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氮量
- 控制排水条件下施氮水平对棉花生长、吸氮量和产量的影响
平对棉花生长、吸氮量和产量的影响吴 倩1,吴启侠1,邓 超2,刘凯文2,漆栋良1*,朱建强1*(1.长江大学 农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2.湖北省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湖北 荆州 434020)【目的】探究控制排水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生长、吸氮量和产量的影响,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稳产、增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晶华棉112”为供试作物,设置2种控制排水模式(控制排水和非控制排水,分别记为KS和FKS)和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
灌溉排水学报 2023年10期2023-10-27
- 氮肥用量和配施硝化抑制剂对柴达木枸杞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研究结果。植株吸氮量(kg/hm2)=植株各器官干质量(kg/hm2)×含氮量(g/kg)/1 000氮肥偏生产力(NPFP,kg/kg)=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施氮量果实吸氮量(kg/hm2)=枸杞果实干质量 (kg/hm2)×含氮量(g/kg)/1 000土壤硝态氮累积量(kg/hm2)=∑土层厚度(cm)×土壤体积质量(g/cm3)×土壤硝态氮含量(mg/kg)/10土壤铵态氮累积量(kg/hm2)=∑土层厚度(cm)×土壤体积质量(g/cm3)×土
西北农业学报 2023年7期2023-06-26
- 商品有机肥连续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用率=(施肥区吸氮量-当年不施肥区吸氮量)/施氮量×100%;(1)氮肥累积利用率=(施肥区累积吸氮量-连续不施肥区累积吸氮量)/累积施氮量×100%;(2)氮肥当季农学效率=(施肥区籽粒产量-当年不施肥区籽粒产量)/施氮量;(3)氮肥累积农学效率=(施肥区累积籽粒产量-连续不施肥区累积籽粒产量)/累积施氮量;(4)氮肥偏生产力=籽粒产量/施氮量;(5)氮素收获指数=籽粒吸氮量/(籽粒吸氮量+秸秆吸氮量);(6)采用IBM SPSS 19.0统计数据,用单
江苏农业科学 2023年2期2023-02-17
- 缓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肥效率的影响
水稻收获时籽粒吸氮量与地上部吸氮量的比值,反映了作物吸收的氮在籽粒和营养器官上的分配比例。氮素内部利用率是指水稻籽粒产量与地上部吸氮量的比值,表示水稻每吸收单位氮素所获得的水稻籽粒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是指单位投入的氮肥所能生产的水稻籽粒产量。试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并采用SA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表1表明,在所有处理中,不施肥(T0)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最低,只有5 847 kg·hm-2,施肥提高了水稻产量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1期2022-12-28
- 播期对洱海流域玉米产量和氮磷养分利用的影响
数2.2 玉米吸氮量XY1与XY2的籽粒吸氮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D1与ZD2的籽粒吸氮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播期对同一品种玉米籽粒吸氮量无显著影响。“郑单958”的籽粒吸氮量比“先玉33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A。“郑单958”的秸秆吸氮量比“先玉335”高,其中ZD1秸秆吸氮量比XY1秸秆吸氮量高65.0%,ZD2秸秆吸氮量比XY2秸秆吸氮量高1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播期对“先玉335”的秸秆吸氮量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12期2022-12-21
- 氮磷配施和施肥方式对潮土小麦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指数=小麦籽粒吸氮量/地上吸氮量肥料氮收获指数=小麦籽粒15N累积量/地上15N累积量差减法氮肥利用率(%)=(施氮处理地上吸氮量-对照处理地上吸氮量)/施氮量×10015N示踪法氮肥利用率(%)=施氮处理地上15N累积量/15N施用量×1002 结果与分析2.1 氮磷配施和施肥方式对小麦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的影响氮磷配施和施肥方式对小麦秸秆、籽粒、地上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影响不同(图1,表1)。与不施肥的CK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小麦地上吸氮量显著提高,但氮磷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2年7期2022-09-12
- 有机肥等氮替代化肥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1) 玉米吸氮量(kg/hm2)=(籽粒产量×籽粒含氮量)+(秸秆产量×秸秆含氮量);(2) 肥料氮偏生产力(PFPN,kg/kg),PFPN=Y/F;(3) 氮肥贡献率(FCRN,%),FCRN=(Y-Y0)/Y×100;(4) 氮肥表观利用率(REN,%),REN=(N-N0)/F×100;(5) 氮肥农学利用率(AEN,kg/kg)=(Y-Y0)/F。式中:F为施氮总量;Y和Y0分别代表进行施肥处理和CK处理下的玉米籽粒产量;N和N0分别代表施肥
水土保持研究 2022年5期2022-08-25
