和破坏学习和工作效能。怯场既然是过度紧张引起的,要避免怯场,就必须找到并消除引起这种紧张的根源。很多考生之所以紧张,主要是因为思想上包袱太多。应当卸掉这些包袱:
首先要正确对待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少数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正在自觉不自觉地对考生施加过分的压力。在这种压力面前,我们要冷静,对家长和学校的殷切期望,我们应该作为前进的动力;对不切实际的苛求,我们则不必介意,决不当作包袱背上。这里,我们也向某些家长和学校进一言,你们只应给考生以鼓励和安慰,决不要施加压力,因为这种压力有害无益,可能产生有违你们初衷的结果。
其次,要正确对待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是平时学习的自然结果,不能靠侥幸取胜;功夫应放在扎扎实实地复习上,不要存不切实际的幻想。胸有成竹,才能临场不慌。即使平时学习成绩不佳,或者复习得不好,也只能面对现实,企望适当,处之坦然,否则,成绩可能更差。
第三,对前途要有多种准备:努力争取考上大学,也作考不上的准备。客观上既然有两种可能,如果只作考上的准备,就会有考不上的忧虑;如果同时也作了考不上的准备,忧虑就会自然消除。考不上大学仍然可以走自学成才的道路,千千万万青年已经在这条路上奋进。
上面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就能够轻松愉快地走进考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信心充足、情绪平稳、注意集中、审题清晰、敏于思考、回忆准确,有条不紊地进行考试,这样,就一定能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万一出现怯场怎么办?要相信这是可以克服的。因为人体有自我调节系统,能自己控制自己。首先,可以用自我暗示办法,对自己说,要冷静,不要紧张。也可以闭目片刻,做深呼吸,默默数数等。如果因为碰到难题而紧张,则可先做容易题,留出足够时间再解难题。克服怯场,要靠自己的意志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