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嵌入地方村庄治理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2024-05-10 15:27毛彧晴陈煜享
村委主任 2024年3期
关键词:家文化

毛彧晴 陈煜享

摘要:发挥家文化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文章从家文化与村庄治理的概念内涵出发,梳理并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嵌入的视角,文章剖析了家文化影响地方村庄治理具体机制,基于此,提出了家文化嵌入村庄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发挥家文化在村庄治理中的正向作用提供路径支持。

关键词:家文化;村庄治理;文化嵌入

村庄治理是乡村治理的核心要义,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仅体现了基层治理的水平,也映射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程度。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土地改革的推行,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冲突等问题越发突出,越来越多的主体开始关注村庄治理。为了走出村庄发展的困境,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德治、法治、自治”相融合的治理构想[1]。但农村空心化、文化空虚等问题依旧制约着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2-3]。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实现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发挥文化与经济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重视“慈孝文化”的乡村干部与村民的治理满意度较高[4]。而孝文化正是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为乡土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将以乡为家的美好愿景化为现实。

1 家文化与村庄治理的内涵及关系

1.1 家文化与村庄治理的内涵

家文化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凝聚着几千年来不同家庭在相处过程中的特殊情感与行为模式。目前学界对家文化的定义,大致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家文化具有亲密的关系基础,指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关于家庭和家族的制度、行为和观念等[5];二是家文化具有多种承载形式,包含着家风、家训、家规等表现方式[6];三是家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如传统家文化包含修身、齐家、处世、为政四方面内容[7]。

乡村治理不仅包括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还包括中国乡村如何可以自主管理;而村庄治理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内容,也面临着这些难题[8]。村庄作为以传统家庭为单位构成的公共组织,不同学科视角下村庄治理的重点与内容也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村庄治理主要是指对村庄内部公共事务的治理,即通过村社区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作对一村区域范围内的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9],而村庄内部的公共事务主要分行政管理事务和集体经济管理事务[10],而从事务上看,村庄治理的方式与内在的经济因素是影响村庄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中村干部能力、政策规定、自治组织决策等都在影响村庄治理效能。

1.2 家文化与村庄治理的关系

文化是乡村发展、延续和振兴的基础,是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11-12],而乡村文化的伦理实质与根源在家风[13],因此要实现村庄有效治理必须要从家文化抓起。“家文化”是我国特殊的社会文化,具备引领、约束、教育、渗透等功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观念,许多研究表明家文化应用于村庄治理时能产生积极作用,能成为“糅合政府、百姓和家族的黏合剂”[14],其中修身、齐家、治国等观念能够引导村民立身行道、促进社会和谐[15]。同时,良好的村庄治理对家文化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在治理过程中营造出浓厚的“家”氛围,不仅可以促进家庭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稳定,也会成为家文化发展的巨大优势,推动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6]。

2 家文化嵌入地方村庄治理的机制

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在村庄治理的过程中,能通过亲缘关系、家规家训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作用在村庄内部组织结构,影响村民自治、决策参与,还作用于村规制定及事务管理,影响村庄风气与治理效能。

2.1 亲缘关系嵌入决策参与机制

亲缘关系是基于血脉关系或婚姻关系形成的家族网络,这种关系在村庄社会中通常承载着家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家文化嵌入地方村庄治理的重要依托之一就是亲缘关系,其通过影响村庄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而影响村庄内部的各项决策。首先,亲缘关系影响组织结构。村庄组织往往以家族为单位,家族成员在组织层级中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使得治理决策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其次,亲缘关系为村民自治提供社会支持和信任机制。亲缘关系构建了村庄社群内部的紧密联系,而家族成员之间有长期的互动和合作,这种紧密的人际关系促使成员间更愿意信任对方,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自治活动。最后,亲缘关系促进村民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理解。如在村庄的治理决策中,村民们通常会在家族内部进行讨论和协商,形成治理共识,并在村庄会议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决策参与机制中,亲缘关系能快速达成决策共识,有效提高治理决策效率。

2.2 家规家训嵌入村规制定机制

家规家训是家庭内部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一种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文化传统。家规家训是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文化嵌入地方村庄治理的方式之一。家规家训嵌入村规民约,对村庄内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换言之,当家庭内部传承的价值观念与村庄治理中的法规和规章相结合,便能够推动村庄成员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共识和社会期望,从而提高村庄治理的效能。一方面,家规家训引导村民在行为准则与规范上形成共识。家规家训作为乡村道德规范的重要来源,其中蕴含的孝、悌、忠、信等道德准则,为村规制定提供了道德依据。同时,因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共识性,反映了村庄内部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以将其嵌入村规民约,会促使村民认同和遵守村规,增强村庄凝聚力。另一方面,家规家训助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并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家规家训作为代代相传的智慧和经验,承载着村庄历史和文化传统,体现了村庄的人文特色和传统风貌。传承好家风不仅可以影响和带动村庄的风气,还可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村规。

2.3 价值观念嵌入公共事务管理机制

家文化的核心在于共享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家庭成员对生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认知和追求,这些观念渗透在公共事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村庄治理中,家文化通过影响成员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进而影响公共事务的决策与执行。这种嵌入机制通过共同的价值基础,促使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推动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治理的成效和社会凝聚力。首先,价值观念引导村庄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向和目标。在村庄公共事务中,不同的利益诉求会产生决策分歧,需要通过共享的价值观念加以调和、统一,而价值观念为此提供了道德指导和约束机制。其次,价值观念促进村庄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和合作。通过价值观念嵌入,可以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热情,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提高村庄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最后,价值观念维系村庄公共事务管理的秩序和稳定。促进村庄公共事务发展的基础在于良好的秩序和稳定的环境,正确的价值观念能促进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立,确保村庄稳定有序。

