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蒋南翔同志在今年全国大专学校青年团干部暑期学习会上的报告记录,原题目为“对于高等学校的全面发展的方针和青年团工作的儿点意见”,现在我们发表的是报告的第一、二部分。
——编者
1从历史发展观点来考察一下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方针
如果从历史上简单考察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学校教育采取了不同的方针。
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封建时代,也有学校教育,就是所谓私塾,教的是四书五经、八股文。那时的教育方针大体上说就是个性束缚的方针。那时就没有什么体育课,也没有什么音乐、美术。清规戒律多得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句话,就是要培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奴才,谈不到什么个性发展。
第二个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也就是解放以前的时代。这个时代,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有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也有各种课外活动。这个时代的教育方针,倒不是个性束缚,而是个性的放任、放纵,青年的个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更谈不到能够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讲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除了赤条条的利害关系之外,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出什么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也体现出这种特点。这个时代的教育,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当然实质上还是有的,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到学校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不外是“升官发财”、“显亲扬名”等等罢了。有钱人能上学,没钱的人就上不了学;毕业后也是有钱有势的人就容易找到职业,没钱没势的人就很难找到职业;选择职业的标准也是那里钱多就到那里,而不是什么参加国家建设——那时也没有什么国家建设。二是学校教育的无计划、无政府状态。在高等学校里,先生愿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愿学什么就学什么,形式上很自由,实质上教师和学生经常受着失业、失学的威胁,受着宪兵、特务的追踪和监视,受着反动统治的种种迫害,他们今天不知道明天的命运 。他们不能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翁。在资本主义社会,个性的健全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不能或者很难实现的。在那个时代虽然也培养出一些优秀的专家、科学家,但是毕竟是极少数。
第三个时代是社会主义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社会主义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完全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方针,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全面发展的方针,也就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方针。关于这个方针,现在我们常常可以遇到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例如:“智、德、体、美”,“才德兼备、体魄健全”,又如毛主席号召青年要“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团章上规定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有知识、守纪律、勇敢、勤劳、朝气勃勃、不怕任何困难”等等,它们所表达的形式,虽然不很一样,但是就它们所包括的思想内容来讲,基本上是相同的。
我们听说的全面发展的方针究竟包括一些什么基本要求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一个政治方向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方针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在旧社会,这个问题始终没有明确地解决,因为在封
建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资产阶级服务。他们不敢明白地指出他们的教育目的。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而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我们与他们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明确地标榜我们的教育目的,必须教育学生具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我们是要培养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是要培养只认识钱袋、不惜把自己的人格和知识一同出售给任何反动势力的市僧和“高等华人”。
第二,是解决用什么去服务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学留业务掌握知识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青年人具有文化科学和技术知识,了解自然的、社会的发展的规律,以便运用这些规律和知识去为人民服务。否则,所谓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只能是空谈。在学习问题上,必须特别强调和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认为教学工作的核心问题,就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就必须坚决反对束缚生动的创造精神的教条主义。
第三,是解决怎样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的问题。青年人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读了许多书,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不一定就能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至少不一定能够很有效地服务。青年人还要有健全的体魄,要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要有勇于克服困难的毅力。只有这样,才能胜胜任艰苦的劳动,才能更有效地去为人民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第四,就是要解决一个关系问题——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同志之问的关系,也就是要解决集体主义的问题。同志们都知道,在社会上,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当中。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互助合作的关系,这是一种最进步的社会关系,它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集体主义的,因此,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就必须以集体主义的原则为基础和出发点。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我国建设事业的需要,才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同志之间的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所理解的全面发展方针的主要内容。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全面发展的方针是我国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所要求的。
但是,现在有些同志对全面发展的方针发生了极大的误解,他们说:“主张全面发展就会抹煞了个性和特长”,“中等学校教育要全面发展,高等学校教育就要发展专长”。这样提出问题,正就表明他们是把全面发展误解为各门功课的平均发展。很显然,我们不能把个性的全面发展错误地了解为知识上的门门精通。“个性”和“知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如上所述,全面发展和个性专长的发展,是并不矛盾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都应该有明确的政治方向、集体主义精神和健康的身体,不是要求他们既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又是体育家。一个人有了全面发展的基础,不是妨碍而是更有助于他的专长的发展。
2高等学校怎样实现全面发展的方针?