- 基于多光谱遥感的冬小麦拔节期氮营养评价
株氮浓度、植株吸氮量以及地上部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分析,建立氮营养诊断模型,实现氮营养的可视化分级评价,以期为冬小麦氮肥高效管理奠定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数据获取试验地点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115°20′11″E,36°51′53″N),属于华北平原地区。于冬小麦拔节期(2017年4月2日)开展农学与无人机数据获取。在冬小麦的拔节时期对整个王庄村进行随机取样,共获得80个地面样本,采样点大小为半径20 cm。获取包括冬小麦的地上部植株以及圆心的G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8-19
-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冬小麦间作豌豆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具有较高的吸氮量[3]。因此,研究禾豆间作中氮肥供应和提高氮素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合理的间套作可以增产30%~50%。甘肃沿黄灌区小麦玉米间作籽粒产量分别比单作小麦、玉米提高16.97%和12.11%[4]。施肥后即进行适宜灌溉或雨前表施可提高氮素利用率。旱地小麦田中将含水量调整为促进作物生长与减少氮淋溶的适宜范围可明显提高氮素利用率。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氮肥与磷、钾肥等配施均可提高氮素利用率[5]。朱兆良等的研究认为,肥料的适当深施,特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7期2022-07-19
- 减施20%化肥下绿肥翻压量对江西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状对水稻产量和吸氮量的贡献率,应用R 2.7.0中的 “gbmplus”包实现分析。水稻氮素累积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氮肥利用率(不考虑绿肥还田带入的氮素)相关指标计算公式如下:抚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散布在各地的古村落,是反映临川文化的载体。这些古村落建筑群以其建筑规模、建筑艺术、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了抚州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弥足珍贵的遗产。抚州乐安县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千古第一村”,是全国重点文物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年5期2022-06-17
- 基于DNDC模型的南方典型稻田氮素去向及其优化管理
对稻谷与稻草的吸氮量进行测定。在每个试验田内随机选择三块1 m2的区域,且在每块区域内随机割取三蔸水稻植株,将其带回实验室内进行考种与脱粒,随后分别对籽粒与稻草烘干并称重。采用过氧化氢消解-凯氏定氮法(NY/T 2017-2011)测定植物样全氮含量。此外,还对研究区内试验田的田面水位、农田管理(耕作、施肥、灌溉方式与时间)以及气象数据进行监测,以完善DNDC 模型所需的输入数据。其中,田面水位由HOBO U20L-04 自记水位计自动监测,监测频率为每5
节水灌溉 2022年4期2022-04-14
- 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早稻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粒产量与地上部吸氮量的比值。它表示水稻吸收单位氮素所获得的水稻籽粒产量。氮肥偏生产力(kg·kg-1)[8]是指单位投入的氮肥所能生产的水稻籽粒产量。试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和制图,并采用SA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表1表明,不施氮肥(PK)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最低,在仙居和和美村分别为7 355和5 823 kg·hm-2;施氮肥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与PK处理相比,施氮(NPK)处理在仙居和和美村分别提高了2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2期2022-02-25
- 缓释肥条件间歇灌溉对水稻氮素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质质量,各部分吸氮量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水稻黄熟期收割后进行测产,获取有效穗数、每穗谷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并取植株样分为根、茎、叶、稻穗四部分,于烘箱120 ℃杀青30 min,90℃烘干至恒重称重获得干物质质量。植株吸氮量TN测定根据《NY/T 2419-2013 植株全氮含量测定自动定氮仪法》进行。分析指标包括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以及氮肥生理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籽粒氮积累总量/植株氮素积累总量,氮肥农学利用率(kg/kg)=(施氮区
节水灌溉 2022年1期2022-02-13
- 槟榔/香草兰间作促进植株氮养分转化与利用
间作;生物量;吸氮量;氮素利用率中图分类号:S573;Q945.6 文献标识码:ANitrogen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were Promoted inIntercropping System of Areca and VanillaZHUANG Huifa1, Yang Jiao2, ZHAO Qingyun1, WANG Hui1, ZHU Zihui1*, XING Yizhang11. Spice
