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公社 英雄的人民

1961-08-16 03:35
中国青年 1961年2期
关键词:官营白薯人民公社

本刊记者

看不到灾荒的痕迹

一九六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河北省丰润县王官营人民公社回着社员欢唱丰收的歌声。辛勤劳动了一天的人们,点起了灯笼火把,正在地里把大片大片已经晒干了的白薯干,用麻袋装好,放在马拉的大车上,吆喝着牲口,向国家粮食收购站送去。

在国家粮食收购站上,几只强度的电灯显得格外耀眼。国家粮站收购人员真是应接不暇,忙着收验过秤,然后把一袋袋的白薯于和粮食,倒在堆积如山的粮堆上。

“同志,决点过秤吧!我们王官营大队卖给国家的粮食,再过两三天就完成了。”说话的人充满了自豪。

“我们石王庄子大队也不会落在你们的后边!”另一个社员答了腔,还故意打了一下响鞭子。

“都行,凡是你们王官营人民公社的都了不起,今年大旱了二百七十天,你们公社还获得了这样好的收成,真是难得啊!”

“哈,哈……”人们都沉浸在幸福的笑声里。

这是一幅多么动人心弦的景象啊!可是谁能相信,就是这个今年出卖余粮三千多万斤的公社,在六年以前还要靠国家供应粮食;就是这个公社两年来连续遇到了严重的水旱自然灾害。

你走进王官营人民公社,的确看不到一点天灾的痕迹。在打谷场上一堆堆一垛垛金黄色的玉米,房顶上晒满了雪白的白薯干。入冬以来,人们都穿上崭新的黑色棉衣。

这里上了年纪的人们都还记得几十年前大旱时的凄惨景象。那时候真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人们逃荒要饭,王官营大队前河沿村的甄悦老汉,就在一次灾年中卖光了世代相传的仅有的几亩薄地,把换来的一点点钞票,夹在秫稽杆上,拖着饥饿的身体,走遍了附近几个村庄,竟买不到一颗粮食。可是公社化以后的今天,尽管遇到了几十年未有的大旱,甄悦老汉和他的两个儿子,却住在新盖的三间有玻璃窗的瓦房里,炕上叠着一层层花布被子,晶光瓦亮红油漆柜上摆着钟表。院子里停放着一辆新买的自行车。他们每天从食堂打回热气腾腾的饭食,吃得又跑又香。全家大小五口人,去年年终分到三百多元,今年每个月还能领到二十元的工资。甄悦老汉的幸福家庭,只不过是王官营人民公社中千百个家庭中的一个。就连十八年前横遭日本鬼子屠杀了一千三百三十多人,烧毁房屋百余间,受到惨重破坏的潘家峪村,在公社化后的今天,也展现出一幅幸福生活的图景。果树满山,牛羊成群;全村254户,1182人,在这一两年内盖了八百间新房,粮食产量由1956年的亩产120斤,增产到五百斤左右。

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啊!看到这种繁荣幸福的景象,有谁不由衷地歌唱人民公社呢。

然而幸福的生活是通过艰巨的斗争换来的。

解放前王官营一带是有名的十年九不收的干旱地区,尤其是北面的山地,土质瘠薄,地块零散,“一个马褂盖一块地,一顶草帽盖块田”。好年景不过收一百多斤。但由于有党的领导,全体干部和群众发奋图强,实干苦干,坚持在山地大栽白薯这种高产作物,1956年就使粮食产量由亩产200多斤跃进到400斤。从此他们不仅不再向国家伸手要粮,而且向国家交售余粮。

1958年秋天,在大跃进的高潮中,王官营和火石营两个地区49个高级社合并成为王官营人民公社。公社化以后,王官营更迈开了前进的步伐。首先掀起了建设水利的高潮,一冬一春打井140多眼,修灌溉渠道370多条,浇地面积由8000亩扩大到25000多亩。王官营公社也兴办了火石厂、白粉厂、农具修配厂、菌肥厂、马厂……等社办工业;实现了食堂化,又有了敬老院、托儿所。1958年,王官营真是万象更新,风调雨顺。这一年他们得到了大丰收,卖给国家两千多万斤余粮。

