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黔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探究

2024-05-10 21:46郑蓉
村委主任 2024年3期
关键词:个案研究少数民族

郑蓉

摘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了解并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文章以黔南州三都县普安镇高硐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高硐村的基本情况、民俗风情、村落发展实践现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民族特色村寨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振兴路径;个案研究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各民族在充分吸收了当地的风俗、风土人情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传统后浓缩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形象载体,由于自然、历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风俗习惯和文化品味等方面的不同,使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村寨呈现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面貌,这些风格迥然不同的村寨是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与其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它们包含了各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蕴含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1]。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州大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不断点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靓丽名片,增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内生动力。文章以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高硐村为例,基于笔者实地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详细分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高硐村发展现状,探索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新路径,以期为黔南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1 文献综述

学界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的成果颇多,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平台的高级检索中,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据文献热点统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与保护”“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等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热点词。随着时代大背景的变化以及研究的日益成熟和多元,新的研究热点不断涌现。

学者们关注的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这一热点也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学术界开始大规模关注并积极响应,使“乡村振兴”成为一个热点研究对象。彭晓烈、高鑫(2018)[2]的《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杨春娥、赵君(2020)[3]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振兴的实践困境及路径探索——基于鄂西南民族地区的考察》;王美钰、吴忠军、侯玉霞(2019)[4]的《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等都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究,发表了独到的见解,颇具现实指导意义。但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聚焦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上面,对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振兴的探讨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探索深度仍有很大空间。

2 田野点概况

高硐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城北部,距县城13km,全村国土面积46.8km2。2016年4月由原片区的野记村、望月村、高平村、永合村和梁家沟村合并组建成新的高硐村。现全村辖17个自然寨,36个村民小组,1 848户,8 076人。村内聚居着苗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7%,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谐团结的民族村寨。

高硐村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貌,传统住房为干栏式建筑以木瓦为主,新建住房为半干栏式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大多聚居于山腰、山顶,以及小盆地,村民一条小溪穿村而过。高硐村民风纯朴,村民之间使用苗族语言进行交流,着民族服饰,过苗族传统节日。有吃新节、爬坡节、斗牛、斗鸟、跳月、芦笙舞、苗毽、苗歌对唱等民俗活动,有蜡染、芦笙、银饰等民族特色传承手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生态高硐、孝善高硐”之美誉。

高硐苗舞跳月贺新春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集锦。高硐村在2016年入选“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入选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获得了“贵州省甲级旅游村寨”的称号。野记村、排月寨在2019年双双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野记古寨在2016年入选第二批“中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

此前,《我和我的家乡》电影首映礼在高硐村举行,将这座民族特色村寨推入大众视野,野记村寨的日出云海网红打卡点以及每年农历九月初的苗族“吃新节”活动吸引着大批游客慕名前来,这几张网红名片为高硐村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3 高硐村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振兴工作的现状研究

高硐村先后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甲级乡村旅游村寨”“黔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寨”等荣誉称号,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高硐村大力发展乡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唱响高硐旅游品牌,充分展示出高硐村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

3.1 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建设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三都水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高硐村依托广州对口帮扶资金项目、“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农旅结合复合受益”项目,以“美丽高硐”建设为抓手,着力实施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进行道路整治,寨内路青石板花街建设,农舍民俗改造修缮等,目前已建成了旅游大道、星级旅游公厕、凉亭、跳月场、斗牛场、麒麟度假山庄、茶吧、民族工艺品展示厅。村寨内配套幼儿园、小学、集贸市场、村卫生室、快递超市等,高硐村及周边村寨、县城的往返客运车辆通车。2021年,高硐村入选全省50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20字方针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工作。改善高硐的文化活动环境、村寨基础设施,为高硐村民提供良好娱乐文化场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

3.2 解码“三类经济”促发展

高硐村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最优化发展,因势利导解码三类特色经济发展之路。

一是发展庭院经济。充分整合农户房前屋后的闲散土地、水域空间等资源,大力发展以小菜园、小果园、小茶园、小田园、小药园、小作坊、小养殖为主的“七小”农村庭院经济,持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不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二是发展指尖经济。深度挖掘苗族蜡染、芦笙、银饰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依托村寨民族手工艺艺人(包括非遗传承人),组织带动村民发展蜡染刺绣、芦笙制作、银饰制作等产业,借助民族旅游发展“线上+线下”销售方式,拓宽民族手工艺品的流通渠道,实现“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三是发展山水经济。以推进高硐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为契机,依托本地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旅游产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园、精品水果采摘体验园、稻花鱼养殖示范体验园、中药材种植观光体验园,建设成农文旅相结合的集成示范村。高硐村寻找适合村民发展的经济道路,拓宽了经济收入的渠道,提升村民生产生活水平,也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双丰收。

