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志鹃

  • 新课标基准下小说教学的个性化解读
    意义与价值,以茹志鹃《路标》一文为例,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多角度个性化探讨《路标》的主题,提倡广大教师真正转变思维模式,从聚焦教到注重学,从掌控课堂到开放课堂,加大对学生自主解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更多关注课堂互动生成,使师生在交流碰撞过程中擦出更多智慧灵感的火花。关键词:主题 新课标 个性化 茹志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中学业质量水平第4级和第5级中明确要求: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2023-06-04

  • 那瞬间的美好永存人间
    【摘要】 茹志鹃的作品多以短篇小说为主,她的文章多具有清新俊逸的笔调、明快单纯的情节及丰富传神的细节等特点。而其代表作《百合花》则用柔美纤细的笔触彰显出女性个体的独立性,弱化了战争的残酷,而专注于捕捉“我”、年轻战士及年轻新媳妇之间那不经意间的情感碰撞和人性的交流。文章中大量细节描写,恰到好处地凸显了细微之处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好地寄托了作者作为女性作家对人间真情及人性的美好向往,用“我”及年轻媳妇等女性角色的描写展示了女性个体在战争

    今古文创 2023年13期2023-05-31

  • 论《百合花》中的 “ 小叙事 ”
    。《百合花》是茹志鹃与1958年发表在《延河》上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虽几经波折、但最终能够发表,并获得了“清新俊逸”(茅盾语)的评价。笔者言其是“小叙事”而非“宏大叙事”,原因在于茹志鹃在创作这篇小说之初,就有意识地规避了“宏大叙事”,“记忆的筛子啊!把大东西漏了,小东西却剩下了”,茹志鹃也曾自嘲自己不是“写史诗的大作家”。她回忆自己在前线的经历,以自己曾遇见的人、经历的事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写出了《百合花》,将“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

    今古文创 2022年32期2022-11-01

  • 试论《百合花》中的细腻情感
    个特殊的年代,茹志鹃不禁回忆起了战争年代的一些往事,想起了“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情感。于是,她“摆脱”了“战争题材小说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创作出了“风格清新俊逸”的《百合花》,赞美了在战争中闪耀着光芒的人性之美,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细腻的情感。可以说,《百合花》是当时文坛的一股清流。《百合花》是通过描写人物的活动及其情感的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在战争的大背景下,“我”与通讯员以及新媳妇之间的情感才显得尤其珍贵、纯洁、深厚,展现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6期2022-07-20

  • 文坛母女花——茹志鹃与王安忆
    得知王安忆之母茹志鹃也是位优秀的作家时颇为出乎意料,但转念一想,这大概对王安忆的文学道路也是有所影响的吧。某作家曾在文章中回忆初次见到这对母女的场景,“王安忆竟当着她妈妈的面,说茹志鹃是一贯站在党的政策立场上进行创作的,茹志鹃对此并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微笑无言,当时我很惊讶于王的泼辣和茹之宽厚,想来母女深情,说不定茹因欣赏王之脱颖而出而深感自豪呢?!”显然,茹志鹃的稳重谦虚和豁达大度,与王安忆的机敏锋芒和开放洒脱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茹志鹃,1925年生于

    阅读时代 2022年7期2022-07-18

  • 不去管
    ◎ 陈振林作家茹志鹃有个女儿王安忆,王安忆也是作家。不少人对茹志鹃“怎样将女儿也培养成一个作家”这一问题感兴趣,茹志鹃在一篇文章《从王安忆说起》中作了回答:不去管。王安忆很小的时候,母亲茹志鹃不像邻家的父母一样威逼着孩子做功课。更多的时候,只是让女儿读读唐诗宋词。等到王安忆自发地进行写作,写出《幻影》等作品时,母亲茹志鹃也只是在回信中提及《幻影》怎样写才更好的建议。但是,马上茹志鹃觉得自己错了,觉得自己不应该提出这些建议,要让女儿自己去摸索。以后,王安忆再

    思维与智慧 2022年13期2022-04-29

  • 不去管
    陈振林作家茹志鹃有个女儿王安忆,王安忆也是作家。不少人对茹志鹃“怎样将女儿也培养成一个作家”这一问题感兴趣,茹志鹃在一篇文章《从王安忆说起》中作了回答:不去管。王安忆很小的时候,母亲茹志鹃不像邻家的父母一样威逼着孩子做功课。更多的时候,只是让女儿读读唐诗宋词。等到王安忆自发地进行写作,写出《幻影》等作品时,母亲茹志鹃也只是在回信中提及《幻影》怎样写才更好的建议。但是,马上茹志鹃觉得自己错了,觉得自己不应该提出这些建议,要让女儿自己去摸索。以后,王安忆再有作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2年5期2022-04-29