和天灾交战的第一个回合1959年,王官营公社的全体社员,又在1958年的

大跃进基础上继续前进。社员们深翻了土地七万多面,扩大白薯种植面积达52000亩。入春以来,加强了田间管理,两万多亩小麦已经普浇了一次返青水。

这一年的庄稼也长得特别好,满山遍野是叶子绿得发乌的白薯地,玉米伸展着嫩叶在微风中轻摇,小麦豆子地里一棵杂草不见,整齐的庄稼排成一垅垅,轮廓鲜明,象姑娘绣成的美丽地毯,直铺到天边。这真是王官营历史上未见过的好年景。

那知7月下旬,突然来了天灾的袭击。从21到23日一连三天的瓢泼大雨,马尾河陡然上涨,山洪爆发,顿时冲毁了三十个村庄,一万多亩土地变成一片汪洋。灾重的张庄子、五凤头、岩口三个管理区纷纷来报灾,张庄子管理区的干部,一看见公社党委书题高古田同志,眼圈就红了,说:“我们完了!”

高书记带着一群干部出发到张庄子去看灾了,当他们一走上黄昏峪山头上一看,过去葱绿的田野,变成了一片荒凉的乱石滩,寂静得连鸟声都听不到,……干部们个个心情沉重,有人甚至掉了眼泪,说:“从去年冬天以来,社员们就辛辛苦苦劳累了半年,指望今年有个好收成,那知被水冲得一干二净,叫我们怎么办啊!”三个灾区,报来灾情竟达6000亩。高书记反复地想,他觉得:“天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干部和群众缺乏思想准备,被困难吓倒了,首先应该鼓舞士气。”决心已定,他斩钉截铁地向大家说:“抢灾!现在不是掉眼泪的时候。走,先过河去看看。”

“那边400亩地,全是供水漫过,寸草不留,还用得着看吗?”

“没有切实调查,不能这样随便估计。”高书记脱掉了鞋袜来到了还乡河边,冒着齐脖子深的水到了对岸,把裤脚卷到大腿上,踩着半尺深的泥泞,一块地一块地检查着庄稼。他发现玉米杆子虽然被泥土压着倒在地上,但是根还埋在地里。他猛然记起了他小时在家放牛,牛常踩坏了道路旁的玉米杆,可是隔不了几天,地里又钻出了新芽。对,如果剪去被泥糊住的泥心和泥叶,玉米不是就能救活了吗?自薯可以用手提蔓,豆子可以培土追肥。这样看来,庄稼还有救呀。他又计算了一下,发现400亩庄稼,有300亩都能抢救,就是其余的100亩,尽管庄稼连根被水冲走了,但也可以补苗补种。灾情虽然严重,但一定要和它作斗争。高书记想着想着心里更加明亮了。

在回来的途中,他对张庄子大队总支书记说:“庄稼受了灾,咱们思想可不能受灾啊!灾情来了,干部首先慌了神,群众怎么办?风调雨顺搞大跃进不算真本事,总路线不是已经告诉我们,争上游,要顶着浪头向上定,越是困难当头,越要有股恒劲儿。你们应该振作起来,动员群众救灾。”

张庄子大队干部听了高书记的话,十分感动。他说:“当我陪你过河来看灾情的时候,还满以为你也会发愁呢,原来是我思想有问题。”三个受灾管理区的干部,看见高书记这种对待困难的态度,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都争先恐后地到群众中去组织发动救灾。

公社党委为了全力领导救灾,把办公室搬到了受灾地区进行指挥。由于公社化后社办工业的发展,公社已经聚集了一些物资和经济力量,除菌肥厂、农具修配厂等供应菌肥农具而外,公社又拿钱买二万斤化肥、二十万斤饼肥分别贷给三个灾区。同时,在公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又根据等价互利的原则,组织队与队之间的协作。下石路和王官营大队抽出一部分除照顾本队农业生产以外有余的劳力都用以工换工和等价交换的办法去支援三个管理区。这样一支几千人的劳动大军,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就把张庄子和五风头的玉米抢救了出来,又用一天多的时间抢救了岩口的庄稼。前后三天时间里,三个管区大部分庄稼都救活了。然后公社又调配劳力,再一次进行了追肥、补苗。这些都是过去办不到的事情,但有了人民公社现在却办到了。