3.3 充分发挥乡贤“助推器”作用

高硐村乡贤积极为家乡发展做贡献,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协助村“两委”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当地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团运作、助推发展”要求,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对“外出、外来、本土”三类乡贤资源进行调研摸底,建立乡贤资源信息“智库”,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方式拓展乡贤传播平台。做好服务乡贤工作,激发乡贤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6]。本着自愿性、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宗旨组建“乡贤会”,高硐村乡贤会汇集了本土优秀人才,融合了知识、信息、技术、资金优势。2021年3月14日,首届高硐乡贤大会召开,制定和完善高硐村乡贤会相关章程和理事选举办法。乡贤踊跃参与高硐村旅游发展规划,带领群众发展蜡染产业、给群众讲解葡萄种植技术。以持续关注高硐村发展,主动讲好家乡故事,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大力宣传高硐资源为纽带,团结引领群众,积极主动投身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事业,聚焦群众生产生活重点、乡村治理难点、产业发展热点、基础设施焦点,深度打造农文旅结合民族村寨快速发展的新样板。

4 高硐村发展中的困境与路径探索

4.1 困境分析

在国家主导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下,高硐村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依然面临着现实困境。第一,城乡二元结构差异不断扩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高硐村山高坡陡,耕地缺乏,生产成本高,制约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大量劳动力人口向外转移,致使村寨自身内生动力下降。同时,受城乡二元差异的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治体下沉的公权力运行逻辑和政治体系运转不畅通,无疑给乡村振兴带来了现实的困境[7]。第二,村民参与意愿不足。调研发现,村民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且大部分为妇女、老人和小孩,工作能力不高,致使村民参与能力不足;村民自主参与村寨建设意识不强,对特色村寨的传承与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三,高硐村旅游品牌宣传力度不够,且部分旅游产品同质化。贵州诸多旅游目的地明确突出旅游特色和品牌,旅游品牌不亮、形象不明,竞争力弱。开发优势不突出,活动缺特色,产品缺品牌[8]。

4.2 路径探索

4.2.1 政府加大投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资金的扶持力度。首先,通过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地方财政投入、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筹措资金,使高硐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得以高效、有序进行,保证其高质量发展。其次,规划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是最基础的工作,规划需先行[9]。尽快编制村内详细规划、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以便更好地指导建设。最后,加强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以满足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管理的要求,确保其各项事业全面、协调、持續发展。

4.2.2 提高村民素质和文化自觉,突出民族特色

特色民族村寨的发展要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生态文化为两点、乡村风情体验为时尚,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积极与县直其他部门协调,整合部门资金,加大投入,形成长效机制。培养和指导村民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发展和保护,提高村民素质和文化自觉。鼓励、引导村民将吃新与跳月民俗节日、蜡染与芦笙手工艺、婚嫁与建筑习俗、拜石信仰等融入日常生活,活态展示民风、民俗,延续民族记忆。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凝练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价值功能,为群众进行生产活动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0]。

4.2.3 多方融合共建共治共享促振兴,创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党建+旅游+乡贤”治理模式

高硐村应该逐步探索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党建+旅游+乡贤”治理模式,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增强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高硐村应结合村落实际,农文旅融合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利用互联网,实现云旅游、智慧旅游。民族歌舞的参与体验、民族仪式及活动是游客主要的兴趣点,应做出特色、形成品牌、吸引游客。联合周边村寨共同发展,形成一条民族特色康养旅游专线。并在村寨建设中充分发挥乡贤主体力量,将村民组织起来,激发乡贤建设乡村热情,提高乡村社会资本存量。通过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培育,重点保护,抓好典型示范,将三都县高硐村打造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进而夯实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5 结束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主体共同协作发力,要围绕少数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致力于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村民,使其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断绘就兴村富民新画卷。

参考文献:

[1]张跃,何斯强.中国民族村寨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彭晓烈,高鑫.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3):60-64.

[3]杨春娥,赵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振兴的实践困境及路径探索——基于鄂西南民族地区的考察[J].民族学刊,2020,11(06):17-28+152-154.

[4]王美钰,吴忠军,侯玉霞.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0(01):52-55.

[5]黔南组织工作网.张加贵:十年初心不曾改,勇担高硐“排头兵”[EB/OL].(2021-07-12)[2024-01-12].https://qnzzgz.gov.cn/document/show/14308.html.

[6]吴洁.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01):42.

[7]黄开腾.论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治理[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51-58.

[8]吴忠军,宁永丽.民族乡村经济振兴的“西江模式”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8(06):121.

[9]方琳,欧阳傲雪,刘颖,等.乡村振兴战略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以曲靖市罗平县腊者村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1(03):61-68.

[10]王政武,何元凯.“四力”同构:“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4):77-85.

作者简介:郑 蓉(1997—),女,侗族,贵州岑巩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学。

猜你喜欢
个案研究少数民族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安第斯高原卡哈马卡排箫个案研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个案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
ICF-CY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个案研究
孤独症倾向儿童强化和示范作用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