  • 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的《百合花》主题探析
    。《百合花》是茹志鹃1958年发表在文学刊物《延河》上3月号的短篇小说。一经发表便迎来了文学界广泛关注,由此也对《百合花》的创作目的与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一、军民鱼水情深《百合花》以淮海战役为大背景,书写战争背景下社会的现实状况,聚焦在“我”、通讯员以及新媳妇三位人物的身上,对该篇小说致以较多溢美之词的开端是前文化部部长茅盾的评点。茅盾对《百合花》的结构设计、人物描写、文笔风格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且认为小说反映的是战争时期老百姓与军人之间纯洁质朴的情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4期2022-04-20

  • 被忽略的“被”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享誉甚隆。长期以来,文章主题歌颂“解放军的崇高品质”、传达“军民鱼水之情”、文题“百合花”背后映射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以及“清新俊逸”的文风赏析和解读,一直是学界与读者争相研讨的重点。然而,文章为何选“百合花”,而不以“百合花被”为题,却很少有人关注。文章中出现的“被”,理所当然地被认为在战争背景下,就应以“被”作为关注点入题。难道这个点真的乏善可陈而毫无轻重?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侯金镜曾归纳茹志鹃小说情节的发展,评论其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2期2022-03-21

  • 茹志鹃与王安忆作品中“母亲”形象比较
    716000)茹志鹃和王安忆母女二人都是著名的作家,都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母亲”形象。虽然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她们都将经由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获得的、特殊的人生体验融入到塑造的“母亲”形象中。一、“母亲”形象的变化著名评论家黄秋耘曾用“从微笑到沉思”来评价茹志鹃小说创作风格的变化。这种风格的变化,也同样表现在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塑造上。“十七年”文学时期,茹志鹃笔下的“母亲”形象大都是战争年代的“贤妻良母”。她们遭受过生活的苦难,在磨难中生出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2-03-18

  • 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的《百合花》主题探析
    。《百合花》是茹志鹃1958年发表在文学刊物《延河》上3月号的短篇小说。一经发表便迎来了文学界广泛关注,由此也对《百合花》的创作目的与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一、军民鱼水情深《百合花》以淮海战役为大背景,书写战争背景下社会的现实状况,聚焦在“我”、通讯员以及新媳妇三位人物的身上,对该篇小说致以较多溢美之词的开端是前文化部部长茅盾的评点。茅盾对《百合花》的结构设计、人物描写、文笔风格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且认为小说反映的是战争时期老百姓与军人之间纯洁质朴的情意

    语文天地 2022年4期2022-03-17

  • 《百合花》第一人称内聚焦叙事赏析
    :《百合花》 茹志鹃 叙事学《百合花》是茹志鹃于1958年3月发表在《延河》杂志上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文章写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枪林弹雨,而是以一种清新优美的笔法塑造了小通讯员、新媳妇这样质朴善良的美好人物形象,展现了拥军爱民的军民和谐状态,书写了崇高圣洁的人性美与人情美,挖掘了深刻与美好的人性意蕴,谱写了青春与生命的永恒赞歌。本文将基于叙事学的视角对《百合花》进行叙事分析。一、“我”的叙述者身份文章一开始,“我”便以文工团团员的身份出场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2期2021-12-20

  • 笔触清新感情真切 ——茹志鹃作品读写拓展
    茹志鹃(1925—1998),当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百合花》,曾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茹志鹃长于写抒情心理小说。表现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深情和厚谊;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女性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原文摘录一静静的产院◎茹志鹃谭婶婶跨出房门,心里就是个老大的不快,原来荷妹已把两个产妇掇弄起来,站在房里做操呢!三个人嘻嘻哈哈,又弯腰又踢腿。荷妹喊着“二二三四”,两个产妇一边做操一边笑,三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9期2021-10-26

  • 茹志鹃培养王安忆
    亲,也是作家的茹志鹃写过一篇文章:《从王安忆说起》。文章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却没有发表过,是王安忆从她母亲的遗稿中发现后,交给我的。文章主要回答了她母亲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培养王安忆的?”母亲是作家,女儿又成了作家,人们好奇,提这样的问题,也很自然。“于是我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反复说,我有三个孩子,假如我能够培养作家的话,我就要培养三个。而事实上我家老大是一名教师,一个较好的语文教师;老三是一名售票员,是个文学爱好者,可见王安忆并不是我所