热带作物学报 2021年10期2021-12-08
- 钵苗机插密度对杂交籼稻新品种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氮率后计算植株吸氮量。阶段吸氮量、叶茎鞘氮素转运量、氮素表观转运率、氮素贡献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收获指数按以下公式计算。阶段吸氮量(kg·hm-2)=后一生育时期单位面积植株吸氮量-前一生育时期单位面积植株吸氮量(1)叶茎鞘氮素转运量(kg)=抽穗期叶茎鞘吸氮量-成熟期叶茎鞘吸氮量(2)叶茎鞘氮素转运率=(叶茎鞘氮素转运量/抽穗期叶茎鞘吸氮量)×100%(3)氮素表观贡献率=(叶茎鞘氮素转运量/成熟期籽粒吸氮量)×100%(4)氮肥偏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年8期2021-11-03
- 钵苗机插密度对杂交籼稻新品种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氮率后计算植株吸氮量。阶段吸氮量、叶茎鞘氮素转运量、氮素表观转运率、氮素贡献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收获指数按以下公式计算。阶段吸氮量(kg·hm-2)=后一生育时期单位面积植株吸氮量-前一生育时期单位面积植株吸氮量(1)叶茎鞘氮素转运量(kg)=抽穗期叶茎鞘吸氮量-成熟期叶茎鞘吸氮量(2)叶茎鞘氮素转运率=(叶茎鞘氮素转运量/抽穗期叶茎鞘吸氮量)×100%(3)氮素表观贡献率=(叶茎鞘氮素转运量/成熟期籽粒吸氮量)×100%(4)氮肥偏
太平洋学报 2021年8期2021-09-11
- 普通与缓释尿素配施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花期地上部植株吸氮量-成熟期营养器官吸氮量)/开花期地上部植株吸氮量× 100营养器官氮素转运效率(%) =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地上部植株吸氮量× 100花后植株吸氮量(g/plant) =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吸氮量-开花期地上部植株吸氮量氮素吸收效率(kg/kg)=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吸氮量/施氮量氮素农学效率(kg/kg) =籽粒产量/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吸氮量。氮素收获指数 (%) = 成熟期籽粒吸氮量 /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吸氮量× 1001.4 统计分析采用 M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2021-07-24
- 盐渍化灌区玉米施氮量阈值DNDC模型模拟
氮淋失量和植株吸氮量的关键因素,以及玉米施氮量阈值。结果表明:1)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情况,率定和验证过程中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和收获时土壤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纳什效率系数与2均不小于0.75,标准均方根误差为9.26%~21.48%。2)施氮量和追肥次数对硝态氮淋失量和植株吸氮量的影响较大,而耕作深度和灌水量对硝态氮淋失量和植株吸氮量的影响较小。且过多施用氮肥不会促进植株吸氮量和产量的增加,反而会增加硝态氮淋失量
农业工程学报 2021年24期2021-03-17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差异
提高了水稻的总吸氮量,但并不显著[15-18],降低了植株含氮率[17-19]。这些现象在粳稻品种较为普遍,在籼稻品种中表现出另外的趋势,即较大幅度地增加氮素吸收量,部分学者还对水稻不同器官的氮素含氮率和累积量进行了初步研究[18-22]。全世界水稻品种数量庞大,品种类型也较多,杂交籼稻是极其重要的类型,在我国乃至世界均有较大的种植面积,其产量潜力大、抗逆性强,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CO2浓度的增加可大幅提高杂交水稻的产
中国水稻科学 2020年6期2020-11-23
- 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对水稻甬优12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水稻产量、植株吸氮量、氮肥利用率等相关指标测试,比较缓控释氮肥在水稻上一次性施用效果,以期为缓控释氮肥在当地水稻上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与数据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试验于2017—2018年在缙云县进行。缙云县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分别为17 ℃和1 437 mm。试验田为水稻土黄泥砂田,测试土壤pH 5.02,有机质25.5 g·kg-1,全氮1.95 g·kg-1,碱解氮144.7 mg·kg-1,速效磷17.3 mg·kg-1,速效钾108.5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11期2020-11-05
- 基于不同方法的汉中盆地稻麦轮作土壤供氮能力评价
麦草地上部累积吸氮量为参比,以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以及矿质氮法、KCl冷凝回流法、酸性高锰酸钾法3种化学方法和淹水培养法、通气培养法2种生物培养方法测定土壤氮素矿化量作为土壤供氮能力指标。【结果】土壤类型是影响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因素;土壤全氮或有机质可以反映土壤潜在供氮能力;土壤质地、pH、有效磷、CEC、碳酸钙、颗粒组成(砂粒、粉粒、黏粒)均不能反映稻麦轮作土壤供氮能力。矿质氮法测定氮素值与作物吸氮量相关系数为 0.963(<0.01),但由于起始矿质氮不能
中国农业科学 2020年19期2020-10-14
- 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①
