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保护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4-05-10 21:46任利平
村委主任 2024年3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

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最具生态意义的回忆。沙河市是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王硇、绿水池等3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对传播乡愁文化、讲好沙河故事、塑造沙河形象、促进乡村振兴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沙河市的實际情况,详细阐述了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望为传统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传统传统村落;时代价值;保护与对策

沙河市是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县,清代及之前创建的村庄占全市传统村落的85%,截至2023年3月,沙河市现有中国传统村落38个,占全省13.77%,数量及规模居邢台市第一,河北省第三[1]。近年来,沙河市紧紧依托历史传统资源禀赋,在立足村情、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坚持保护与传承利用并重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传统村落串点成线、连片发展之势,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研究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

传统村落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数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传统村落,许多重大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与其息息相关,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多数是以乡村为基础的。

沙河市历史悠久,根据已有的沙河考古发现,早在距今7 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沙河就有白塔等多处人类活动的遗址。到了商、周时期,就有白塔、天生、章村等商代遗址十几处,说明在商代,沙河至少就有十几个以上的人类集聚的古村落,历史就是从这些村落中发展而来[2]。沙河市地域东西长、南北短,自西向东分别是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由于各个村落所处的区域、方位不同,其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也都不尽相同,再加上受到相邻地区(邢台市、南和县、永年区、武安县)的影响,不同的传统村落形成了不同的村落文化。每个村庄都具有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建筑艺术、空间形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它是一种文化的精华和空间记忆,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潜在利用价值。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发展,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1.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

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可以有效地发掘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精神特征,防止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丧失特有的乡村特征,产生“千村一面”现象。尤其是在当今乡村振兴背景之下,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齐头并进,可以使乡村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1.2 促进乡村振兴,构建和谐社会

一方面,促进传统村落与现代社会的接轨,是当今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课题。利用现代技术来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并利用数字媒体手段,更好的宣传当地特色农产品,有效地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持续的发展和完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从而使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旅游业是保护传统村落最有效的途径,以王硇村为例,通过深挖村庄故事、展现太行川寨特色建筑、山区农副产品及红枫山、鸡冠山红叶资源等,实现了以旅游业为先锋,带动特色民宿、农家餐饮、观光采摘等产业的多样性发展。不仅使传统村落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村民增收,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对传统村庄进行保护,可以不断地更新其文化内涵,使其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保持同步,从而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 沙河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局限性分析

新时期,各个具有开发价值的传统村落大多被当作旅游发展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不可再生的弱点也日益突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不断地受到冲击和变革,出现文化缺失或趋同等现象,面列着诸多挑战。

2.1 自然及人为因素破坏

土木砖石结构是沙河市现存传统村落主要建筑结构,因为大多建在偏远山区的村子里,所以很可能会遭受泥石流、洪水、地震等灾害的冲击,尤其是沙河市西部山区建于明清时期未经维护的古石板房。

非再生和遗存是传统村落的特点,它既是其丰富的一面,也是其脆弱的一面。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个别传统村落开始大力开发。一些开发商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村落装修的极为张扬和夸张,与原本古朴的建筑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破坏了村子里的原真性,从而使各具特色的村落显得千篇一律。

2.2 生活因素破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建筑形式、设施和居住环境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居住要求。一是农村青年大多进城打工,“空心”化趋势加剧;二是由于其结构材料的限制,在人烟稀少、无人走动的情况下,其老化加速,房屋四周长草、凋敝现象时有发生。在当地村民翻修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彩钢瓦棚等新的建材,导致了老村庄的建筑风格不复存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村落的宝贵资源,沙河市非遗多数属于表演类,如皮影戏、藤牌阵、秦王破阵鼓、九龙祭祀等,而受现代生活方式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趋于消亡。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并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加上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濒临断代;新媒体的冲击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非遗受众渐少,不再受到重视,只有在重大节日及庙会等活动时才能得以一见,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渐衰落。

2.3 开发利用综合效益不够明显

沙河市传统村落的基础资源不同,截至

2023年10月,现有38个传统村落按照保护利用程度可被分为“已初步完成、正在进行和有待保护利用”三类[3]。一些尚未进行保护的传统传统村落因基础设施差、道路交通不畅、村集体无力开发、项目招引困难等实际问题,导致自身优质资源迟迟无法开发利用转化为实际收益。沙河市传统村落多数位于中西部丘陵山区,具有太行山南段东麓红石房整体风貌,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没有王硇川寨文化、上申庄蒙古文化等辨识度高的特点,且缺少有创意的包装推介,对投资商和游客的吸引力小,不足以使旅游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一些相对成熟的传统传统村落如王硇川寨文化、大坪古村等虽各具特色,但和互联网没有形成深度结合,“互联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利用度较低,很多游客对传统村落的民俗、风貌、建筑、特产等特点知之甚少;宣传推广也较弱,方式单一,特别是对网络营销的运用不够,数字媒体等现代手段力度太小,宣传推介联动互动还需加强,使得其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效应,限制了社会资本的吸引和游客的观光消费。

