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壳
- 南海扩张期岩浆流体对洋壳厚度的影响:数值模拟
,1993),对洋壳厚度的生成产生一定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扩张期的热液循环对洋壳厚度具有阶段性减薄和稳定后增厚作用(张慧慧等,2022).关于热液循环流体的来源仍有争议,其可能纯粹来自对流海水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含有深处岩浆中逸出的流体混合物(Yang and Scott,1996).王淑杰等(2018)将其划分为只有海水参与的传统热液系统循环模式和含有岩浆流体的岩浆后期热液注入模式.岩浆流体形成于浅层岩浆结晶时的脱气作用,可以为热液成矿系统提供大量
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2期2024-02-04
- 地震成因探索
于陆壳,不作用于洋壳(洋壳不膨裂)。膨裂力的作用时间极短(t <1s),但由膨裂力引发的惯性力[8]的作用时间可以持续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冈瓦纳“陆壳膨裂”瞬间,地震加速度(主要为水平加速度)估计为50 ~100g。加速度估计依据:地震加速度足以灭绝陆地恐龙,但不足以灭绝鳄类(水中的小型鳄抗震有优势)。现阶段,地壳运动速度逐渐变慢(被误认为是“地幔对流”或“海底扩张”放缓了,动力减弱了),说明地壳运动的加速度为负值,这个造成地壳运动负加速度的力,即本文所说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18期2023-11-24
- 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岛弧岩浆作用及其对板块俯冲起始的制约
变而来;(2)由洋壳内断裂转变形成;(3)微陆块、岛弧、海底高原等碰撞或拼贴后,早期俯冲带向大洋方向跃迁或迁移;(4)洋壳内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导致横向密度差异,在洋壳板块断裂带或薄弱带形成新的俯冲;(5)早期俯冲带发生俯冲极性倒转;(6)大陆或岛弧边缘沉积加载;(7)板块运动作用力汇聚于大洋板块边缘的断裂薄弱带;(8)岩石圈中存在由断裂作用形成的拉张解耦;(9)岩石圈横向组分浮力差导致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10)板块运动速度或方向的改变
岩石学报 2023年9期2023-08-24
- 华南晚三叠世火山岩的识别:对古太平洋洋壳俯冲启动时限的制约
体现了对古太平洋洋壳俯冲起始时间和地质响应的认识存在不足。近年来, 学术界普遍认识到华南大规模分布的晚中生代火山岩-侵入岩明显受控于古太平洋洋壳俯冲作用[5, 9, 11], 尤其是对其中大面积连续分布、 形成时代连续的火山岩系列的系统研究, 可以反映古太平洋洋壳俯冲的具体形式[12, 23-26], 对早侏罗世火山岩的研究结果则显示其受控于古太平洋洋壳俯冲早阶段的影响[21, 23, 27]。以往认为, 华南三叠纪火山岩零星分布[28], 仅在桂西和钦州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3年1期2023-07-08
- 建筑工程技术在固体地球物理学领域研究的应用
,地壳又分陆壳和洋壳,陆壳厚,洋壳薄,均由固态岩石构成,地幔上部有一圈软流层,地壳浮于其上。地壳一旦破裂,高温地幔物质就可能涌出,形成熔岩或火山。洋壳俯冲会增大软流层的压力,因此,绝大多数的火山、火山弧与洋壳俯冲有关。2.陆壳、宇宙与冰壶(地壳运动的动力机制)宇宙中的天体、漂移的陆壳、运动的冰壶,它们运动的动力来自哪里?根据古地磁分析,印度北漂开始于白垩纪末期,印度的漂移速度越来越慢,且逆时针旋转,像一只“逆旋的冰壶”[1]111。对运动的冰壶受力分析,可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18期2022-11-07
- 西太平洋卡罗琳洋底高原俯冲系统的构造特征与钻探建议
105km2)且洋壳巨厚(20~30 km)的区域[1-4](图1),并将其称之为洋底高原(oceanic plateau)。洋底高原最初起源于地幔柱上升过程中其头部对上覆大洋岩石圈的熔融作用[5]。地幔柱热效应会导致洋底高原岩石圈强度变弱,在拉张应力作用下相对容易发生裂解[6],因此洋底高原的裂解是发生海底扩张的重要方式之一[7-8]。卡罗琳(Caroline,又译加罗林或卡洛琳)洋底高原位于卡罗琳板块北部,翁通爪哇(Ontong Java)洋底高原以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年5期2022-10-26
- 转换型陆缘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成因类型再认识*
