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4-05-10 21:46柯林林舒昌钱慧
村委主任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径乡村振兴

柯林林 舒昌 钱慧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自愿联合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建立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主体,但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面临着人才、管理、经营、政策与金融等问题。对此,文章从培育乡土人才、规范内部管理、提升發展规模、加大政策扶持、加快金融创新等方面探索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以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在此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肩负着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多重责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实现紧密相关。

1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学发展具有带动乡村农业产业、公共服务、民族文化等方面协同发展的功能,对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合理地整合资源、引进现代化生产技术与优秀的人才、强化各类发展主体的联结合作与共享意识等能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生产、加工、营销、服务等各环节的困难,促进农业收益的提升。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平台

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与现代化产业技术,注重从市场意识、生产技能、现代化发展理念等各方面加强对农户的培训,致力于通过引进与培育两方面打造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性、科学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为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创设良好的平台。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产业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以2020年为例,在广西5万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当地50%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3]。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构建弱势农户与现代化农业之间的发展桥梁,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解决了农村就业难的问题,增强了农民之间共建共享的团结意识,加快了农村的经济建设。

2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人员素质偏低,人才支撑不足

在城乡经济收入差距悬殊的背景下,农村乡土人才流失严重。为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常运行,合作社往往按照传统劳动经验或者较大型养殖户的管理方式选聘人才,而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作社选拔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结构也不合理。同时,农民合作社核心成员与社内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事农业生产的基础劳动力较少,技术性指导人才严重缺乏,亟需吸纳一批新的综合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建设中,强化人才支撑。

2.2 内部运行失范,管理有待加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利益分配制度不合理、监督制度不完善,常有无章可依、有章不循的情况发生。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贯彻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少数核心骨干成员手中,社内成员的参与感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黏合性不够。

2.3 经营方式单一,发展规模偏小

截至2022年,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以地方村集体为单位,根据现有资源发展产业,产业发展仍停留在在初级农产品的销售上,没有形成产业链,产业经营模式单一,合作社规模也普遍偏小。受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与经营理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每个乡、村难以实现跨地域的土地资源、生产加工资源、市场营销资源等的整合,甚至因为产品的同质化而形成竞争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发展受阻,产业引领作用不强。

2.4 发展动力不足,政府扶持压力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动力来源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但基层政府在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与公共资源的投入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的壮大。但农户的集体观念与团队协作意识不强,对合作社的认识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合作社社内利益关系不紧密,导致合作社存续时间短,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壳化与休眠化的情况,阻碍了基层政府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增量的工作进程。二是扶持工作压力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协调与统筹功能,帮助合作社畅通与各类政府部门与派出机构的沟通渠道。但因涉及工商、农业等各行政机关,各机关体系不一,在双重或者多重领导下,基层干部试图通过协调各类行政机关共同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压力较大。

2.5 金融支持不足,经济活力不够

经济支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就无法充分激发合作社的农业产业活力。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不完备。因为城乡经济差距的悬殊,大型的商业银行基本都集中服务于大中型城市,农村存在的仍是资金、产品、业务服务有限的农村合作银行等,更有甚者因为地区偏远没有设置基础的金融机构。同时,农村普遍缺乏保险与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农村产业无法获得及时有效、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经济活力被抑制。二是金融产品不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比较基础、单一,产品的针对性也有待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往往需要付出高额成本向城市订购金融产品服务。同时,农村流通的金融产品仍旧以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为主,但是在农村产权抵押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旦因为基础条件有限无法满足贷款要求,就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支持。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广西可从培育乡土人才、规范内部管理、提升发展规模、加大政策扶持、加快金融创新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有效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

3.1 健全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强化合作社人才支撑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着力培养一批乡村人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匮乏的问题,需建立健全乡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一是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成立专项人才引进基金,吸引优秀的复合型、技术型、管理型等各方面、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优秀人才,进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队伍,并优化队伍结构。二是构建乡土人才培育机制。根据乡村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有规划性地将引进的优秀人才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社会服务型和技能带动型五大类进行业务分工与培养培训,充分发挥各尖端人才的能力。通过健全奖励机制,合理分配利益等方式避免人才流失,真正意义上让乡土人才池“活”起来。