机肥配施对水稻吸氮量的影响30 a 间水稻平均吸氮量如图4 所示,可以看出,CK 吸氮量在所有年份均最低;等氮条件下,不同时间段水稻年均吸氮量有所不同,在试验开始前 5 a(1984—1988),NPK 处理吸氮量最高,表现为NPK>70F+30M>30F+70M>50F+50M,在之后15 a(1989—2003),70F+30M、30F+70M 处理较高,50F+50M 处理最低,在后10 a(2004—2013),50F+50M、30F+70M 处理
土壤 2020年4期2020-10-05
- 不同库容量类型遗传群体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性状的差异
析本文中抽穗期吸氮量代表移栽至抽穗这一阶段的吸氮量,灌浆结实期西单量代表从抽穗至成熟这一阶段的吸氮量,成熟期吸氮量代表移栽至成熟这一阶段的吸氮量。单位面积库容量=单位面积总粒数×千粒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单位面积氮素吸收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单位面积干物质量/单位面积吸氮量;氮素收获指数=单位面积籽粒吸氮量/单位面积氮素吸收量。数据的采集以3个重复单独进行,在数据分析时将3个重复数据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两年趋势一致,合并分析[13]。
西南农业学报 2020年12期2020-05-25
- 节水灌溉模式下稻田氮素迁移与肥料氮利用
模式下水稻稻株吸氮量如图3所示.图3 不同灌溉模式下水稻稻株吸氮量从图3a可以看出:分蘖期,W1与W2稻株吸氮量差异不大,W1和W2稻株吸氮量显著高于W0;齐穗期与分蘖期相比,W0与W1稻株吸氮量显著增加,W2无明显变化,W1和W2稻株吸氮量分别为W0的1.83倍和1.11倍;成熟期,各处理稻株吸氮量均明显下降,相比齐穗期,W0,W1与W2稻株吸氮量分别降低24.3%,43.4%和16.4%,原因主要是由于稻株中的氮大量向籽粒中传输.不同灌溉模式下,稻株吸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3-24
- 水稻长期氮肥效率和土壤氮素平衡
地上部氮含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2.3 籽粒和秸秆吸氮量由表1可知,籽粒吸氮量为98.0~148.9 kg·hm-2,平均为129.8 kg·hm-2。施氮肥显著提高籽粒吸氮量,NP、NPK和MNPK处理的吸氮量分别比CK提高35.1%、42.7%和52.0%。尽管NP和NPK处理间籽粒吸氮量无显著差异,但MNPK显著高于NP 12.5%。籽粒吸氮量占地上部吸氮量的66.7%~78.0%,平均为74.5%,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12期2019-12-24
- 氮肥用量对优质粳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氮量对水稻植株吸氮量的影响 (kg/hm)2表4 施氮量对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表5 品种与施氮量对营养品质交互作用的F检验2.2 施氮量对植株含氮量的影响从表2可知,水稻植株含氮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逐渐减小,N-n期和拔节期沈农315和沈稻11 N3处理水稻植株含氮量高于其他处理;齐穗期和成熟期表现为N2处理植株含氮量高于其他处理。沈农315植株含氮量高于沈稻11,这可能也是造成沈农315产量高于沈稻11的原因之一。2.3 施氮量对植株吸氮量的影响由表3可知
中国稻米 2019年5期2019-10-18
- 氮肥基追施比例对芝麻产量和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芝麻不同器官吸氮量 = 器官生物量 × 全氮含量;芝麻不同器官的氮素来自肥料的比例(%) = (样品中的15N丰度% - 0.3663)/(肥料中的15N丰度% -0.3663) × 100;芝麻不同器官15N积累量 = 器官吸氮量 × 器官氮素来自肥料氮的比例;氮肥分配率(%) = 各器官吸氮量/植株总吸氮量 × 100;芝麻不同器官对土壤氮的吸收量 = 器官总吸氮量 - 植株积累氮素来自肥料氮的量;氮肥利用率(%) = 植株中肥料氮积累量/施氮量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年5期2019-06-17
- 谷子氮高效基因型筛选及相关特性分析
重要指标为籽粒吸氮量和吐丝期茎叶氮含量[25]。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黄瓜苗期生物干质量[26]、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10]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差异显著,以此为依据将材料类型划分为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4种类型。综上,目前关于谷子耐低氮品种的培育与筛选研究已有报道,但对不同氮效率谷子基因型的评价和相关特性分析尚未见报道。为此,采用土培盆栽,在低氮和高氮2个氮素水平下对22个谷子品种(系)的光合特性、农艺性状、氮利用率、吸氮量以及氮代谢相关酶
河南农业科学 2019年5期2019-05-28
- 氮肥运筹对黄壤坡耕地作物产量和土壤无机氮累积量的影响
肥时,玉米籽粒吸氮量和秸秆吸氮量分别为25.0、24.1 kg/hm2,施用氮肥后,吸氮量逐渐增加,在施氮243.75 kg/hm2时(N2处理),玉米籽粒吸氮量和秸秆吸氮量分别为49.8、37.7 kg/hm2,且达到最高值,之后随施氮量增加,吸氮量下降,在施氮390 kg/hm2时(N5处理),玉米籽粒吸氮量和秸秆吸氮量分别为32.0、25.0 kg/hm2,且达到施肥处理的最低值;不施氮肥时,小麦籽粒吸氮量和秸秆吸氮量分别为26.3、17.9 kg/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年1期2019-03-12
- 大麦地方品种苗期耐低氮筛选和鉴定指标的研究