沉积主体部分位于洋壳之上;盆地的东部和北部具有前白垩系基底,有局部断陷沉积(图1b;赵晓明等, 2012; 苏玉山等, 2019, 2020)。前人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与宽扎盆地、桑托斯等大西洋盆地一样,为典型拉张背景下形成的被动陆缘盆地(Doust, 1990; Reijersetal., 1997; Bruneetal., 2014; 苏玉山等, 2019, 2020);也有学者认为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发端于大西洋裂开前的三叉裂谷(Ebong
岩石学报 2022年9期2022-10-17
- 黑龙江省造山带研究:关于洋壳俯冲造山和陆壳碰撞造山磨拉石的认识*
地球动力学过程。洋壳俯冲和陆壳碰撞是省内造山带形成的2 种造山作用方式。省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碰撞造山时限一直以来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有关省内各造山带形成另一重要阶段,即洋壳俯冲造山过程(洋陆转换过程)的研究较为薄弱。李廷栋等[1-2]提出通过研究洋板块初始俯冲岩浆演化过程来揭示洋盆向大陆转化过程这一重要思路。一般来说,一个俯冲—碰撞造山带经历了多个期次洋壳后退式俯冲造山阶段,最终碰撞造山。由于黑龙江省被森林、沼泽覆盖,能够代表各造山带各
现代矿业 2022年9期2022-10-14
- 从亚洲东岸洋壳流看东亚陆缘扩张带的成因
石年 从亚洲东岸洋壳流看东亚陆缘扩张带的成因赵大咏1,刘石年2(1.岳阳市民政局,湖南 岳阳 414000;2.中南大学地学院,长沙 410083)我国学者原创的洋壳流力学理论,从流体力学的本质,从现代与历史变迁的角度,推导出强大的、超大范围的由大陆指向海洋的力作用,并找出东亚陆缘扩张带的成因,如:通过对亚洲南下洋壳流与印度洋洋壳流的对峙,分析了东亚陆缘扩张带东南段的成因;同时分析了亚洲南下洋壳流分支北部湾回旋洋壳流对海南岛成因的影响。结合大陆演化,分析了
四川地质学报 2022年2期2022-07-08
- 根据深反射地震资料识别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
利亚被动大陆边缘洋壳和减薄陆壳之间,发现了蛇纹岩底辟(Boillot et al., 1980, 1987).研究者认为该大陆边缘陆壳与洋壳之间并不是一个截然的分界面,而是一个过渡区域,其宽度较大(约170~200 km),且地壳厚度向海减薄,地幔岩甚至直接剥露于海底,其地壳性质既不同于正常洋壳,也不同于正常陆壳,故称之为“洋陆过渡带”(Minshull et al., 1998; 任建业等,2015).洋陆过渡带位于减薄陆壳和海底扩张形成的初始洋壳之间(
地球物理学报 2022年7期2022-07-05
- 俯冲带硫的地球化学行为及硫循环*
硫结构俯冲带包括洋壳俯冲的大洋俯冲带和陆壳俯冲的大陆俯冲带(郑永飞等, 2016),本文研究的俯冲带S循环仅限于具有普适意义的大洋俯冲带。要想理解俯冲带深部S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循环,首先对进入俯冲带之前大洋板片携带的S特征要有深入认识。新生洋壳的初始S(含量500×10-6~1000×10-6)多以还原性的岩浆硫化物(磁黄铁矿、黄铜矿、镍黄铁矿等)的形式存在(Pattenetal., 2012; Tomkins and Evans, 2015)。含硫酸盐
岩石学报 2022年5期2022-06-14
- 西太平洋侏罗纪海洋地壳断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断裂是海洋地壳(洋壳)的主要形变方式(Morgan, 1968)。广阔的海底存在着诸多呈带状分布的断裂系统, 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沿洋中脊轴部延伸并与其平行的一系列正断层构成的断裂系统, 例如太平洋 、大西洋、印度洋的洋中脊; 二是横切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或走滑断层系统, 例如在东太平洋洋隆中已发现十几条与海岭垂直的大断裂(Wolfson-Schwehr et al, 2014)。还有就是发育在板内热点以及俯冲带区域的断裂, 这些断裂往往都带有局部特征,
热带海洋学报 2022年3期2022-06-10
- 洋壳活动断层特征和动力作用
壳表层变形运动。洋壳上同样存在大量地震,也发育有众多洋壳活动断层[1]。洋壳活动断层特征与陆壳活动断层特征的差异及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值得探讨。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洋底热液以来,洋壳热活动已成为探索和研究的焦点,部分学者开展了广泛的洋壳科学研究[2-4],发现越来越多的热液喷发区。陆壳热液活动往往与火山和活动构造相关,本文将研究洋壳热活动与洋壳活动构造的相关性。1 洋壳活动断层特征观察全球洋壳活动断层发现,除与陆壳具有同样的线性特征外,洋壳活动断层还具有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2年4期2022-03-29