学校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内教育,也就是所谓教学工作;另一部分是课外活动。
现在高等学校里都采用了新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现在虽然在内容上、形式上都还不很完备,但是它却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方针。首先教学计划设有政治理论课程——中国革命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哲学等。设政治理论课程的目的,主要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政治方向,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坚定地、自觉地去为社会主义服务。春次,设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是学习掌握业务知识,解决用什么去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再次,还有实习,特别是现在高等工业学校的生产实习,是整个教学计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这是过去资产阶级的学校所忽视的。此外还有体育课和“劳卫制”缎炼。过去虽然也有体育课,但是不像现在这样普遍和重视。
关于政治教育,我们不仅通过政治政论课程来进行,而且在其他源程中也都努力贯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爱国主义的教育。例如现在工科学校设有“保安与防火”这门课程,这虽然总共只有五、六十小时的一门小课,但却很重要,因为它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劳动者的关怀。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只是追求利润,对于工人的劳动保护是毫不注意的。让学生懂得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这也就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政治教育。
我们这种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基本上体现出我们的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我们的教育制度的特点。
大家知道,我们这种贯彻全面发展方针的教育制度,是吸收了苏联的先进经验而确定的。但是最近一个时期,在中央提出“百家争鸣”、开展自由讨论的方
针后,有些同志看到高等学校学生负担过重等缺点后,便怀疑过去学习苏联是否错了,今后是否还有必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我们认为不能这样了解。过去我们在学习苏联当中,产生了一些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毛病,这是必须大力加以克服的。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学习苏联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需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有许多新的科学我们过去根本没有,开始只能从苏联照搬过来,这就难免会发生某些缺点,甚至发生一些可笑的错误。我们绝不能因为在学习苏联的过程当中产生了一些偏差而根本否定学习苏联的必要;相反,我们应该更正确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克服教条主义的毛病。苏联的科学是先进的,苏联的教育制度是优越的,虚心地向苏联学习,这是我国高等学校胜利完成教育改革的重要关键。为了贯彻实现全面发展的方针,首先的也是最基本的方面,就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富有创造性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同时地注意学习其他国家的一切有益的经验,正确地修订现行的教学计划,克服目前教学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缺点,而不是根本放弃新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在学校教育中,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方针,除了课内教育之外,还需要有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虽然不是正轨的教学工作,但是也起着教育作用。例如“劳卫制”就可以补助体育课的不足,文娱活动、社团活动、科学研究小组、义务劳动、社会工作、旅行、参观等等,也都给学生以一定的教育和影响,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在实现全面发展的方针中,教学计划的执行和课外活动两者关系怎样呢?我们认为,课内教学计划的正确而完满的执行是主要的、基本的,而课外活动是配合的、次要的、辅助性的。就学生来说,应该把最大的精力放在正课学习上面,就教师来说,应该把主要力量放在课内教学上(当然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也要加以辅导)。
但是,我们强调课内教学,决不是排斥课外活动。过去有一种习惯说法,在强调一个任务时就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后来党中央批判了这种说法。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各方面的正确配合,不能压倒一切:“有我无他”。比较正确的提法,应该说是“中心任务”、“主要任务”。从哲学上讲,中心的存在就要以边边为条件,没有边边也就没有中心。有主要就必然有次要。我们不能只看到主要的方面——课内教育而就完全忽略了课外活动的配合作用。任何事情不能绝对化。现在,在高等教育中的若干问题上,常常可以听到一些片面的过于绝对化的论调。
例如,有人认为现在学校中的教学计划妨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他们说旧中国的学校完全自由发展倒还培养出一些科学家,现在有了教学计划,给学生计划的太具体了,规定的太死板了,因此反而培养不出人才来。我认为这样的论断是值得怀疑的。诚然,过去资产阶级的教育也培养出一些科学技术人才来,但是我们还要全面地考察一下当时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要注意到过去培养专家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在教育过程中淘汰率有多么大!当时有些私立学校,学生可以交了学费不上学,整天去逛舞厅、上馆子,到时候照样拿文凭 ,这类学校就当然很难培养出什么掌握科学技术的专家,另外还有些学校,功课是还比较严格,但是这样的学校淘汰率就很大,过去清华大学物理系,一年级时有四五十个学生,到毕业时常常就只剩下一半还不到。现在我们国家是在进行计划建设,绝不容许我们在培养国家建设干部的工作中,可以产生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废品”!我们不能毫不考虑客观需要和国家所付出的代价。现在我们培养一个工科大学生平均每人每年要化一千二百元,学生的淘汰率太高就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根据我们几年来的实际经验,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的专长,不但没有妨碍,而且只有好处。我们实行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为期不久,怎能现在就下结论,断定十年、二十年之后不会出现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建设人才呢?相反,我认为我们倒有更充分的理由可以断定,十年、二十年之后,我国高等学校一定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人才,而且水平会比过去的高得多,数量会比过去的大得多。觉中央提出要在十二年内赶上世界科学的先进水平,这不仅是现在的老科学家的责任,更大的还希望寄托在现在正在迅速成长起来的广大新生力量上。