的方法计算单株吸氮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这里指地上部),分别用来估计氮素吸收效率和生理利用效率。每处理每品种设5次重复。单株吸氮量(mg)=(氮素测定浓度×0.1×地上部干质量)/测定所用样品质量。氮素生理利用效率(g干质量/g氮素)=地上部干质量×1 000/单株吸氮量。1.3 数据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分析整理数据并进行t测验,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2 正常供氮和低氮胁迫下不同大麦地方品种相关性状
华北农学报 2019年1期2019-03-08
- 向日葵各器官干物质和吸氮量的积累与分配规律
物质积累和植株吸氮量反映了作物的营养物质分配。李晓慧[2]等研究表明不论施肥与否,食用葵干物质累积量随生育期均呈“S”型曲线增长,其干物质累积高峰期均在现蕾期至开花期。食用葵吸氮高峰期为现蕾期至开花期。张维琴[3]等得出结论向日葵早期氮素的吸收主要以叶片为主;现蕾期后,叶片中的氮素向花盘转移;到成熟期籽实中的氮素含量最高。本试验旨在研究水氮交互作用下向日葵干物质与植株吸氮量的积累及分配规律,以及向日葵叶面积生长和叶色值变化规律,为提高向日葵产量和优化水氮利
节水灌溉 2019年2期2019-03-06
- 供氮水平对基质袋培黄瓜养分吸收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长指标、产量与吸氮量间的通径分析通径分析是应用通径系数分析方法,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将相关系数分解为直接作用系数和间接作用系数,以揭示各个因素对因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因此,通径分析比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更为精确,同时能考虑到原因对结果的影响,使多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更为合理。本文以生长和产量指标为自变量,以吸氮量(Y,mg/plant)为因变量,用DPS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并根据方程的显著性,再进行通径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年6期2019-01-25
- 兴化市小麦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研究
0 kg籽粒的吸氮量为2.58 kg、吸磷量为0.48 kg、吸钾量为2.20 kg,氮肥利用率为28.19%,磷肥利用率为4.60%,钾肥利用率为22.35%;常规施肥区每100 kg籽粒的吸氮量为2.52 kg、吸磷量为0.46 kg、吸钾量为1.95 kg,氮肥利用率为26.93%,磷肥利用率为3.06%,钾肥利用率为13.97%;配方施肥无氮区每100 kg籽粒的吸氮量为2.22 kg,配方施肥无磷区每100kg籽粒的吸磷量为0.43 kg,配方施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6期2018-12-27
- 氮肥后移满足绿洲灌区全膜覆盖玉米的氮素需求
。1.4.3 吸氮量 相关计算公式[6]如下:秸秆吸氮量 (kg/hm2) = 秸秆干物质重 × 秸秆含氮量籽粒吸氮量 (kg/hm2) = 籽粒产量 × 籽粒含氮量植株吸氮量 (kg/hm2) = 秸秆吸氮量+籽粒吸氮量1.4.4 玉米氮肥利用相关指标 计算公式[7]:氮肥利用率 (NUE,%) = (施氮区吸氮量–不施氮区吸氮量)/施氮量 × 100氮肥农学效率 (NAE,kg/kg) = (施氮区产量–不施氮区产量)/施氮量氮肥生理利用率 (NPE,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年4期2018-08-16
- 氮、钾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性状影响试验报告
同氮处理下植株吸氮量和肥料利用率均表现出一定差异(表4)。在氮用量不同时,植株吸氮量为N12>N10>N8>N0,氮肥利用率为N10>N12>N8,这说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植株吸氮量逐渐增加。而在肥料利用率上,氮肥利用率在N10处理下最高,N8处理与N12作用相当;在相同施氮量,不同施钾量情况下,植株吸氮量为K6>K10>K0,肥料利用率为K6>K10>K0,说明在相同施氮量情况下,改变施钾量,能提高植株吸氮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2.3 不同氮处理对水稻分蘖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5期2018-06-07
- 基于无人机可见光遥感的夏玉米氮素营养动态诊断参数研究
应的植株地上部吸氮量。1.3 数字图像数据的获取与处理采用大疆精灵2代无人机作为遥感平台,搭载Canon Powershot S110数码相机 (最大像素1600万),在夏玉米生长发育的5个主要时期,即:六叶期 (V6)、十叶期 (V10)、吐丝期 (VT)、籽粒建成期 (R2)、乳熟期 (R4),选择晴天光线较强的时间上午9:00—10:00无人机飞行高度约为120 m,相机调至TV模式下,设置为连拍模式,时间间隔为1 s,获取夏玉米整块试验田冠层图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年1期2018-03-29
- 云南省农牧生产系统氮素流动时空变化特征与环境效应
因。农田主产品吸氮量与动物生产系统主产品吸氮量在时间上呈现同向增长的关系,农产品吸氮量1995—2014年间上涨2.1倍,动物生产系统主产品吸氮量上涨8.5倍,其中2000年、2006年变化最为剧烈。云南农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栽植技术提高,畜牧业养殖规模扩大,模式改良所引起的氮素吸收效率提高。云南省农牧生产系统氮素流动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氮素投入呈现放射式分布特征,中心投入量高,四周投入量逐渐递减。吸氮量则表现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 2018年3期2018-03-12
- 江苏省早熟晚粳高产水稻新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成因分析