- 洋板块地层学的概念、模式、组成及失序变化*
是用于描述沉淀在洋壳基底之上的沉积岩和火成岩序列的术语,其形成时间开始于洋中脊形成,终止于被移入到汇聚边缘形成增生楔(Kuskyetal., 2013)。从混杂岩和增生复合体中重建的古大洋地层基本组成相似,但因大洋岩石圈的岩浆背景不同,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洋板块地层组成也有一定差异。在洋陆转化和造山过程中,由于洋壳发生强烈的俯冲、消减和缩短,导致原生的洋地层系统在造山带出现强烈的破坏、位移,并形成造山带混杂岩。中国地质学家对造山带地层的研究和恢复从来都没有
古地理学报 2022年1期2022-01-27
- 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
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
地质论评 2021年6期2021-11-26
- 俯冲带脱碳和固碳作用过程
存在沉积物、蚀变洋壳以及超基性岩中,然后随着洋壳板块一起俯冲进入地球深部(Alt and Teagle, 1999; Kelemen and Manning, 2015)。进入俯冲带中的含碳岩石的变质作用控制着其中含碳相的转变过程,进而控制着俯冲板块的脱碳作用过程(Bebout, 2007; Beboutetal., 2013; Dasgupta, 201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进入俯冲带中的碳主要通过脱碳反应(Molina and Poli, 2000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1年5期2021-11-04
- 俯冲带变质脱水作用与流体性质
li[3-4]对洋壳俯冲过程的脱水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Zheng等[5]主要关注了俯冲带中水的迁移机理;Wei等[6]通过相平衡模拟对俯冲带脱水过程、P-T条件及其诱导的弧岩浆作用进行了总结;Li等[7]重点探讨了板片流体中C、N、S等关键挥发分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氧逸度、酸度对流体行为的控制作用。本研究在回顾大洋俯冲板片的脱水机制和流体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对流体的地球化学行为和俯冲带流体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1 俯冲板片的脱水机制及流体作用俯冲板片由上至下包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5期2021-09-23
- 岩石圈南北逆时针大回旋与青藏高原成因
块碰撞成因说”。洋壳流力学认为,持续不断的海底扩张运动至今推动亚欧大陆作自南向北的漂移,但在北半球遇到大陆漂移极限带后,不能继续北进。由于不同区域的海底扩张力大小不一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壳流相互形成力差,扩张力作用最大的太平洋洋壳流推动不能继续北进的亚欧大陆,以印度板块北端为支点,向力作用较小的方向作转向运动,使岩石圈物质形成自东向西的南北大回旋运动;在大回旋运动中形成堵点和拐点,产生全球地质运动力作用最大的区域,导致青藏高原的隆起。需要强调的
四川地质学报 2021年2期2021-07-21
- 印度洋、大西洋洋壳流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年印度洋、大西洋洋壳流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赵大咏1,刘石年2(1.岳阳市民政局,湖南 岳阳,414000;2.中南大学地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根据我国学者原创的洋壳流力学,分析印度洋、大西洋洋壳流以一定的运动方向力作用与陆地、海岭相遇,必然产生相对应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地形地貌,并绘出这两个区域洋壳流运行路线;结合太平洋洋壳流运行路线,细化出现代海底扩张运动运行路线的整体概貌,绘出了地球物质循环在地壳层的“毛细血管”;运用宏观统计的方式,得出洋壳流运
四川地质学报 2021年1期2021-06-15
- 板块运动规律梳理及其源动力实验计算研究