    读者 2021年14期2021-06-24

  • 茹志鹃小说的心理描写及女性视角下的思考
    紫含内容摘要:茹志鹃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在于:将人物心理置于日常生活环境与相互交往关系之中;将心理活动在言谈、动作中有详有略地表现出来,同时气氛的烘托与夹叙夹议的方式进行多方面渲染,着力展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斗争,塑造了不同而又鲜活的人物形象。其女性视角下的女性思考则在于:运用独特女性视角强化女性心理,透视出女性命运与女性自我价值的思考。关键词:茹志鹃 心理描写 女性视角心理描写作为一种表现技巧,能够用来充盈人物塑造并丰富着现实主义。从茹志鹃个人经验的创作实践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4期2021-05-07

  • 在微专题中展开深度学习
    较为准确地把握茹志鹃战争小说风格特质;第二专题,从不同形象体悟小说丰富的情感表达特点;第三专题,从小说的不同叙述方式定位战争主题表达的多样性;第四专题,用理性视角看待现代媒介和历史事件的辩证关系;第五专题,写作。以现代视野观照战争,写一篇以“战争中的视角”为话题的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800字以上。二、课时教学目标(兼及教学设想)(一)整体目标:通过品读小说的细节描写,探究茹志鹃战争小说的风格。(二)分层目标:1.通过立足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对传统战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1期2021-03-11

  • 文坛母女花
    茹志鹃与王安忆都是我国杰出的当代女作家,其作品内容之丰厚、意蕴之广袤为世人敬仰。对这对母女花的了解先源于王安忆,第一次得知王安忆之母茹志鹃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时颇出意料,但转念一想,母亲茹志鹃大概对王安忆的文学道路也是有所影响的吧。茹志鹃,1925年生于上海。童年和少年对茹志鹃来说,没有欢乐可言。直到参加了新四军,她才第一次享受到相亲相爱、情同骨肉的温暖情谊。回顾峥嵘岁月,展望新生活,整个社会在她眼里一片光明。1950年开始,茹志鹃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她是一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27期2020-06-10

  • 茹志鹃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内容摘要:茹志鹃共写了四十余篇短篇小说。其中,她以极大的人文关怀关照女性群体。无论是在革命历史的沉重氛围中,还是在家庭儿女的琐碎纠葛中,茹志鹃总是以女性为主角,塑造了包括革命女性、家庭妇女以及由家庭妇女向革命女性转变的各个类型女性形象,并深入了她们的内心,以细腻的笔法从女性视角出发,揭示了在不同时期女性面对困境的诉求及其成长经历,体现了茹志鹃在宏大主流遮护下若隐若现的女性意识。关键词:茹志鹃 小说 女性意识茹志鹃的女性意识从创作伊始就初见端倪。1943年,

    文学教育 2020年3期2020-04-19

  • 浅析茹志鹃与王安忆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异同
    造上,母女作家茹志鹃与王安忆有着许多异同。最典型的,就是她们都不喜欢塑造和描写所谓的“时代英雄”,她们更喜欢描写生活中的“小人物”。而作为女性作家,在她们塑造的众多形象中最为鲜活、有特点的人物无疑是女性形象。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王安忆与母亲就有所不同了。本文将针对这对母女作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异同展开研究。关键词:茹志鹃 王安忆 人物形象塑造一、相同:被偏爱的“小人物”与“注重琐碎日常”的素材选择相对应的是茹志鹃和王安忆都擅长写那些不为世人所关注的、平凡的

    参花(上) 2020年3期2020-03-23

  • 多亏《百合花》不叫“一条花被子”
    端1958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在《延河》杂志第3期发表。小说讲述了残酷的战争中,一位过门才三天的新媳妇把自己仅有的撒满百合花的结婚被子,送给重伤死去的年轻通讯员敛葬。它以简单的叙事,舒缓的笔调,彰显了人性与人情之美。在宏大叙事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风潮下,它的细腻和委婉,它的朴素和温情,都显得特别难能可贵。自发表之日起,《百合花》就一直备受关注。茅盾赞扬“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孙露

    博览群书 2019年10期2019-11-04

  • The Realization of Polite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peech
    aceous’茹志鹃《百合花》)”This seems to be an interview or an interrogate in English. It maybe an intrusion into a person’s privacy, but it’s a daily conversation in China. It shows speaker’s concern. It is common to see that English often