对照;新品种总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 4.97%、2.85%。随着品种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稻谷产量均增加;2)高产新品种干物质生产量高、吸氮强度大、单穗吸氮量多和抽穗后吸氮量多,导致总吸氮量多;3)高产新品种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大,氮素比例下降值大,成熟期茎鞘叶氮素比例低,结实期穗氮素增加量大,成熟期穗氮素比例高,这些特征均有利于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后者;4)高产新品种氮素收
中国水稻科学 2017年6期2017-12-02
- 脲醛缓释氮肥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
产量 生物量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中图分类号:S1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28-02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生产越来越依靠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产量的背景下,施用氮肥就成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降低稻田中氮素的损失,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脲醛氮肥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脲醛氮肥缓慢分解释放养分、肥效期长,肥效可持续3个月以上,并且能够减少氮素淋溶、氨挥发作用,有效提高肥料的利
科技资讯 2017年9期2017-05-18
- 氮高效水稻主要源库性状的基本特点及其调控
料,依据成熟期吸氮量和产量两个性状将114个株系群体分为6种不同氮效率类型。2014年,在前2两年试验的基础上,以筛选出的氮高效株系(L68)和氮低效株系(L2)为供试材料,研究施氮量对两种氮效率水稻株系产量、源库性状的影响。【结果】1)114个株系群体成熟期吸氮量和产量差异均较大,吸氮量变幅为11.53~27.66 g/m2,产量变幅为311.74~763.35 kg/666.7 m2,随着吸氮量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产量类型与吸氮量类型并不完全一致,
中国水稻科学 2017年2期2017-04-05
- 施氮和根间互作对密植大麦间作豌豆氮素利用的协同效应*
豌豆间作群体的吸氮量,其中施氮较不施氮处理提高33.8%,不隔根处理较隔根处理提高 81.1%,高密度较低密度处理提高 4.2%; 根间互作在低氮条件下对间作吸氮量的贡献相对较高,不施氮和施氮条件下,根间互作提高间作吸氮量的比例分别为 92.4%和 11.0%; 根间互作条件下增大大麦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间作群体吸氮量。2)大麦为氮素竞争优势种,密植使大麦氮素竞争比率显著提高,施氮能弱化大麦氮素竞争比率,抽穗期大麦相对于豌豆的氮素竞争优势达到最大值。3)根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7年2期2017-02-16
- 不同氮素水平下甜菜的光谱响应
谱反射率与甜菜吸氮量的拟合方程。采用分时期分析方法建立拟合方程拟合程度较高。甜菜;氮素;高光谱遥感技术;干物质积累量甜菜是我国除甘蔗以外的另一重要糖料作物,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冷凉、干旱与半干旱地区[1-2],发展甜菜生产对于这些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制约我国甜菜生产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是单产和含糖率低[3-4]。施肥尤其是氮素肥料对甜菜单产及其含糖率的影响很大[5]。已有的研究表明,在一定施肥水平范围内,可提高甜菜块根产量和产糖
中国糖料 2016年3期2016-10-17
- 缓/控释肥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肥; 产量;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水稻目前,中国稻田氮肥吸收利用率为30%~35%[1],氮肥损失特别严重,随着集约化农区的发展,大量氮肥的施用,不仅造成资源损失,而且引起环境污染,如地表富营养化、硝态氮淋溶、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等一系列生态问题[2-5],如何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并促进产量增长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控释肥料的应用,能够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控制养分的释放速度,相比于传统肥料肥效期长,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的需肥规律基本吻合,一般认为,
中国水稻科学 2016年4期2016-08-09
- 硫包膜尿素在轻度盐碱土壤中释放特点及肥效研究
放特征;产量;吸氮量;玉米盐碱地[1]是地球上分布广泛的一种土壤类型,约占陆地总面积的 25%,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干旱地区。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盐碱地作为潜在耕地的后备资源,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2-3]。但是盐碱土壤高pH值和高盐分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土地的开发利用。应用含硫物料和含碳物料作为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土壤的文献报道已有很多。吴曦等[4]以硫磺作为含硫物料进行研究指出,碱性土壤施用硫磺,pH值最大降幅为0.5;同时盐碱地使用硫磺可以提高
华北农学报 2016年2期2016-06-03