大洋的生长位置,洋壳的年龄随着远离洋中脊呈线性增加的趋势[2],随后威尔逊和摩根提出了板块学说。然而大陆是如何漂移的、海底是如何扩张的、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解释,且一直桎梏着地质科学的顺利发展。欲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关键点:1)板块运动的底界在哪里;2)板块运动的本质是什么,是海底扩张造成了大陆漂移,还是大陆漂移造成海底扩张,这个因果关系如果搞反了可能永远也找不到板块运动的动力源;3)板块运动的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1年6期2021-06-08
- 东非海岸Davie 构造带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带为东非海岸东部洋壳与陆壳的转换边界。近年来东非海域成为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4-6],而Davie 构造带作为贯穿整个东非海岸的典型构造区,其成因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Heirtzler 等[7]于1971 年最先提出Davie 构造带为南北走向的走滑断裂。此后,不同学者对Davie 构造带的南北展布范围认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Scrutton[8]通过地震数据识别出Davie 构造带为一近40 km 宽的断裂带,在26°S~22°S 与19°S~9
岩性油气藏 2021年2期2021-04-08
- 岩浆与构造作用对洋壳厚度的影响
——以西北印度洋为例
洋中脊具有不同的洋壳热结构(Behn et al.,2002; Carbotte et al.,2016; Macdonald,1982; Shaw,1992).一般认为,快速和中速扩张洋中脊轴部具有较高的地形,其下部岩浆补给充足,洋中脊轴向上具有稳定的洋壳热结构,洋壳厚度约为6.7 km(Canales et al.,2003);而在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由于岩浆补给相对匮乏,洋中脊轴向热结构不稳定,其轴部通常发育中央裂谷,轴向洋壳厚度差异很大,表现为
地球物理学报 2021年4期2021-04-07
- 揭秘大洋的“一生”
陆壳,把海底称为洋壳,洋壳和陆壳加在一起就组成了地壳。地壳下是地幔,而在地壳和地幔之间,与地壳直接接触的是一种半黏性缓慢流动的流体物质,被称为软流圈。地壳像冰川漂浮在海洋里一样,漂浮在软流圈上。当地壳因外力被撕裂时,地幔物质会上涌,从而形成洋壳。威尔逊旋回的每个阶段在地球上都是同时发生的,并且都有相应的地质现象与之对应。知道了这些知识后,让我们看看威尔逊旋回到底是怎么演化的吧。海洋也會像人类一样,经历一个从出生到长大,再慢慢衰老的过程。威尔逊旋回的每个阶段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21年3期2021-03-29
- 晚白垩世以来白令海构造成因及大地构造演化
令海仍缺乏原位的洋壳样品[4], 其成因有弧后盆地说[5]和“捕获说”[1,6-7]两种模式争论。白令海内部的希尔绍夫海岭和鲍尔斯海岭的成因假说较多, 有外来岛弧/地体说[8]、热点成因(OIB)[9]、原地岛弧说[10-12]、地幔柱成因[13]和强烈构造变形成因[14]等等。鲍尔斯海盆和堪察加海盆也有捕获海盆[6]、弧后盆地[10-12,15]和走滑拉分盆地[16-17]等不同观点。2009年以来, 国际大洋钻探(IODP)323航次、德国索纳尔SO2
极地研究 2021年1期2021-03-27
- 板块俯冲中水分运移过程及其地球物理含义
幔中.相比之下,洋壳和地幔物质含水量的P-T条件设置到30 GPa,也就是下地幔的深度,这样可以模拟包括MTZ在内的整个上地幔及下地幔上层的水分转化(Li et al.,2019).在计算过程中通过追踪每个时步的P-T变化,从而确定各岩石类型的含水量,最终由拉格朗日水分平流点来实现,这些水分平流点独立向上迁移,直到被水化或被部分熔融作用消耗(0 wt.%H2O)(Gerya and Yuen,2003,2007;Gorczyk et al.,2007;盛俭
地球物理学报 2021年2期2021-02-23
- 俯冲带部分熔融*
可能的机制是俯冲洋壳中的玄武质洋壳发生含水部分熔融(Nicholls and Ringwood,1972;Kay,1980;Wyllie and Sekine,1982)。含水玄武质体系的熔融实验表明,玄武质地壳的含水熔融主要形成酸性岩浆,并具有英云闪长岩或埃达克岩成分特征(Beard and Lofgren,1991;Rushmer,1991;Wolf and Wyllie,1994;Rapp and Watson,1995)。有关俯冲带热结构的分析与数
岩石学报 2020年9期2020-10-24
- 海底地形对洋中脊热液对流活动的影响研究
——基于海水压力的空间变化