    校园英语·月末 2019年9期2019-09-10

  • 名人与书的故事
    看要就“醉”。茹志鹃“煮书”以“清新俊逸”的短篇小说《百合花》而享誉当代文坛的女作家茹志鹃,书房中高挂着一条横幅,上面赫然写着“煮书”两个大字。她对此解释道:“光看书不行。只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读,读就仔细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得烂熟、透彻,这不是一遍两遍可完成的。”“看——读——煮”,茹志鹃以切身体会,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读书过程。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9年43期2019-01-06

  • 洛阳缘
    团长是著名作家茹志鹃老师。茹志鹃著作颇丰,佳作甚多,其中尤以《百合花》最为著名。因为《百合花》曾入选中学课本和多种文科教材,作品一入课本,读者岂止千万?我当学生时学过《百合花》,当老师时也教过《百合花》。没想到今日有缘,竟幸识《百合花》的作者。“茹老师,您是第一次来洛阳吧?”“不,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42年前,1948年春天解放洛阳的时候。”又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洛阳战役的老战士,又是一位著名作家,我感到惊讶了。茹志鹃的家乡是浙江杭州,1943年参加新四军。

    牡丹 2018年28期2018-12-12

  • 茹志鹃研究的问题和出路
    ]的问题。关于茹志鹃,学习文学史的人可能只记得她是写作《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女作家。学界对她的研究也多集中于以这两篇作品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单一的风格学研究上,对茹志鹃的文学谱系、精神气质偶有提及而缺乏深入的耐心。只有部分学者对茹志鹃作品的入史常规提出质疑,并呼吁着对茹志鹃研究中惯性思维的超越。可以说,茹志鹃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扩展和深入。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综述1958年至2018年近60年间茹志鹃研究的概况,并探讨研究中的不足与前景。1958年6月茅

    文学教育 2018年29期2018-11-28

  • 茹志鹃研究的问题和出路
    的影响,学界对茹志鹃的研究常常局限于《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等作品单一的主题与风格研究上,从文学发生学角度的研究偶有涉及而没有深入,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被完全忽视,茹志鹃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扩展和深入,本文是对1958年至2018年60年间茹志鹃研究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茹志鹃研究中的不足与前景。关键词:茹志鹃 问题 出路文学史写作往往难以摆脱现成资料现存观点的影响,一直存在着“定论如铁,势成延袭”[1]的问题。关于茹志鹃,学习文学史的人可能只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0期2018-11-27

  • 母亲和女儿:以孤儿作为方法
    安忆和她的母亲茹志鹃一起参加了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在美国逗留四个月的过程中,她们都留下了详细的日记。1986年,她们将各自的日记合为一册出版,书名为《母女漫游美利坚》。茹志鹃的日记在前面,大概占整本书的四分之一,而王安忆的叙述更详细,约占整本书的四分之三。她们在日记中主要关注的是日常活动,以及她们与其他写作计划参与者和工作人员的交往,特别是其他来自中国的参与者和写作计划的负责人保罗·安格尔和他的妻子聂华苓(后者为著名的华语作家,和茹志鹃恰好同龄)。她们的日

    长江学术 2018年4期2018-11-13

  • 细察茹志鹃战争生活化的手法与原理
    华乐菲摘 要:茹志鹃的战争生活化手法已被大家所普遍认可,然而关于她怎么将战争生活化、战争生活化到底是什么,以及战争生活化背后理论原理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本文便从手法及原理两个方面,以她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百合花》为分析材料,解读一下战争生活化这种创作手法。关键词:茹志鹃;《百合花》;战争生活化;手法;原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1短篇小说集《百合花》是茹志鵑一九七八年从《高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7期2018-07-27

  • 茹志鹃:香菱学诗法
    年时代的女作家茹志鹃。生活尽管艰辛,可茹志鹃却还一心想要念书。有一天,她拦住一个正在上学的邻居小女孩问:“你上课上些什么呀?”不料那个小女孩用一个手指指着她的鼻子笑道:“上课就是上课么,跟你谈你也不懂!”茹志鹃气极了,回来就自己找书来读。当她读《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时,见黛玉教授香菱的方法也不过是给了她一部书,让她细心揣摩透熟,然后就要她读这个,背那个,左右离不了读与背。于是,茹志鹃自学的信心更足了。当她自己通过背诵书中的诗词,也能慢慢揣摩出“冷月葬詩魂”

