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

2024-05-10 00:07王诣理
村委主任 2024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要: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乡村文化起到了记录、传承、创新的作用。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乡村文化面临着主体流失、文化空间破碎、公共文化服务悬浮等问题,造成了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危机与传承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亟需探索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优化路径,从主体回归、重构乡村文化空间、促进乡村文化空间功能落地等方面着手,重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而构建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实现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发挥聚集“价值共识”和提升“内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效运行和发展也有利于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力脱贫攻坚的顺利实现。

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在此远景目标指引下,“十四五”期间,河北省将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2],对于文化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然而河北省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上还面临着一些困境,如文化实践主体流失、公共文化空间破碎、公共文化空间功能悬浮等现象。因此,重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是实现文化强省的关键。

1974 年法国城市理论研究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出了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并将“文化空间”划分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3]。本文将基于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来解构河北省乡村文化空间现状,正确认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从主体回归、空间重构、功能落地三方面提出新的发展路径,以期推进河北省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1 国内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学界对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构与重构研究方兴未艾。首先,傅才武(2022)[4]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从结构层次、形成机制、演变动力、主体间功能等方面进行了透彻分析,从物理、文化、社会三方面搭建了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框架。李亮(2021)[5]、陈莹(2023)[6]依据场景理论,从合法性、戏剧性和真实性3个主维度及15个子维度进一步解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物理、活动、机制层面,对于重塑公共文化空间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解决方案。

针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同的新发展模式,学界也提出了细化的建议。耿达(2021)[7]提出上下联动打造农村文化综合体,形成维护地方文化“共同体”。顾大治(2021)[8]探索了新媒体融入乡村文化治理的途径。陈莹(2023)[6]建议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团队,重塑文化内核。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对策思路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近五年来,学界对于河北省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仍处于空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水平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进程。因此,研究与分析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现状,重塑公共文化空间,对于有效推进河北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增强河北人民对于乡土价值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形成“文化共同体”,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2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与意义

1998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空间作出定义:“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同程表等)或是以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9]。

在乡村振兴战略宏观背景下,河北省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主要具有三方面意义: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打造新时代乡村文化和文明乡风。第二,深入挖掘河北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守住乡村文化根脉,传承延续乡村文化基因。第三,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村民文化需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空间,让村民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握好乡村文化空间的社会功能,确保村民有获得感。

3 河北省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十三五”期间河北省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总结了“十三五”所取得的成就: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省市县乡村五级共同发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

3.1 河北省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取得的成绩

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文化空间划分为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即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法,分别对应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3]。首先,物质空间构成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物理载体,包括文化场所和设施,如文化广场、体育馆、读书室、文化站、文化长廊等。河北省乡村公共文化物质空间保持良好。各地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乡镇 (街道)综合文化站2 278个、村 (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2 082个,基本实现了省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同时,河北省通过保护利用乡村戏台、文化礼堂、非遗传习场所、农民文化公园等物理载体,盘活了乡村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其次,社会空间特指乡村文化活动的形式载体,如广场舞、篮球足球等文体活动;传统仪式、节日习俗、祭祀、民间艺术等民俗文化活动。河北省乡村文化社会空间得以扩大。河北省广泛开展乡村节日民俗活动,如“送戏下乡”“全民阅读”“三下乡”“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以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群众文化活动支持力度,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群星奖优秀作品巡演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不断扩大乡村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最后,精神空间特指以地方文化符号、文化记忆、文化象征为内核的价值认同与道德观念。河北省乡村文化精神空间得以延续。河北省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激活基层文化阵地。鼓励乡村文艺团队参与乡村文化设施管理运营和服务、开展“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推进“艺术乡村”建设,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从而巩固了村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3.2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随着鄉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深入推进,河北省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多样化需求上,仍存在一些短板。

3.2.1 乡村文化主体流失

乡村文化空间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河北省农民大量涌向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群务工,造成乡村文化主体流失,从而形成了农村文化主体的“空心化”与“老龄化”。青壮年是乡村文化的精英,也是乡村文化空间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他们的流失,造成了节庆民俗、手工技术、文艺表演等传统文化无人继承的现状,更加剧了乡土文化的没落。随之,承载传统文化的场所,如戏台、礼堂、手工作坊等文化空间也被空置、荒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3.2.2 乡村文化空间破碎