半个月后,三个管理区被洪水冲成的乱泥滩又恢复了生气,绿茵茵的嫩芽重新盖满了大地,张庄子70多岁的张老汉,扶住拐杖,在地里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不断地惊叹着:“啊呀呀,这新鲜事儿真叫人开眼界,做梦也想不到死地又钻出了活庄稼,人民公社真有办法……”

社员们从内心里迸发出对人民公社的歌颂:

人民公社象太阳,

照在那里那里亮,

一切灾害手下败,

灾年打出丰产粮。

1959年王官营公社又争取了一个好的收成。这年,粮食产量,比大跃进的1958年还有增加,交国家三千多万斤公购粮。

五十个日日夜夜

1959年的水灾刚刚过去,人们才喘过一口气来,

1960年,这里又遇见了大旱!1959年的水灾只影响部分地区,而1960年的大旱却遍及全公社12万多亩土地,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灾害向王官营袭来,但人们并没有屈服。

春季,正是大栽白薯的季节,王官营公社党委决定今年栽白薯十万亩的任务,正需要大量的水,可是入冬以来270多天没有落透雨。旱风象卷着火苗,刮得几百个山头焦干,沟沟坡坡弥漫着呛人的风沙。多么严重的旱象啊!

全社102眼井干枯了,16个村没有水吃,村头和山洼里的270个水坑干了,人们从坑底捞起成篓的鱼虾。山头上三斤重的镐刨下去,激起阵阵的土烟。在这人吃水都困难的日子里,这十万亩白薯怎么栽下去?

六十多岁的老汉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旱情,他们摇摇头说:“今年的庄稼没指望了,等着报灾吧!”

发动抗旱吗?一部分缺乏信心的人说:“这么大的旱,人怎么顶得住,等等吧,天总会下雨,看他下啥雨,咱们种啥庄稼!”

问题很明显,如果不从思想上扫清障碍,就很难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旱高潮。正好这时候,县委召开了紧急动员抗旱的会议。几位县委书记都特别关心王官营公社,因为王官营大部分是山地,既缺山泉,又少地下水,水利条件差,而今年栽薯的任务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

县委左书记关心地问高古田同志:“王官营抗旱的困难能克服吗。”

“能克服,”高书记坚定地说,“有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有六万个爱社如家干劲冲天的社员,大伙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对!”左书记赞许地点点头说,“应该这样教育群众,要大家看到有利条件,增强信心。从前社小,几百户人家,抗不了灾。现在总路线深入人心,人民公社又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社办工业已经有了一些物质力量,几年来新修的水利工程,将会在抗旱中发生重大的作用,只要我们放手发动群众,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就可以在抗旱中取得胜利。”

高古田书记反复地思忖着县委书记的话,越发增强了信心和勇气,也明确了严重的抗旱任务刻不容缓的摆在面前。会议刚完,他顾不得吃饭,就骑上自行车,夜行120里,赶回火石营,连夜召开了管理区和大队干部会议,传达县委指示,立即在干部中展开了关于抗旱的辩论。要大家认识到两个前途摆在面前:要么是领导群众积极抗旱,争取灾年保收;要么是靠天等雨,错过时令,将来赤地千里,让社员逃荒!多么尖锐的问题啊!任何人在它面前,都不能有丝毫含糊。

经过辩论后,全体干部一致明确了只能走第一条路。两种前途的辩论,象火种一样,顿时传遍了王官营几百个山头,人们在旱灾面前,克服了悲观情绪,挺起胸来,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旱高潮。

为了抗旱,公社党委书记的帐篷搭上了山头,书记和全体职工奔赴第一线,各级干部分片包干,包起山头、地块,保证按国家计划把白薯种足种好。

抗早栽薯开始不久,就碰见水源枯竭了,尤其是山区,拔海三、四百公尺,缺地下水,水源更加困难。但是群众却想出了办法:引水上山坡,把平原地区的河水,用渠道引到山脚下,然后在山上修车道,用车把水运到山腰,再用人运到上顶。仅四天功夫他们就伸长了九条渠道,修大车山路100多条,并且男女老少都拿起盆盆罐罐运水,这样就把一部分水引上了山。