[1],也是新生洋壳产生和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影响因素[2–3]。在洋中脊扩张中心,海水沿洋壳内的断裂−裂隙系统向下渗透至岩浆侵入体附近,在岩浆熔体等热源的加热和驱动下与围岩发生热化学反应并逐渐汇集上涌,形成富集的热液矿体。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洋中脊热液对流系统的因素包括洋壳渗透率结构、热源位置与温度,以及洋壳增生模式等[4–9]。洋壳内部热液对流的形态直接取决于各方向的流体压力梯度,热液流体倾向于沿高流体压力梯度向低压区汇集、喷发。洋底地形起伏引发的下伏
海洋学报 2020年9期2020-10-09
- 32亿年前地球长什么样?到处是水,没有一片大陆
统,并记录了整个洋壳的情况。海底保存着不同的氧同位素,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他们解读古代海洋温度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但是,他们分析了100多个沉积物样本后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在32亿年前,海洋中的氧-18比氧-16多(后者在现代海洋中更常见)。他们的计算机模型表明,在没有大陆的情况下,海洋将携带更多的氧-18。这两个氧同位素之间的比率表明,当时的地球根本没有大陆。约翰逊说,其他研究人员此前曾提出过这样的想法,即地球曾经被海洋覆盖,但关于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0年6期2020-09-03
- 32亿年前地球长什么样?到处是水,没有一片大陆
统,并记录了整个洋壳的情况。海底保存着不同的氧同位素,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他们解读古代海洋温度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但是,他们分析了100多个沉积物样本后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在32亿年前,海洋中的氧-18比氧-16多(后者在现代海洋中更常见)。他们的计算机模型表明,在没有大陆的情况下,海洋将携带更多的氧-18。这两个氧同位素之间的比率表明,当时的地球根本没有大陆。约翰逊说,其他研究人员此前曾提出过这样的想法,即地球曾经被海洋覆盖,但关于
初中生世界 2020年21期2020-06-05
- 地球深部物质为何不均一
行合作,发现俯冲洋壳是地球深部物质不均一性的重要来源。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综合期刊《自然·通讯》上。地球的物质组成对理解地球起源、演化与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地球内部圈层可大致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和地核。下地幔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圈层之一,深度范围约为660~2900公里,是地球演化的压舱石。虽然很难获得来自下地幔的样品,但是地震波具有穿透整个地球的能力,从而提供了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的关键手段。近年来,随着地震波观测、分析与模拟技术的发展,地震学者发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7期2020-04-17
-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9年23期2019-08-09
- 南海海盆中南—礼乐断裂带研究进展*
海盆的沉积厚度和洋壳厚度存在差异, 推断该断裂带对其东西两侧海盆的地质构造具有控制作用。根据地壳结构变化, 推测该断裂带至少是一条地壳级断裂。南海海盆; 中南—礼乐断裂带; 空间展布; 构造变形南海经历了新生代大陆边缘裂谷和随后的海底扩张, 其海盆总体呈菱形, 向西南收敛, 海盆洋壳东宽西窄。据地质与地球物理等方面特征, 南海海盆可划分为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图1)。图1 南海地形图(杨胜雄等, 2015)及中南—礼乐断裂在南海海盆中的位置分
热带海洋学报 2019年2期2019-04-11
- 2018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例解
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8年30期2018-11-19
- 2018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例解
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8年33期2018-10-25
- 海底高原,地球演化记录者