在城镇化进程中,面对城市文化所代表的强势文化,当地政府很容易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模式直接复制到乡村,从而忽略了乡村文化的特殊性。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乡村文化的生产场景与价值认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可能造成造成水土不服、功能悬空等问题。同时,面对巨大的城乡经济差距,乡土文化很容易陷入落后、单一、不合时宜等消极的价值认同境地,造成乡村文化逐渐丧失“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村民会不自觉地摒弃自身“文化基因”,向城市文化靠拢,从而造成乡村文化空间的“脱域化”与“碎片化”。

3.3.3 乡村文化空间功能悬浮

十三五期间,河北省从标准、网络、内容、人才四个维度搭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了一系列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农家书屋、农村电影院、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惠民工程全面落实。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农村文化焕发出繁荣新气象。然而,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供给。最终可能造成村民对于公共文化空间的满意度不高。此外,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仍存在管理模式落后、设施陈旧、内容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文化空间的“悬浮化”与“空置化”。

文化主体流失、空间破碎、功能悬浮,使得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较难满足村民日新月异的文化与精神需求,从一定程度上对河北省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十四五”时期是河北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重要五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因此,亟需寻求推动河北省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4 河北省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五部分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10]。为此,河北省可以从主体回归、重构乡村文化空间、促进乡村文化空间功能落地三方面入手,构建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践行主体回归。乡村文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的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主要践行者,农民群众应实实在在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因此,应培养一批熟知当地文化传统的“乡贤”作为宣传主体,讲好乡村故事,提高乡村文化感召力,重拾乡村文化自信,以此吸引更多的村民主动成为乡村文化的表达者与传播者。在此过程中,农民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建歌舞队、书画社、工作坊等文化自治组织,进一步扩大文化主体范围,确保了乡村文化践行主体的可延续性。

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应以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创建公共文化空间“政府-村民”的共同治理模式,发挥村民的文化主体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空间治理体系。构建国家权力同村民的纵向连接,以及村民的横向连接,形成“文化共同体”,从而形成政府、村民共建共治的上下联动体系。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参与乡村文化空间的建设、管理与运营,打造更为专业的公共文化空间。

促进乡村文化空间功能落地。首先,打造“一村一名片”的乡村文化品牌。通过盘点河北省各地乡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并利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宣传窗口,打造乡村文化名片。利用祠堂、文化宫、寺庙、学校等现有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加以改建,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进行资源整合、守正创新,打造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其次,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焕发公共文化空间新活力。发挥新媒体线上线下融合的优势,拓宽乡土文化的传播渠道,扩大河北省乡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依托公共文化空间的网络平台,宣传、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比如乡村红色旅游、民俗旅游、非遗旅游等。发扬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5 结束语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村民参与文化生活的场所和载体,不仅局限于物理空间,更包含了社会意义与精神归属,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河北省应积极培育文化主体、改造文化服务场馆与设施、提升文化空间服务功能,从而打造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群众体验良好的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助力乡村振兴,切实增强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国雄安.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EB/OL].(2021-11-04)[2024-01-04].http://www.xiongan.gov.cn/2021-11/04/c_1211433117.htm.

[3][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等.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4]傅才武,李俊辰.旅游场域中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生产逻辑与价值回归[J].江汉论坛,2022(10):131-137.

[5]李亮.习近平系统观念在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现代性重构中的应用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21(05):9-17.

[6]陈莹.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与服务路径优化——基于场景理论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2(01):32-40.

[7]耿达.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思想战线,2019,45(05):137-146.

[8]顾大治,徐益娟,洪百舸.新媒体融合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J].现代城市研究,2021(12):40-47+55.

[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98)[EB/OL].(2010-04-21)[2023-12-21].https://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571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1-02)[2023-12-02].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b/g/201805/20180502738498.shtml.

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2023年度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HB23-YB040)。

作者简介:王诣理(1980—),女,汉族,浙江德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