3 家文化嵌入村庄治理的实践路径

家文化嵌入地方村庄治理的机制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过程。亲缘关系、家规家训和价值观念作为关键的嵌入机制,共同构建了一个有机而稳定的治理体系。因此要强化这三个机制,以家文化提升村庄治理效能。

3.1 强化亲缘关系的正向作用

亲缘关系是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亲缘关系可以促进村民自治与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村庄治理效能。第一,要充分发挥血缘、亲缘关系的纽带作用,提高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家族或家庭联系机制,定期开展家族或家庭活动,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和交流。完善家庭代表制度,充分发挥家族或家庭带头人的作用,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村庄事务,参与村庄会议、讨论和决策[12]。第二,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如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等,确保村民在村庄治理中享有充分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步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议事渠道,加强对自治组织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村民能力素养。第三,加强村庄内部沟通与协作,增强村庄内部的凝聚力。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获取村庄事务信息的便捷度,提升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并加强矛盾调解工作,建立家庭互助组织,以家庭互助化解基层矛盾,让家庭之间互相支持和合作,解决共同问题,以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3.2 推进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

村规民约是村庄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有助于规范村民行为,维护村庄稳定,促进治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充分体现家规家训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使村规民约更加贴近村民的实际生活,通过开展家风教育、家风评比等活动,挖掘和宣传优秀的家风故事,引导村民更加注重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形成良好风气,充分发挥家规家训在培养村民道德品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村规民约的执行力,提高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组织家庭代表和村民成立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建立奖惩机制,对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进行表彰奖励,对于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委员会可以进行提醒、教育甚至处罚,确保村民共同遵守集体制定的规约,增强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维护村庄秩序和公平。

3.3 提升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

提升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对于提升公共意识、塑造良好品德、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文化素养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要强化村民公共意识,倡导公共服务和集体利益至上的理念,提升其关注村庄发展和公共事务的意愿以及参与村庄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公共事务管理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决策,让村民在实践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参与权,增强其归属感和责任感。第二,要加强对村民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村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村庄治理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树立榜样等途径加强对村民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促使村民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村庄的和谐稳定。第三,要弘扬传統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发挥核心价值观念在村庄治理中的精神引领作用,提高村庄治理水平。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让村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以及当地的文化根源和文化传统,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15]。

4 结束语

长期以来,文化在村庄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家文化因其特殊性也引发了诸多探讨。家文化对村庄治理效能的影响毋庸置疑,通过嵌入的视角,本文分析了家文化在治理过程中的具体要素,主要涉及关系、制度与观念三个维度,分别会影响到组织结构、管理过程与组织环境三方面,而这三方面内容又与“自治”“法治”“德治”的要求密切相关,所以,在村庄治理的过程中应尤其注重家文化的作用。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家文化嵌入地方村庄治理存在着一定限制,比如参与治理过程中较多强调家庭和家族的利益而产生认知偏差,已有的传统价值观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产生情感冲突,也可能因对现代治理理念与规范的认知和理解不足而导致规范束缚。因此,为了推动村庄治理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充分认识并突破这些限制,发挥家文化在村庄治理中的正向作用,推动村庄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陈龙.金华:加快建设现代化和美乡村[J].政策瞭望,2018(06):14-15.

[3]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J].社会科学文摘,2018(07):16-18.

[4]屈群苹.慈孝文化的现代困境与实践转型:浙江“慈孝仙居”的经验表达[J].治理研究,2019,35(01):114-121.

[5]王春福,韩东飞.论中国家文化的政治遗传密码[J].学术交流,2014(04):40-46.

[6]李超众.优秀传统“家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1.

[7]李丽.优秀传统家文化促进新时代文明家庭建设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22.

[8]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与村庄治理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7(03):46.

[9]卢福营.两种村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村治方式比较——以浙江省A村和B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0(06):65-70.

[10]曹正汉,郑琰.村庄的治理结构与地权界定[J].农业经济问题,2022(10):19-31.

[11]陈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021(01):141-149.

[12]宋才发.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脉和基石[J].青海民族研究,2020,31(04):36-43

[13]牛绍娜.家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刍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2):29-38.

[14]谭英,胡玉鑫.“家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实践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4):43-47

[15]王丽娜.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家文化”建设[J].人民论坛,2018(30):74-75.

[16]于波,李波.乡村振兴视域下“家”文化建设的思考与路径探析[J].社科纵横,2020,35(09):48-53.

基金项目:2022年度浙江省党校系统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家文化的重构与融入路径研究”(ND22289);2023年衢州市党校系统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课题“家文化嵌入地方村庄治理的运行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23QZDXSK1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毛彧晴(1996—),女,汉族,浙江江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基层治理;

陈煜享(1992—),男,汉族,浙江浦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

猜你喜欢
家文化
家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方式之研究
家文化的认同与海外华人的生存和适应
浅议企业文化建设
浅谈如何建设班组“家文化”
开展“家文化”活动的研究策略
“家文化”在现代化新型国企公司的探讨与实践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的“家文化·镇文明”创建
冲破“家”的束缚
建好“家文化” 员工心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