    科学导报 2018年41期2018-05-14

  • 看书、读书、煮书
    我国著名女作家茹志鹃读书十分讲究读懂、读熟、读透。在她家书房的墙壁上,挂着这样一幅条幅,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煮书”。她常常對青年作者说:“对于读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读,就仔细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不是一遍两遍可熟的。”茹志鹃说“煮书”主要指的是读书,别人的书再好,对读书的人来说,都是生的,需要烹煮一番。囫囵吞枣只是生吃,要闹肚子的。人们常把书籍比作食粮,是食粮,自然要烹煮的,煮熟后才会有利于更好地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7年11期2018-01-02

  • 茹志鹃与王安忆作品中女性形象比较
    的情感态度。而茹志鹃与王安忆的母女身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文学比较的新思路。茹志鹃与王安忆的作品,从作品基调到内容都有明显的差异。她们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也分别有着各具特色甚至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展现出不同时代下女性精神风貌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由“模范”到“叛逆”的趋势。虽然二者之间的差异占主要部分,但王安忆的作品却时时浮现母亲的影子,尤其体现在女性人物塑造中。一方面她所塑造的女性人物从根本上与茹志鹃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有着一致性,另一方面在她的作品中某些女性形象

    魅力中国 2017年15期2017-09-16

  • 名人与书的不解之缘
    谨的治学作风。茹志鹃煮书当代女作家茹志鹃,书房中高挂着一张条幅,上面赫然写着“煮书”两个大字。她对此解释:“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看——读——煮”,茹志鹃以切身的体会与深切的体验,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读书过程,展示出把书读“活”的过程。在这里,茹志鹃说“煮书”主要指的是读书,别人的书再好,对读书的人来说都是生的,需要精心烹煮一番。囫囵吞枣只是生吃,要闹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7年7期2017-07-11

  • 伉俪作家的情缘传奇
    祖丁远一茹志鹃和王啸平这对作家夫妇,是在苏北新四军部队中邂逅、从抗日战火熔炉中走出来的革命伴侣。这对伉俪情缘,完全应了古语“千里姻缘一线牵”。他俩一个出生于南洋(新加坡),一个出生在中国上海,两人远隔千里的相会与结合,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又不得不让人相信起人生的“缘分”来了!王啸平1919年出生于新加坡一个华侨小康家庭,祖籍福建同安。他的父亲年轻时,孤身离家闯南洋,几经艰苦,才有了经济来源,又慢慢积累了些许家业。正想自己办厂经商、大干一场的时候,日军侵占了

    钟山风雨 2017年3期2017-06-24

  • 名人们这样教育孩子
    谢则林作家茹志鹃:发现女儿的写作才能受到茅盾高度评价的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和女儿王安忆,被称为卓有成就的母女作家。茹志鹃说:“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说王安忆是我培养出来的,这是天大的误解,我哪有这么大本事?其实,作家不是靠家长在家里或老师在课堂里所能培养出来的,必须靠她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悟性、有灵气才行。我只能说是最早发现她有写作的才能,如,带她去西郊公园看动物,那时她还在学前期,但观察能力特别强,能抓住多种动物不同特征,回家后能绘声绘色描述出来;后来她

    中华家教·幼儿版 2016年11期2016-11-28

  • 百合花香
    化专著殷慧芬与茹志鹃在河南开封永日向人妍,百合忘忧草。——晁补之《生查子》壹每年清明、冬至将临,我们都会去龙华陵园拜祭茹志鹃和王啸平老师。一两天后,王安忆、王安桅就会打电话来:“你们又去看过爸爸妈妈了,谢谢噢。”我们谁也没告诉,不明白他们怎么知道的?后来才明白,是因为我们留在那里的痕迹:两支洁白的百合花。最早知道《百合花》和它的作者茹志鹃,是在我初中的语文课本里。军队中的一个小通讯员为伤员向老百姓借被子,一位新媳妇拿出了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10期2016-10-21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茹志鹃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6年7期2016-10-21

  • 浅谈茹志鹃笔下的亲情嫁接
    贺小宇摘 要:茹志鹃的作品可以“文革”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里主要用到《关大妈》、《百合花》、《同志之间》、《回头卒》等短篇小说进行亲情嫁接的具体分析与情感探索,浅谈亲情嫁接形成的原因及其作用等,以更好地领会茹志鹃的作品。关键词:茹志鹃;前期作品;情感;亲情嫁接;升华[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1一.简述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在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她的短篇小说,因文笔细腻、人物性格鲜

    青年文学家 2015年14期2016-05-09

  • 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结构形态
    摘 要:茹志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女性作家,在当代文坛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她个性十足、热情、细腻。茹志鹃偏爱短篇小说创作,其短篇小说笔调俊朗、清新、明快,具有浓郁的散文化特征,这在其短篇小说的结构形态上尤为明显,本文主要以《百合花》为例来探讨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结构形态。关键词:茹志鹃;《百合花》;散文化;结构形态作者简介:姜艳艳(1991-),女,黑龙江人,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期2016-04-19

