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抡
从一九五二年秋季起,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以及一部分工业方面的中等技术学校,已在按照政府决定设置的“专业”进行教学。这点在教育制度改革上,是向前大大地跨进了一步。今年入学的新生,必将受到更好的专才教育一这点是可以肯定的。因为“专业”的设置,决定得比较急一些(但为着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又势不容缓),过去解释说明的工作做得不够,在这里特将这方面的几个问题,解释一下。
(一)旧教育不能培养真正的专才
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专门人才。然而旧时代的教育制度一却不能保证专才的培养。因此在教育改革上,制度的改革,为一急要之图。解放以前的旧教育,在制度上抄袭帝国主义国家,根本不合中国人民的需要;而且因为当时我国是处在一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更染上了浓厚的封建的与殖民地的色彩。在那种情形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所学笼统空泛,理论与实际脱节,乃是必然的结果。当时反动血泊者一味剥削人民,囊括中饱,无意发出生产,企图宰割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尤不愿见中国工业化。因此高等学校的学生,“毕业前失业”,成为经常现象。反动统治者办教育,本不需要培养许多建设人才。青年学生为找职业,也需要多懂几门,多准备几个门路,以求免于失业。至于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则更谈不到。当时生来事业既不发达,仅有的一些厂矿又大都为买办资本家或外国资本所掌握,不但不能去实习,连参观也非常困难,学生一般只能自一些不切实际、内容杂杂、观点错误的书箱中求得一些书木上的知识,教师中绝大多数也只有抱着他自己学过的那些东西,照本宣读。这就是解放以前旧中国教育的凄惨情况。
(二)为什么要设立“专业”
“专业”设置,是苏联的先进经验。十月革命以前,帝俄时代高等学校里面的院系设置,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极为近似。革命以后,感觉这种制度,不能培养出来合乎建设需要的干部,于是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将旧日的各系科,分得更细些,改造成为各种“专业”,以适应建设需要。(这主要是指工业方面的“专业”而言;农医方面,则因学科性质与工业有别,所设各个“专业”,包括的范围一般要比较广泛些。(这种制度,在苏联实行多年,对于提高培养干部的质量,发生了很大的成效,有一套现成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中国在解放以后,最初三年,因为教育需要整顿的地方很多,同时文教改革又必需慎重从事,在系科设置上仍沿旧制,没有多大改动。三年的经验,充分证明旧日制度,不合今日用途,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各业务、部门对于这点提过不少意见。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即将走上计划化,计划化的经济必须有计划性的教育与之相配合,使建设所需干部在质与量上合乎规格,并得到及时供应。教育要有计划性,惟一的办法就是吸收苏联的先进经验,彻底地、坚决地改革解放以前留下来的那一套不合理的教程制度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在各种改革当中,确定“专业”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中央人民政府乃下决心,从今年起在高等学校及中等技术学校中实行“专业”设置的制度。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要建立专业的制度,并不是为了在形式上抄袭苏联而是因为我们与苏联有类似经验,从具体工作中体会到旧制度不合乎新时代的要求,不得不走上新的道路。当然,苏联的先进经验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省得我们走许多弯路,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
(三)什么是“专业”
中国有句老话:“行行出状元”,“行”就是一种专门职业,如木匠、铁匠、瓦匠等。现在我们所说的“专业“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当中的各行专门职业。学习一种手艺,从前的办法,需经过几年学徒的训练。现在培养一种高级的专业人才,必需在高等学校,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读一定年限的书。每一种“专业”,各有一套具体的教学计划,内容除理论课程外,包括有本行专业所必需之实验工作及厂矿实习,还包括有毕业论文或设计。按照教学计划学习,学生毕业后,即可成为那一行的专家,担起工程师或其他相当的职务。
(四)“专业”制度的优越性
“专业”的设置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的安排,是配合建设事业对于干部条件要求,经过科学的研究与设计而得到:不受旧制度与旧思想的牵累、以此可以培养出真正的专才。例如旧制度下由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出来的学生,不过是机械方面的一种“通才”。他对于机器的设计与制造都懂得一点,但是很不透彻,特别是对外制造方面。他所管的行业,由工具机到火车头,由缝纫机到滑轮机,结果是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够内行,要单独担负任何一项机器的设计制造,都担负不起来。设立“专业”制度以后,情形充公改变。在有些高等学校里,机械工程系的名称仍然保留(规模较大的学校,多已改称机械制造系等,以求名称更加确切),但在这系里,按照学校的性质任务,设有君子个“专项”,如金属切削机及其工具、铸造机及铸造工程,……等等。(在苏联,仅仅机械制造一项,目前全国一共设有四十几个“专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从前那种“一揽子”的机械工程师,而是精通某一类机械的专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立刻可以担负起他应该担负的任务。