有的山区如潘家峪地势陡削,山连山,岭靠岭,车道也不能修,该怎么引水呢?王官营中心商店的红旗手售货员范纯同志又出了个好主意,他从商店里运来一些水车,和社员们在山坡上修起台阶,再推一个水坑,按上水车,这样一层层挖水坑,搭成梯子井。然后从山下的河里、井里把水车上山坡,再由山上修好的垅沟,一直把水引到地里。可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在将要用流水栽薯的时候,新的困难又发生了。水引到山上以后,因为停滞的环节很多,时间一长,大部分漏掉,水还流不到白薯地,沟里就干了。有的社员泄气了说:“干脆用肩挑吧!”但党支部仍坚持用梯子井,号召大家想窍门,终于有人又想出了用竹管做引水槽的办法,把水送到了地里。

从平原地区引水上山,怎么能完全解决这几百个山头的用水呢?因此除从山下引水外,还要广辟水源,寻找山泉。王管营上年纪的老社员们,就凭着经验和记忆,在层层山峦里寻找泉眼,小伙子们扛起铁锹铁镢,跟在后面,开山辟岭为山泉开道……。潘家圩南山有一个60多岁的老人潘善保,好几年没有上山干活了。现在听说山上断了水,急忙爬上山坡去找泉。乡亲们看见他连忙问:“呀,你咋出来啦,不是说要到闺女家去养病吗?”他说:“咳,那有那功夫,水没有上山啦。”潘老汉沿着他幼年时放羊的小道走,从这架山爬到那架山,找了五天五夜,终于找到了泉眼,凿开了大股的山泉!老人笑呵呵地说,“好,40多年前这泉饮过羊,埋没下来了,今天才叫它给公社服务了!”接着他又带领一伙青年人打开一条渠道,让山泉沿着石渠流进梯田。

“水上山”成了人们昼思夜想的事,广辟水源,成为人们一致的行动。杨家铺管理区,今年计划栽薯1400亩,只有三个井,一个坑,已全部干涸了,大队长侯占祥率领24名社员打夜战,一气挖了24个大水坑,大股大股的水,沿着渠道泪泪地流进了田里。五

凤头管理区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修起一条300多米长的引水渡槽,供应了1800亩土地的用水。

水,在干旱的日子里成了宝贝,王官营公社的社员们,从山里刨,地里挖,千方百计把这些“宝贝”弄了出来,人们越战越猛,他们自豪地向上天挑战说:“旱吧,你越旱,咱们的水越挖得多!”

“春光一刻值千金,农时季节不等人”尽管社员们心里火辣辣的要高速度栽秧,可是缺乏运水工具。虽然男女老幼都端起盆盆罐罐送水,但效率不高。计算起来,前前后后要100多天才能完成栽薯任务,但眼下栽种季节只有50多天了!

公社党委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命,各级领导深入第一线,到群众中去找办法,总结经验。刚好这时候,王官营中心商店到了一大批厚实帆布,有人提议用这帆布做成水柜运水。王官营大队总支书记王贵芳首先试验起来,这样的水柜既能多容水,又轻巧好用,并且不漏水!于是党委决定把这一批帆布都拿出来,做成大批的水柜、水袋,用拖拉机大车拖,用牲口驮,用人背,后来达到车车有水柜、人人有水袋,运水工具解决了,就在满山遍野挖起蓄水池盛水,社员们家家户户把大缸搬上山盛水。水大量上山以后,又怎样更快地流进地里呢?高古田书记总结了下石路生产队垒高井架,实现装卸水自流化的经验,在全社干部会上作了介绍,大家认为这是多快好省实现十万亩栽薯任务的好办法,立刻到各生产队普遍推开来。以后不少生产队又发展了这个经验,实现运水车子化,改革运水工具成龙配套,基本上消灭了人担水,人背水的现象,栽薯进度由一天800亩,提高到1800亩。

王官营公社社员在和困难的斗争中,进一步培养了顽强的革命精神。白薯栽下去不久,又发现死秧现象,原来有些高山地区,土质瘠薄,又加上被烈日曝晒,秧苗不容易成活。党委发现这个问题以后,要求大家“保证栽秧质量,播全苗,栽一棵,活一棵!”于是社员们边栽边检查边补苗,一次死了补二次,二次死了补三次……