  • 说明一个事实 ——野百合不是忘忧草
    是忘忧草李建军茹志鹃的小说也追求诗意性和抒情性,但是,她能把一切都妥洽地限制在真实、克制的细节描写中。正是根据这一点,我才认为茹志鹃的《百合花》远比孙犁的《红棉袄》写得好,我才说:“即使《百合花》真的‘模仿’过孙犁的《红棉袄》,它的作者也大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人们的赞赏,因为,她的作品实在比她所师法的‘范本’高出不止两米。”纵使宋剑华先生通过“小心地求证”证明了《百合花》的确“模仿”了《红棉袄》,那也不过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茹志鹃能像布鲁姆说的那样“发明者

    初中生世界 2016年3期2016-04-11

  • 访问茹志鹃
    纪70年代末,茹志鹃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轰动了中国文坛,荣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聂华苓读了这篇小说,大为激赏,并于1983年邀请了茹志鹃、王安忆母女到美国爱荷华参加“爱荷华写作计划”。当年王安忆还是以茹志鹃的女儿的名义参加。笔者是这届受邀的香港作家,同一届的华人作家之中,还有内地的吴祖光、台湾的陈映真和七等生。“爱荷华写作计划”活动长达三个月,我们这些华人作家相处融洽无间,茹大姐——我们对她的昵称,对我这个形单影只的香港年轻人,更

    上海文学 2016年2期2016-01-26

  • 说明一个事实
    茹志鹃的小说也追求诗意性和抒情性,但是,她能把一切都妥洽地限制在真实、克制的细节描写中。正是根据这一点,我才认为茹志鹃的《百合花》远比孙犁的《红棉袄》写得好,我才说:“即使《百合花》真的‘模仿过孙犁的《红棉袄》,它的作者也大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人们的赞赏,因为,她的作品实在比她所师法的‘范本高出不止两米。”纵使宋剑华先生通过“小心地求证”证明了《百合花》的确“模仿”了《红棉袄》,那也不过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茹志鹃能像布鲁姆说的那样“发明者知道如何挪借”,知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6年1期2016-01-18

  • 茹志鹃与她的《百合花》
    采写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访问记,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今天才拿出来。现经重新整理校订,与读者见面。——耄耋之年的作者附言1962年7月,天气十分炎热。我经历了被错划为“右派”、四年“劳教”、“摘帽”后,又被下放到出生地江苏启东。从南京乘火车途经上海,我去上海文化会堂看望中学历史老师——时任《萌芽》文学杂志社的诗歌编辑汤茂林。那天,我们除了谈师生情谊、别后情况外,还谈到上海一些作家、诗人的近况。1958年以小说《百合花》一举成名的女作家茹志鹃,自然成了我们的主要话

    同舟共进 2015年6期2015-06-04

  • 茅盾与茹志鹃
    》之前并不认识茹志鹃,在茅盾认识的人中,也没有人告诉茅盾,茹志鹃是谁。茅盾是读了一九五八年三月《延河》文艺杂志上的小说《百合花》后,才知道有个作家叫茹志鹃。同样,茅盾也只是觉得这篇小说风格清新俊逸,才写评论,充分肯定这篇小说的。然而,殊不知,因为茅盾的评论,已经蔫倒的百合花又焕发青春,让处在人生低谷的茹志鹃又振作起来,成为新中国的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评论,挽救了一个作家,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百合花》茹志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百合花》发表

    书城 2015年10期2015-05-30

  • 回忆五十年前访问著名女作家茹志鹃
    举成名的女作家茹志鹃,很自然地成了我们的主要话题。作为一个青年文学爱好者,我不仅熟悉这位女作家,平日也注意购买她的作品集并搜集她的资料。这次途经上海,就十分想前去拜访这位慕名已久的作家!我按汤茂林老师提供的地址,在淮海路找到了茹志鹃的家。那是7月12日下午两时多,我敲门不久,就有人应声出来开门,正是女作家茹志鹃本人。看样子她午睡刚起,上身穿着黑丝绸短袖衫,下身穿的黑绸长裤,赤脚穿着一双黑色拖鞋,高挑身材,初一看,似三十开外年纪,像只活泼的黑蝴蝶。我向她说明