多数村落在发展上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竞争优势不足,各级政策、资金、人力投入匮乏,资源整理利用率较低,没有形成互通互赢的局面。虽然加入了一些农业游、农家乐休闲游等元素,但形式不多,地区分散,短线和长线及网点布局的区域性联合旅游发展不多。特别是对各种资源的承载力、发展潜力、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没有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从而无法实现科学合理规划和有节奏的开发利用。

3 沙河市传统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对策

3.1 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加强管理

作为一种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是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沙河市以留住传统村落的“根”与“魂”为核心目标,初步形成传统村落串点成线、连片发展之势,更探索出了“政府牵头、村民主体、能人带动、社会参与、保护为本、合理利用、示范引领、联动发展”的保护利用模式[4]。但凡位列“中国传统古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村落,都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各职能部门还成立了相应的专业机构,负责监管维护各级住房、建筑、文物等。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单位要拓宽思路,在保护规划中将人文生态与村民生活、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文物的保护水平。对于列入保护名单的村落,应严格按照既定规划来实施改造,对民居的修缮加强引导和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在实施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主动配合,方能把这个系统工程做好。

3.2 加强文化产业旅游开发力度,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村落旅游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探索更具实效性的对策,构建差异化发展模式,鼓励多主体协同开发[5]。古代村庄往往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条件比较落后,所以才能保留下来。传统村庄在同姓氏、宗族的共同生活下传承和发展,村民才是古老的村庄的真正主人和灵魂。没有了村民的传统村落,只是一个空架子,无法真正实现可持续的传承。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有些地区在传统的传统村落中,将原住人口全部迁移,把非文物单位的房屋拆掉,然后重建现代的仿古建筑,进行包装和改造,这是一种不利于传统村落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人才振兴是重要的一环,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特色和特色农产品、民宿、农家乐、旅游纪念品等相关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和村民收入,吸引村民回归村庄。

深化文化内涵,避免“千篇一律”。很多村落从建村到当地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名人等都独具特色,应加强其文化意蕴和地方特色。同时,谋划实施“区域核心+片区引擎”新发展模式,打破乡镇“各自为战”壁垒,整合片区内传统村落、自然、文化、特色旅游等资源,探索“片区联动+合作共赢”模式,如以辐射范围较大的广阳山老子文化、九龙文化等为核心,强化周围相关乡村区域协作,形成协同发展,发挥带動辐射作用。

加强数字赋能,利用好当前的数字技术,建立传统村落的“数字化档案”,采用影响、文字等方式,全方位记录传统村落的文化记忆和乡村故事,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加深游客的智慧化体验感,促进传统村落开发利用和智慧旅游的融合。

有效利用资金,注重实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均有中央及地方专项资金支持,村集体应有效利用专项资金并争取优质运营团队的资金支持,打造品牌亮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优化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网络、停车位、公共卫生间、娱乐康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向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升级,走“以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反哺村落保护”路子,促进开发和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非物质文化与建筑传统村落文化相交融

沙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非遗“老怀调皮影戏”“藤牌阵”,也有省级非遗“拉死鬼”“豆面印花”“九龙文化”等,因村庄所在区域文化差异,其所承载的文化遗产也各具特点。在当今非遗日渐式微的背景下,传统村落本身的历史文化在非遗的推动下,可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产品链。例如,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以古风农家村落、神秘探索性的文化馆和文物馆、以传统村落的文化为基础的文艺表演,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品味文化的观光景点,更是一个让游客深入了解、享受与积极参与的文化产业链式的的旅游胜地。使其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从而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3.4 做好思想教育,宣传保护意识实现传统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村民是传统村落长期的居民,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主体和重要载体,可以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起到最大的作用[6]。然而,要实现其主体功能,则需要具备必要的文化意识。当前,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都受到了来自外部环境的冲击,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保护好古村,最重要的是要依靠村民的文化意识,传统村落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村民的实践来实现的。增强村民的“自觉性”,把日常生活与传统村落的建设与保护结合起来,既能使其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又能使村落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村民保护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保护与发展的目的,村民只有认识和热爱自己的村庄文化,才能真正地将其作为一种动态的载体,将其传承下去;只有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作为村民文化遗产的主体,从而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只有让村民们认识到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并且具备了保护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将其保护起来。

4 结束语

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既有古街、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俗民风、传统手工艺、艺术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本丰富多彩、文化厚重的历史著作。在当今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坚持系统思维,有意识地保护、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并对其进行激活改造,使其焕发勃勃生机,让其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EB/OL].(2023-03-19)[2023-12-19].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2303/20230320_770845.html.

[2]沙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沙河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

[3]沙河市政府网.本市概况.[EB/OL].(2023-10-30)[2023-12-26].http://shaheshi.gov.cn/article/31/52257.html.

[4]人民网.河北蔚县、沙河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EB/OL].(2023-04-23)[2023-12-23].http://he.people.com.cn/n2/2023/0423/c192235-40388978.html.

[5]陈兴贵,王美.反思与展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30年[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114-125.

[6]张亚萍.基于空间句法的辽宁省西部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8.

基金项目: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传统文化古村落的时代价值及保护对策研究”(22XZKT1011)。

作者简介:任利平(1985—),男,汉族,河北沙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史。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延安精神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