在鏖战的日子里,人们克服着重重困难,迎接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战胜困难的意志,使人们的心靠得更拢了.六万个社员只有一个意志一个口号:“一春无雨保播种,一年无雨保丰收。”一方有困难,八方来支援。在公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队与队之间,又用等价交换,以工换工的办法,互相展开了协作。袁各庄缺乏劳力,石王庄子完成了栽薯的任务,就把多余的劳力用来支援袁各庄。

大岭沟生产队,位于拔海600公尺的高山丛中,既没有山泉,又缺乏地下水,可是今年他们有一千多亩栽薯任务,怎样能完成呢?大岭沟的社员没有被困难吓倒,家家户户关门上锁,连十一、二岁的红领巾也抬着水桶到十里地外去运水,他们说:“咱这一桶水那怕只浇十几棵薯秧,也是为了完成国家计划,来回走20里地也心甘情愿。”大岭沟这种战胜自然灾害的顽强精神,大大地感动了马庄户社员,马庄户的社员说:“大岭沟社员有志气,咱们一定支援他们。”可是怎样支援呢?最好是让水,他们考虑到本队的栽薯任务已经快完成了,宁可自己辛苦一点,到五里地以外去运水,把本队靠近大岭沟的一眼井让给大岭沟使用。

大岭沟有了水,还缺乏运输工具,光靠牲口驮水,算算要栽四个半月,才能完成任务。正在这时候,“突!突!突!”的一片轰响声从山下传来,原来公社的拖拉机开上山来运水了,真是雪里送炭啊!大岭沟的社员们心里甜滋滋的,他们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太阳的炙热,手里的秧子栽得更快了,七、八十岁的老汉和老太婆展开了竞赛,看谁封埯最快。……

干旱给王官营公社带来的不是满目凄凉,冷冷清清,而是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是热气腾腾的冲天干劲,男女老少,工农兵学商一齐出动;水利建设大发展,山头上、山洼里布满了水抗、水池、水井,千百条纵横渠道直伸到田地边,人们自豪地说:“让土地喝足吧,就是再来两个月不下雨,薯秧也能照样长。”

经过五十个日日夜夜,王官营几百个山头变了颜色,灰溜溜的秃山穷岭,换上了翠绿的新装。尽管太阳象一团烈火,可是大地葱绿一片,白薯秧的细枝嫩叶昂首挺立,仿佛在嘲笑烈日,“你尽管逞凶吧,我们可以长下去!”

这真是一场艰巨的斗争啊!五十个日日夜夜,王官营社员们洒在地上的汗水也能流成河!十万亩白薯栽种计划完成了,而且生长得比那一年都茁壮。六月下旬,下了几场大雨,发生了草荒,全体社员又进行了一次抢荒。金色的秋天来临,王官营公社夺得了很好的收成。

王官营公社就是这样接连两年遭受了特大灾害,却夺得了难得的好收成。他们没有向国家要救济,而是交售了更多的公购粮.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得来的?社员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党领导的英明正确,是人民群众作了自己命运的主人,是人民公社发挥了无比威力!

王官营大队62岁的金蓉友老汉,穿超新棉衣,戴上新棉帽,逢人就说:“咱四口人,三个劳动力,吃的不算,年终还要分红,每月发下20多元工资,全家那个月月不添新,没有想到70年未见过的大旱,还有这样的好日子过。有了人民公社,天老爷也夺不掉咱吃的、穿的。队干部照顾咱年老算个半劳力,咱可不服老,明年咱做的工分一定要赛过青年人。”

猜你喜欢
官营白薯人民公社
毛主席来过的小山村
——舒城舒茶人民公社
清代新疆“官营”农业转轨路径研究
烤白薯和烀白薯
兰渝线夏官营疏解区信号控制方案研究
专营制下古代盐业的“官营”与“民营”变迁考
挖白薯
在高考试题中重新理解历史知识——以2015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39题“人民公社体制”为例
甜甜的白薯,浓浓的情
FOOD FIGHT
魔法作文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