- 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表明,玉米籽粒吸氮量高于茎秆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60%以上;在地下滴灌方式玉米籽粒吸氮量、茎秆吸氮量和总吸氮量都高于其他处理;氮肥利用率与土壤氮素依存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氮肥利用率在0.05水平,滴灌带埋深30 cm处理和滴灌带埋深15 cm处理与喷灌处理差异显著,说明地下滴灌方式与喷灌方式比可以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灌溉方式;玉米;氮素吸收;氮肥利用效率氮肥是粮食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也是产量形成过程中重要限制因子[1],当耕地土壤氮素供应不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6年12期2016-03-01
- 根际分隔对玉米/豌豆间作种间竞争及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
豆的生物产量。吸氮量=生物产量×植株氮含量吸磷量=生物产量×植株磷含量数据采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多重比较。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间作方式对作物生物产量的影响2.1.1 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1结果表明,玉米/豌豆间作对玉米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不施氮肥条件下,在苗期(04-23)间作后玉米生物产量比单作显著增加,增产幅度达28.5%,到豌豆结荚初期(05-17)玉米的增产幅度达32.8%,到豌豆收获时(06-19)玉米间作后增产幅度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年6期2016-02-13
- 不同穗肥运筹对“扬农啤7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00 kg籽粒吸氮量为2.5 kg左右;穗肥以每667 m2施尿素12.5 kg+45%三元复合肥10 kg较为适宜,“扬农啤7号”大麦穗、粒、重协调,且群体适中,抗性强,稳产性好,产量最高。扬农啤7号;穗肥;产量“扬农啤7号”原名“苏B0505”,是由扬州大学农学院以“扬农啤2号/甘木二条”为父、母本于2005年育成的弱春性早熟二棱皮大麦品种。近年来,该品种以优质、高产、稳产的优势在被迅速推广应用。为更好地发挥该品种的产量潜力,了解其穗肥的吸收特性,探讨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1期2016-02-08
- 水稻最佳作物管理技术的增产增效作用
长动态 (作物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 的差异,在现有品种条件下,针对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管理技术的优化,明确增产与增效的实现程度,旨在为我国水稻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表1 田间试验中农民传统处理和最佳作物管理技术处理的管理信息Table 1 Detailed information in management for farmer’s practices and best crop management pract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年4期2015-06-12
- 滴灌施肥对冬小麦农田土壤-N分布、累积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不施氮区作物吸氮量+收获后土壤Nmin-播前土壤Nmin;氮表观损失(kg/hm2)=播前氮Nmin+施氮量+表观矿化量-施氮区作物吸氮量-收获后Nmin氮表观损失率(%)=氮表观损失量/施氮量×100 ;氮素吸收利用率(%)=(施氮区作物吸氮量-不施氮区作物吸氮量)/施氮量×100;氮素农学利用率(kg/kg)=(施氮区产量-不施氮区产量)/施氮量;氮素生理利用率(kg/kg)=(施氮区产量-不施氮区产量)/(施氮区作物吸氮量-不施氮区作物吸氮量);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年4期2015-06-12
- 种植牧草提高苹果幼树氮肥利用率
果植株生物量、吸氮量及15N肥料利用率显著降低,这在低氮处理下尤为明显;而到秋梢停长期,与单作苹果相比,种植牧草后苹果植株生物量、吸氮量、15N肥料利用率及根系活力显著提高。至秋梢停长期,0~20厘米土层15N丰度及总氮含量为种植白三叶>种植鼠茅草>种植黑麦草>单作苹果,而在20~40厘米及40~60厘米土层15N丰度及总氮含量为单作苹果>种植黑麦草>种植鼠茅草 > 种植白三叶,表明种植白三叶、黑麦草和鼠茅草降低了氮素的淋溶损失,有利于氮肥的保持,从而提高
农家顾问 2014年12期2014-12-30
- 覆盖和粮草间作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植株地上部吸氮量(kg/hm2)=地上部生物量(kg/hm)×植株地上部氮氮含量1.5.2 土壤硝态氮及硝态氮累积量的测定 在牧草收获后(2013年8月20日)和玉米收获后(2013年9月29日)分别对各小区玉米带、牧草带或裸露带中间取土样,每带取样深度为140cm,20cm为1层,每带随机选取2点,同1层次的土壤混合为一个土样,鲜土取回过2mm筛后充分混匀,称取10g土样,加入40 mL 1mol/L的KCl溶液浸提,震荡30min,过滤后在-4℃冰
草原与草坪 2014年6期2014-12-21
- 氮高效玉米自交系的筛选指标及其子粒氮素营养特性分析
收获指数=子粒吸氮量/成熟期地上部植株总吸氮量;地上部营养体氮素转移量(kg/hm2)=营养体最高氮积累量-成熟期营养体氮积累量;花粒期根系氮素转移量(kg/hm2)=子粒吸氮量-地上部营养体氮转移量。数据采用DPS 7.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高、低氮条件下玉米自交系的产量、氮效率及相关指标分析由表2可见,高、低氮条件下,各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子粒吸氮量、成熟期总氮吸收量、吐丝茎叶总氮、氮收获指数、吐丝期叶绿素SPAD值、穗位叶叶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年2期2014-04-01