又如有人认为考试容易形成压力,产生副作用。因此,对于学校的考试制度也发生怀疑。但是,实际经验证明,考试虽然会带来一些缺点,但是如果贸然废止考试,就会使学校的招生工作、编组班级的工作、具体了解学生的程度、评定学生的成绩都发生困难,这就会给学校的工作带来更多流弊,甚至造成教学工作的混乱,因此考试虽然会产生副作用,但是考试的制度却仍还有其必要。我们是要注意不断改进考碱的方式和方法,尽量避免或减少副作用,不是因噎废食,根本否定学校中考试的必要。
衡量事物应该有全面的和历史的观点。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以片面的现象去概括全面,发现了一点问题就不加分析地把整个都否定了。也不能要求工作一下子就做到尽善尽美,天下没有什么尽善尽美,而只能通过我们的努力日益接近尽善尽美。绝对真理是没
有止境的。我们只能通过无数相对真理的寻求和摸索去不断地接近绝对真理。过去人们不会造船,就不能过河,以后人们会造船了,能过河了,但是这就有了淹死的危险;过去人们不会飞上天,现在人们能够飞上天了,但是这也就有了飞机失事的危险。我们不能因为怕淹死、怕飞机失事而根本不用船、不用飞机,我们只能努力来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逐渐克服这些工作中所存在的缺点。我们对学校中的教学计划及考试制度也应当作如是观。
最后,我想顺便谈一谈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关系问题。
全面发展是基本的教育方针,而且这种教育方针只能在社会主义的社会实现。因材施教是服务于一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古已有之。在执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时,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仍然有其重要作用。例如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体育,但是如果我们要求一个有心脏病的人去长跑,那么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同样,我们也不能要求聋子、哑子去学音乐,不能要求断了胳膊的人去弹钢琴,不能要求小学生去啃“资本论”、“反杜林论”。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人特点,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因材施教的方法,有助于全面发展方针的实现,二者不是矛盾的。
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对学生的普遍和基本的要求;因材施教仅仅是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所应具体掌握的领导方法和教育方法,这二者也是具体不同内容的不同范畴,不宜混为一谈。
那末客观需要和因材施教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对于“因材施教”,我们不能抽象地、孤立地了解。从根本上来讲,我们不能把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方针的出发点,不能因为要因材施教,就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就完全听任学生欢喜学什么(或是适合学什么)就学什么,如果这样实行起来,则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就不可能有计划地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例如大家都愿意学工,就都去学工,财经、法律就没有人学,这是不行的。我们固然应该注意因材施教,但是更重要的而且是先决的还是要满足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要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地照顾个人的志愿和特长。从个人来讲,个人志愿也应该考虑到如何同国家建设的需要相适应。客观需要是首先的,个人的志愿和特长是在客观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且个人的志愿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自已的主观世界。主观善于适应客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例如我们党的广大干部在革命胜利以前一直是在农村,并没有管理过工业;革命胜利了,客观上需要我们学习工业,形势迫着我们去学习工业,因此,现在我们党就不能不去学习管理工业,而且现在已经有了一批能够很好地管理工业的干部了。在革命胜利以前,我们根本没有外交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外交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有些将军做了驻外大使,我们并不能说这样做就是违反了他们的个性和特长。从个别的人来讲,从局部或形式上讲,好象是人选工作,但是总的来讲,从实质上讲,还是工作选人。毛主席是我们国家的领袖,看来他大概可以愿意作什么工作就作什么工作了,其实也不然。从具体情况来说是毛主席选择工作,但是从实质上来讲,还是工作选择毛主席。例如,上井冈山打游击、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进行解放战争、号召农业集体化、这都是毛主席离开实际需要单是自已愿意的吗?不,这完全是由于革命的需要。
这里,可能有人问道:这岂不是不能自由发展了吗?我们应该首先明白什么是自由。人们对“自由”可以有不同的了解:有人把自由了解为随心所欲,想念样就怎样。我们说,你要看书、看戏、逛街、散步……这都是你的自由,别人不能横加干涉,但是,这个“自由”是很狭隘的很局部的。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认为,“自由”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就是能够自觉地适应客观规律。例如在发明飞机以前,人们就没有飞行的自由;在医学还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得了盲肠炎也就没有办法;在革命胜利之前,穷人就没有上学的自由,青年人就没有跳秧歌的自由;建筑工人辛辛苦苦盖了漂亮的饭店,可是却没有住房子的自由;当人们还没有能力控制某一种自然力量时,人们也就没有这种战胜自然的自由;在阶级社会中,当被统治阶级题没有力量推翻统治阶级时,也就不可能取得自由。人们越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就越有自由(更多更广)。例如现在你有钱到饭馆去吃饭,这是你的自由,但是如果你没有掌握容观规律,乱吃一顿——这也是你的自由——可是马上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泻肚子。所以说,自由与遵守客观规律是一致的。要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例如国家为了建设的需要,把自己分配到不合自己的理想的专业去了,如果我们能够适应它,想通了,就自由了,想不通,太勉强,也就感到不自由了。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抹煞、排斥个性;相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个性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