    钟山风雨 2014年5期2014-11-03

  • 微笑背后的沉思 ——论茹志鹃《百合花》的战争反思
    的沉思 ——论茹志鹃《百合花》的战争反思⊙王 琳[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9]推介语我始终认为,不论是在大学从事文学教学还是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其真正的教学水准绝不只是建立在对单纯应试目标被动的功利性趋从之上的,也不是建立在难免以花拳绣腿迎合那些即时性、竞赛性表演之上的。善教离不开博学,博学方能善教,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令学生折服的学识,还要具有高人一等的见识,更要具有敢于创新意、出奇招的胆识。教师征服学生的长效性魅力是常教常新的绝活,是

    名作欣赏 2014年26期2014-03-14

  • 《百合花》:非主流的革命历史小说
    认为是最适合于茹志鹃的创作,也最能代表茹志鹃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总体风格。这种风格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日常生活的革命抒写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是在战争文化规范下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歌颂革命战争,并通过战争来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1],通过对革命战争的描写来普及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是这类小说鲜明的政治目的。这样一种创作的出发点就决定了作家在描写过程中把重心放在对战争、战役的表现上,比如像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它代表了战争小说在当时的一种典范写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3年5期2013-08-15

  • 美好毁灭后的悲凉——重读茹志鹃的 《百合花》
    556000)茹志鹃的《百合花》 “没有反映现实的主要矛盾,没有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没有塑造出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英雄形象”[1]。这与1957年之后 “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发展时期要求小说着重反映重大题材、尖锐矛盾、高大英雄人物的文艺创作思路,无疑显得有些 “异端”。但是,正是因为其独特清新的“百合花”风格,依然得到了诸如茅盾、侯金镜等老作家、评论家的肯定和支持,多次在读书杂记中或者评论文章中对她的作品进行全面中肯的分析,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评价:茹志鹃的小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9期2013-08-15

  • “看”出《百合花》的人文美
    百合含笑春风,茹志鹃以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十足的人文关怀设置了一个个情趣迭生的镜头与画面,让人们在尽情地“看”中获得美的享受。在短短六千字的叙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虚实相生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更能“看”出战争年代那种特殊的人情美、人性美及掩藏在与战争格格不入的优美环境后复杂丰富的情感。一、看情节,虚实相生的故事美“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百合花》在铺叙故事时以情节线索统领全文,它以1946年的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时间为序,以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生活为

    名作欣赏 2011年27期2011-08-15

  • “革命时代”的一脉温情——重读茹志鹃
    著探索推进的,茹志鹃就是一位具有鲜明艺术风格,“润物无声”地影响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风尚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长期以来,众多评论家、文学史家概括了她在创作上的基本特征:如取材构思上以小见大、机智巧妙;如人物塑造上以小人物为主、着重发掘他们的精神情感领域;如审美追求上注重抒情、叙事语言淡雅、精美……这些概括准确、全面,但似乎还没有真正把握住她的创作“内核”。其实她的创作的内在特性是,在一个剧烈、狂热的“革命时代”,发现和揭示了被压抑、遮蔽的人的精神情感世界,

    文艺论坛 2010年3期2010-11-25

  • 时代强音遮覆下的顽强言说 —— 论茹志鹃十七年小说中的女性声音
    言说 —— 论茹志鹃十七年小说中的女性声音吴其南,李智娟(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十七年是一个意识形态高度一元的时代,女性声音这种按性别而非按阶级区分出来的意识很难“浮出历史的地表”,但茹志鹃小说或借日常叙事自身负载的信息而言说,或借宏大叙事将自己具有女性特点的意识权威化,或在无意识中化妆表演,虽然受到主流话语的压抑、扭曲、异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女性声音顽强地表现出来。茹志鹃;女性声音;十七年小说十七年是一个意识形态高度一元的时代。在十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3-21

  • 圣洁文坛姐弟情
    年冬,著名作家茹志鹃与世长辞。在遗体告别那天,一位年迈七旬的男子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他凝视着志鹃姐的遗容,竟当着一屋子人的面扑在玻璃棺椁上失声痛哭。此时,他耳边又响起志鹃姐的警告:“小邓,你记住,你要是再当众哭鼻子,我永远再不理你,我是说话算话的!”这位“小邓”,就是50多年前华东野战军文工团15岁的小队员、如今的著名作家邓友梅。那是1947年的一个夏夜,茹、邓所在的华东野战军文工团的一个队正在叶飞将军率领下,摆脱9倍于我的敌人追击与拦截,越过津浦线、越过