用专业制度培养专才,所行各种教学计划均经过精密的研究与设计,因此学生学得比较踏实,时间也用得经济。用同样时间,学生在新制度下学习,比在旧制度下要学得多些,学得好些,尤其是所学在就业后确有用处。旧的高等教育制度传统是从设系出发,根据系拟订课程,所设课程庞杂笼统,脱离实际需要,所在旧教育制度中所实行的选修课程的制度,更使学生随自己的兴趣去挑选一些和自己专长没有多大关系的课程,造成时间和人力上的浪费。这些情形仍不合理,随便问一位解放以前或解放初期毕业的学生,就可以知道。他们普捐地感觉到,学校里确实学了一些高深的学问,但就业后发现大部分并没有用处。同时对于工厂工作中一些应有的知识,则在学校又并没有学到,必需在厂矿从头学起,因此感觉在校学习有些落空。在新制度下,情形完全不同。学生在校几年所学各种课程及其内容,完全是配合需要,很科学地计划出来,不是以学生或教师的个人兴趣为转移。今后大学的工科学生,第一年主要是学一些基础科学(普通课),二年级着重在学习基础技术课,三年终起则逐步集中在本行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这样和一座金字塔一般,学问非常踏实:基础广博,专门的程度也高。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除校内教学实习外,并需下到厂矿,先后进行生产实习及毕业前实习。经过这些实习。他们既熟习于某行生产的一般情形,又能对其中某一方面得到更深刻的认识。最后在毕业以前,必需作毕业论文或设计,以总结在校几年的学习,并培养独立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使毕业生踏实能够在毕业后就变成一位专家。
(五)“专业”是不是分得太细
有人说:设置“专业”是好的,但目前设“专业”,是不是分得太细致,中国和苏联,目前在工业水平上。还差很大一段,把苏联此刻所行各种专业,搬到中国来用,是不是太早一点?对于这点,我们应该说,学问是愈专愈精,“太专门了”并不能认为缺点。但是过早的专门化,过分狭窄的训练,是应该反对的。为着避免这方面的缺点,任何专业的教学计划,必需配合有一定比例的普通课与基础技术课。因此在高等学校有限的修业期间内,事实上培养出来的专才,只可能专到一定程度。同时究应专到什么程度,也要看建设事业的需要。如果未经考虑,一下子把专业分得很细,脱离了中国的实际,那确会发生流弊。但是目前情形,并不是如此。此刻所设各种下“专业”,都是首先吸收各业务部门对于干部质量需要的意见,参考苏联经验,结合到现有的师资设备等条件,然后决定设置。许多苏联有的“专业”,因为目前在中国尚无迫切需要,或则因为条件尚不具备,暂时一概从缓。苏联高等学校,一共设有四百三十六种专业,我们还不到两百种。另一方面,个别苏联所没有的“专业”(例如农业制造),因在中国有其特殊需要,则正在考虑添设。
有些人以为“专业”分得太细,除狭窄的本行专门知识以外,别的方面学得太少,因此有所顾虑。实则苏联式的教学计划,是既顾到健全的理论基础,又顾到尽量专门。因为时间用得经济,教学效率尤其是大力提高,与旧制度相比,“专业”制度下教出来的人才,不但要专些,而且要博些,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六)什么“专业”最重要
新制度下所设各种“专业”,都是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没有需要的“专业”,根本就不设。因此各种“专按”都很重要,很难说那一种比另外一种更重要些。不过各行人才的需要,数量上大不相同。某些工业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起另外一些“专业”来。需要数量可能大几十位。因此国家每年招生计划,只有按照不同的需要,各订一定的数额,才是合理的办法。
同学们对于如何具体分配“专业”的问题,都表示很关心。在进行具体分配入各种“专业”时,当然希望同学们能根据个人志趣,结合国家的建设的需要,来选择适当的“专业”。但是如果离开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孤立地、片面地强调照顾个人的兴趣,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事实上,从整体利益来看,虽然教育行政方面也愿意尽量照顾各人的志趣,以能发挥各人最大的力量,但从国家培养干部的计划来说,各个“专业”培养数量势必有一定额,不能随着同学们个人的兴趣来改变,在为了照顾按个国家建设利益的大前提下,需要同
学们愉快地、自觉地服从学校方面合理的分配。
有的同学想以照顾个人兴趣作藉口,从个人的要求来考虑选择专业,例如不愿学地质采矿,不愿学上下水道,不愿搞施工,不愿学火力发电,实际上是为了怕吃苦、怕受累、怕不吃香,从个人生活的舒适和荣誉地位出发来各虑的。这些同学不了解:目前学校中所设置的一切“专业”,既然都是祖国所迫切需要的,那末,我们服从祖国需要,努力地完成祖国给自己的任务,就都是最光荣的。同时,国家建设的任务是繁重的,我们学习任何一门“专业”,将来所担负的工作都是繁琐的,当然有些“专业”将来所担负的工作更繁重些,但只有我们青年勇敢地把这些繁重的工作担当起来,我们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得到全面的发展。那种好逸恶劳、只图个人利益的思想,乃是新中国青年所不应有的错误思想。
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都已纷纷开学,今年录取入学的同学多已先后按照投考的科系来分配到各种“专业”学习,在毛主席教养下的青年同学们一定都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走上举习岗位,把自己锻炼成为德才兼备、体格健全的优秀建设人才?准备在不久的将来肩负起我们伟大祖国大规模建设的光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