- 苹果园种植牧草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果植株生物量、吸氮量及15N肥料利用率显著降低,这在低氮处理下尤为明显;而到秋梢停长期,与单作苹果相比,种植牧草后苹果植株生物量、吸氮量、15N肥料利用率及根系活力显著提高。至秋梢停长期,0~20 cm土层15N丰度及总氮含量为种植白三叶>种植鼠茅草>种植黑麦草>单作苹果,而在20~40 cm及40~60 cm土层15N丰度及总氮含量为单作苹果>种植黑麦草>种植鼠茅草>种植白三叶,表明种植白三叶、黑麦草和鼠茅草降低了氮素的淋溶损失,有利于氮肥的保持,从而提
中国果业信息 2014年11期2014-01-23
- 大麦港啤1号需氮量的探讨
育阶段吸氮率及吸氮量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氮肥运筹对生育阶段植株含氮率及吸氮量有明显影响,阶段植株含氮率及吸氮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表3 大麦各处理植株含氮率及吸氮量2.4 阶段氮肥利用率和目标产量总施氮量经计算基肥氮素利用率为24.84%,分蘖肥氮素利用率为32.08%,穗肥氮素利用率为67.23%。667 m2450 kg水平100 kg籽粒吸氮量2.16 kg,基础地力100 kg籽粒吸氮量1.78 kg,400 kg产量理论吸氮量13.84 k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12期2013-12-07
- 氮肥类型和用量对冬小麦品质的影响
形成时间与植株吸氮量极显著正相关,吸水率和稳定时间与植株吸氮量的相关性较差。单施无机氮180 kg/hm2(0/180处理)和240 kg/hm2(0/240处理)及有机无机氮配施240 kg/hm2(120/120处理)植株吸氮量最高且三者差异不显著,而单施有机氮240 kg/hm2(240/0处理)植株吸氮量显著低于0/180、 0/240和120/120处理。施氮量小于240 kg/hm2时等氮量比较,单施无机氮吸氮量大于有机无机配施,单施有机氮最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年6期2013-10-16
- 土壤高残留氮条件下施氮对夏玉米氮素平衡、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施氮区地上部分吸氮量+不施氮区土壤残留无机氮量-不施氮区土壤起始无机氮量[13-14];氮表观损失量(kg/hm2)=氮输入量-氮输出量=(施氮量+播前土壤起始矿质氮量+氮表观矿化量)-(施氮区地上部分吸氮量+收获后土壤残留矿质氮量)[13-14];氮肥表观损失率(%)=氮表观损失量/施氮量×100[14];氮剖面损失量(kg/hm2)=播前土壤起始无机氮量-收获后土壤残留无机氮量[13];氮肥土壤残留率(%)=100-氮肥利用率-表观损失率[14];氮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年1期2013-10-08
- 施肥对甜菜氮代谢的效应研究
量)/(施氮区吸氮量-不施氮区吸氮量)试验所得数据均在微软的Excel电子表格上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和辅助作图,方差分析在DPS软件上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植株含氮量的影响表1 施肥处理不同生育期甜菜各器官的含氮量出前期高,后期低的趋势,并且均为地上部高于块根。表2 不同施氮处理在收获期植株吸氮量(g/m)图1 与NPK比缺素处理甜菜吸N量减少量与品种SR-411相比(表1),品种HI-0466在不施肥CK处理下,地上部及块根的含氮
中国糖料 2012年4期2012-09-10
- 氮肥后移对超级稻扬两优6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阶段的含氮率、吸氮量。成熟期取样考种,收割后计实产。1.4 有关参数计算方法茎鞘物质转运率(%)=(抽穗期茎鞘干重-成熟期茎鞘干重)/抽穗期茎鞘干重×100%;氮肥农学利用率=(施氮区产量-空白区产量)/施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施氮区植株总吸氮量-空白区植株总吸氮量)/施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籽粒氮积累量/成熟期总氮积累量×100%;试验数据采用Excel和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氮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年7期2012-03-12
- 苜蓿草地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化学与生物测试方法比较
,其测定的植物吸氮量是土壤含氮量的真实反映,被广泛应用[15]。 研究表明,KCl提取的矿化氮与植物吸氮量之间达到极显著相关关系,沸水浸取的土壤全氮与植物吸氮量的相关性较低[16-17]。本研究采用热水、KCl、CaCl2三种提取剂测试5龄和9龄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cv.Longdong)草地土壤氮素有效性,并以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为受体测试植物吸氮量,分析3种提取剂提取的土壤矿质氮量与植物吸氮量的相关关系,以期了解
草业科学 2011年6期2011-04-25
- 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研究
百公斤水稻籽粒吸氮量2.2 不同处理形成百公斤水稻籽粒吸氮量无氮区形成百公斤籽粒吸氮量平均为1.89kg,变幅在1.63~2.14kg,极差0.51kg;精确施氮区形成百公斤籽粒吸氮量平均为2.32kg,变幅2.23~2.45kg,极差0.22kg;习惯施肥区形成百公斤籽粒吸氮量平均为2.20kg,变幅在1.78~2.40kg,极差0.42kg。由此说明,施氮形成百公斤籽粒吸氮量较不施氮处理要高(表2)。2.3 施氮量对精确施肥区和习惯施肥区产量的影响精确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0年1期201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