3.2 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是服务农村,落脚点在农民上。为更好地服务农村与广大农民,完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是基础。首先,优化组织结构。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申办,选聘一批多结构化精干核心决策者,同时,增设社内监督机构,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内部管理监督,实现民主管理。其次,规范管理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也需按照公司运营机制,通过成员大会的方式,按照协商的原则做决策。同时,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正常运行管理中能做到有章可循。为确保规章制度落地,要健全激励与惩罚制度。最后,合理分配利益。利益的合理分配是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性、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合作社可实行股份分红与对产业附加值进行比例返还相结合的方式分配利益。

3.3 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合作社发展规模

3.3.1 积极组建联合社

为避免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零和博弈”,提升合作社的市场影响力,合作社之间应加强合作,积极组建联合社。通过联合社,组织各合作社在资源、生产、技术、加工、营销、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合作,实现区域性与行业性的联合,推动同类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管理,统一生产标准,有效减少合作社的经营成本,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提升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3.3.2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实现乡村振兴,可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示范一批”的发展模式,采取“政策支持、能人带动、资金扶持”等措施,促进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多类经营主体的合作。构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体系,通过多方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搭建起农业绿色发展新平台,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4]。

3.4 增强合作社发展动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一是要健全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有效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发展情况,逐步清除“休眠社”“空壳社”,确保资本融入的合法性,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二是政府要明确合作社主管机构的权利与责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主管机构的决策性、统筹性作用,简化政府办事流程。三是要用足用活惠农政策,全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例如,基层政府应努力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济需求、在提升农业发展技术方面的技术需求、在改善经营管理环境方面的人才需求等。

3.5 金融创新赋能,推动合作社持续发展

3.5.1 强化金融科技的应用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让科技助力农村金融基础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普及性与质量性,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科技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发展,一是构建农村信用数据平台。综合考量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发展主体、社内政务、产业资源、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等各类发展环节,构建以“农户信用数据链、农业生产产业链、包装物流链、农产品质量信用追溯链”等为基础的信用数据平台[5]。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务、农户与商务多方位信用的测评进行信贷,打破传统单一性的抵押担保贷款模式,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推动金融服务的普惠化。利用科技手段加快推进金融基础建设在农村的全面开展,畅通城乡金融产品的交互渠道,降低引入城市金融服务的成本,确保各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能直接获取有效的金融服务,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化,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5.2 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农村也亟需构建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金融改革机制。在引入适应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的同时,全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一是可从产业链角度拓宽抵押物范围,而不仅仅依靠传统的“土地”与“房产”方式获得贷款。二是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理念下,可利用信息共享,推动“抵押贷款”向“信用贷款”转型。三是在科技助力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引入多种类数字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进而拓宽融资渠道。四是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下,为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加大保险性质、服务能力强的金融产品的引进力度,同时合理购置其他创新性专属金融产品与服务[6]。

4 结束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在发展过程中仍旧面临着人才短缺、管理失范、发展规模偏小、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资金匮乏等诸多问题。为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加快推进其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健全合作社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创新合作社发展模式、加大对合作社政策扶持力度、强化金融科技的应用与金融产品的创新等多种方式激发合作社的内在活力,推动其科学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其产业引领与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辐射周边地区,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增加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EB/OL].(2021-08-13)[2023-12-13].http://tjj.gxzf.gov.cn/tjsj/yjbg/qq_267/t9843221.shtml.

[4]姜长云.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8(2):58-67.

[5]譚卓雯.升级“田东模式”,服务乡村振兴[N].广西日报,2021-08-18(8).

[6]胡国生.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N].光明日报,2021-08-17(11).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小农户对接电商市场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2BGL015);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21BGL016)。

作者简介:柯林林(1992—),女,汉族,湖北黄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舒 昌(1970—),男,汉族,湖北孝感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

钱 慧(1972—),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本科,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径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创新: 案例剖析
隆阳区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