    文史春秋 2009年3期2009-12-09

  • 别样的家庭情怀
    关键词:茹志鹃 家庭故事 家庭情怀 生命追求 女性特质摘 要:茹志鹃创作于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在讲述当时流行的个体为集体奉献的故事时,“悄悄”地把女性的家庭故事镶嵌在其中,把家庭与进步、奉献、革命这些时代话语相联系,有意无意地彰显着家庭之于女性的意义,表达了女性作为个体的“人”的家庭情怀和合理的生命愿望,并在种种家庭生活细节中展现了女性有悖于当时时代要求的性别特质。人们常把家庭称为社会的细胞。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由夫妻关系和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10期2009-10-29

  • 再论《百合花》
    质与时代影响,茹志鹃在写作《百合花》的时候,承接了《红楼梦》的叙事经验。简洁而传神的描写,体情状物的象征手法,羞涩而敛抑的“爱情”的表现,都显示出古典文学对建国初期文学的深刻影响。《百合花》既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也是对传统的一次遥远的回应。文本试图通过个案说明,传统文化即便在当代社会的激进年代也未曾“彻底断裂”。自从1958年3月在《延河》杂志刊发以来,短篇小说《百合花》就g受到读者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尤其是茅盾和侯金镜等人的高度评价,不仅给作品

    文学评论 2009年4期2009-09-29

  • 茹志鹃培养王安忆
    出版,里面收了茹志鹃一篇文章:《从王安忆说起》。文章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却没有发表过,是今年王安忆从母亲的遗稿中发现,交给我的。文章主要是回答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培养王安忆的?”母亲是作家,女儿又成了作家,人们好奇,提这样的问题,也很自然。“于是我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重重复复地说明:我有三个孩子,假如我能够培养作家的话,我就要培养三个,而事实上老大是一个教师,一个较好的语文教师;老三是个售票员,是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可见王安忆并不是我所能培养

    新民周刊 2009年35期2009-09-11

  • 经典的模仿:《百合花》与《红棉袄》之对比分析
    神是如此地关照茹志鹃,使她仅仅“就那么几篇”作品①,便荣登中国当代文学的显赫之列。人们不无惊奇地发现,从1954年创作《关连长》到1958年《百合花》问世,茹志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终于找寻到更适合于她、更能全面发挥她的长处的风格和形式”②;她“与众不同”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③,充分体现了作家在表现形式上“新的探索”④。就连作者本人也毫不掩饰地声称:《百合花》是“我”悟出来而“人家还没悟出来的”,完全“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⑤;它“在我创作的历程中,是

    南方文坛 2009年1期2009-03-04

  • 想起王安忆
    作家:吴祖光、茹志鹃、王安忆和萧乾夫妇。除了王安忆以外,大陆作家全是六十以上的前辈,使王安忆不止显得格外年轻,而且不免于有些羞怯和沉默。把比我所想象中还要多一点的他们的行李推上车子,大伙儿在笑语中,开回爱荷华市。就在那路上,我想到王安忆的有关中国大陆年轻一代作家的发言稿。为了更有准备地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和文学家早一点抵达爱荷华的我,向聂大姐要了一些作家们预先寄达的,有关介绍各该国文学的发言稿。因为特别关心“四人帮”以后大陆年轻一代的作品和思想,我还特别

    读书 1985年4期1985-07-15

  • 要有新型的批评风度
    二十多年前讨论茹志鹃的小说,对她的艺术个性中如大海中飞溅起的一点浪花的柔美风格的评议,有人就大不以为然,力主茹志鹃应改变为那种时行的豪情横溢的风格才对。在那时的气候下,提倡那种单一格调的趋向并不奇怪,但作家能够顶住这一冲击而不易其志倒是很不容易的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懂得甘苦得失的还是作家自己。狄德罗说过,“一部作品最严格的评判者应该是作者自己。他私自下过多少苦功啊,只有他自己才认识暗藏的缺点”(《狄德罗美学论文选》226页)。我并非是说批评对于

    读书 1985年10期1985-07-15

  • 我的心得
    真学习。她对于茹志鹃有较深刻的了解。茹志鹃是“文化大革命”之前引起过争论的作家,关于她选取的题材到底是大是小,小到是否可以存在于革命文学之内,是争过的。而李子云同志两篇论茹志鹃的文章提出了别人过去没有怎么提过的论点。她指出:茹志鹃小说里那些“被压在最底层的群众,主要是妇女,从精神上的屈辱与自卑中解放出来,认识到自己也可以直起腰来做一个大写的人。”那就是说,这些人是普通人,同时也就是英雄。普通人与大写的人本来是一个人。这个提法何等清楚明快,对茹志鹃的那些没有

    读书 1983年5期198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