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散木的书法与篆刻

1980-07-15 05:54
读书 1980年9期
关键词:结体二王篆书

沈 鹏

现代老一辈有成就的书法家、篆刻家,一般说来都有比较深厚的传统功夫。其中有些书法、篆刻家,还能在传统基础上努力创新。邓散木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邓散木书法篆刻选》,集中介绍他的重要作品。

邓散木(1898—1963年)于书法,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他的小真书,兼有欧字的谨严挺劲与颜书的雍容大度,笔力精到,可以看出有很深的基础功夫。这样的基础功夫,对于后学者是有启发的。邓散木的行草书,可说是源出“二王”而归于“二王”,中间经过了很长一段探索,因此,从结体到笔法都不是简单地以模仿“二王”为能事,他的精研各体和博采旁揉,使他的行草书味道醇厚,意趣横生。我们很难一一列举作者的师承关系和一笔一划的源出,只消指出邓散木先生涉猎很广,又善于不断变化出自己的面貌,这是我们可以从欣赏作品中体会到的。

邓散木先生晚年病腿,截去一足,但他仍旧以坚强的毅力从事书写、刻印、著述,这段时期他在书法上的成就,我以为主要在篆书。他的篆书,早年学老师肖蜕(蜕),而肖蜕是学吴昌硕的。邓散木的篆书数十年间一直走的吴昌硕的路子。可是到晚年出现了新面貌,融合大、小篆,甲骨文,竹木简,形成自己的风格。横不求平,竖不必直,结体恣肆开张,布局随心所欲,力求整体的气韵生动。他在一件条幅上自题:“非篆非籀,非古非今,是自己家数,不自门入。”这表明了书家的成熟。可惜,邓散木先生走这条路的时间不长,疾病就夺去了他的生命,不然肯定会有更大成就的。

一般的评论者认为,邓散木的篆刻成就高于书法。有人说他“以秦汉为经,而纬之以皖浙,旁搜远绍,遂集大成”,是对他的篆刻所作的一个概括性评价。

邓散木从开始治印就精研六法,以书为本,先书后刻,做到书法与刀味浑然一体。加以他注意研究篆刻的历史变迁,多方借鉴,所以根基深厚,不拘一格。他的借鉴古法,除了历代官私印章,还从砖甓、瓦当文字中吸取营养。我们看他临刻的汉印,可以看到他注意遗貌取神,参以己意,非一般刻工能比。

邓散木先生十分注重印章的章法。他认为篆刻要讲篆法、章法、刀法,三者缺一不可,而最要紧的是章法:“治印之必须言章法,犹之大匠建屋,必先审地势,次立间架,俟胸有全屋,然后量材兴构。”他于章法总结出临古、疏密、轻重、增损、屈伸、挪让、承应、巧拙、宜忌、变化、盘错、离合、界画、边缘等十四项,论述甚详,并自刻印章作为例证。我们看他的得意之作,无论印文的疏密繁简多么不同,又无论印材的大小方圆有多少差异,都因文字、材料制宜,印章边缘也因印文的虚实疏密量为重轻,总之做到巧而不纤,拙而不板,离不散漫,合不迫促,所谓“宽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以容针。”(邓石如语)

在“九州生气恃风雷”这方图章上,作者还刻了下面一段边款:“刻排语须如快马砍阵,所向无前,方足以助气势。”可见作者很注意运用不同的手法处理不同的图章内容,达到内容与形式、风格的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邓散木印章的结体与章法能够变化出众多的面貌,除了他的艺术修养高,还因为他熟谙六书,懂得文字的演变由来,不然就难于因字制宜,增损参差,或者任意变化而不合规矩。但虽然如此,他却并不保守,他反对“不可秦篆杂汉”以及“各朝之印,当写各朝之体”的死板规定,从文字源流论证小篆与古文,秦篆与汉篆杂用的合理性。

(《邓散木书法篆刻选》,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本文为序言,有删节。)

猜你喜欢
结体二王篆书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书法线条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用笔之“易”与“不易”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