阶段陆壳虽然没有洋壳密度大,但是比普通的陆壳密度要大。那么,如何才能分辨究竟是洋壳还是陆壳呢?答案是根据不同元素比例的差异,尤其是硅元素。陆壳中含有大量的硅元素,酸性岩含量多:洋壳中则含有少量的硅,以铁镁质岩石为主。火成岩性质的海底高原硅元素的含量介于陆壳和洋壳之间,同时它的基性岩含量更多。对于地质学家来说,海底高原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好东西。因为相对于大陆溢流玄武岩,大部分海底高原的岩性是铁镁质或者超铁镁质岩石,受洋壳的污染较少,可以直接代表地慢源区性质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8年7期2018-08-12
- 地球上最长的山脉——洋中脊
和熔岩,构成新的洋壳。板块所受的拉力可能来自远处俯冲板块的下拽力,而推力可能源于地幔对流的牽引力。洋中脊是洋壳的生产车间,那么为什么只有洋中脊附近的洋壳会上升形成山脉?这主要是普拉特重力均衡在“搞鬼”,地形越高,岩石密度越低,反之亦然。洋中脊轴部区域地幔较热、密度较低,支撑洋壳处于高位:远离洋脊,岩石变冷,密度变大,逐渐下沉,一升一沉孕育出新的山脉。随着板块不断扩张,新的山脉层出不穷,老的山脉向两侧移动,逐渐下沉变矮,最终形成海盆。地球上第一条洋中脊是什么
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8年1期2018-08-04
- 森林植被可防治地质灾害探索
质涌出冷却形成新洋壳,后涌出的把洋壳向外推移,当遇到大陆壳时就俯冲钻人上地幔中,在俯冲带形成海沟(参考大地构造学说)。由上述的地质学说和地壳理论可以看出,均衡学说仍是地壳稳定的基础。人类要维持地壳稳定、减少或减轻地质灾害,就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论,尚不可对地质内力作用进行直接控制,但可以对外力作用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通过控制剥蚀、搬运的途径,来减缓地壳运动。在这些措施中,生物措施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各类生物措施中,森林植被的作用最大,效率最高,所以森林具
现代园艺 2018年4期2018-01-19
- 海洋分层介质中雷电电流源的水平辐射电场传播特征研究
在由空气、海水及洋壳所组成的海洋分层介质中的传播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海面及其以上的高度(h≥0 m),当距雷电电流源水平距离r=0 m时,两种雷电电流源产生的Er均为正值;其中PS产生的Er是随时间呈对数增加,而TLS的则随时间呈单峰正偏态分布;当r>0 m时,两种雷电电流源产生的Er与r=0 m时的基本呈反位相。(2)当r=0 m,h介于0~50 m及100~500 m之间,PS于雷电发生后10 μs的Er值则分别介于3.273 3×10
海洋通报 2017年6期2018-01-09
- 沉入洋底的超级古陆
长”起来的,但是洋壳更新速度很快,现存洋壳的年龄都在200萬年以内。这是因为与陆地相比,洋壳更薄,它们更容易被上涌的岩浆冲破,而洋壳一旦被冲破一个口,岩浆将不断地涌上来,之后冷却,形成新洋壳。而新洋壳则把老洋壳向两侧推移,被推移的老洋壳最终会与其他地壳相遇,由于洋壳密度比地壳更大、更重,因此老洋壳会俯冲到地壳之下。这样的地质活动加快了洋壳的更新速度。从这一点来说,毛里求斯之下不太可能有30亿年前形成的岩层。不过地质学家的结论却很让人意外,他们称毛里求斯之下
科学之谜 2017年5期2017-06-09
- 西菲律宾海盆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对海盆演化的指示
——来自地球物理大断面的证据*
个钻孔都没有钻遇洋壳基底, 但是都钻遇岛弧基底(定义为首次钻遇的岛弧型火山岩)。从钻孔的综合层序来看, 上部沉积物厚度约 320 m, 可划分为五个岩性单元, 主要由超微化石软泥和粉末、玻屑凝灰岩和细玻屑凝灰岩组成, 最年轻的沉积物为中中新世超微化石软泥, 其上的沉积物全部被侵蚀。下部为玄武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中渐新世), 熔岩流的最大倾角为 45°, 上覆的凝灰岩及火山灰最大倾角为20°, 而非火山岩的白垩层未发现明显的倾斜。这种现象表明, 很可能在火山
海洋与湖沼 2017年6期2017-03-31
- 科学家宣称发现新大陆
同类型的岩石,与洋壳地域相比拥有更高的相对海拔,等等。“西兰蒂亚”这个名字由地理学家布鲁斯·卢因迪克于1995年提出。那时,这片陆地被认为已经满足了被定义为大陆的三个标准。近期,通过使用卫星科技和海底重力地图得到的最新发现表明,“西兰蒂亚”是一大片完整的区域,符合作为大陆的全部四个特征。据悉,定义一个新大陆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是多種多样的,根据新西兰相关机构长达六年的研究,这片区域蕴藏着丰富的化石燃料,尤其是矿产资源。目前这片区域中的资源归属是一个问题。
世界知识 2017年5期2017-03-18
- 中太平洋海山群地区的重力场特征研究
貌均证实该区域的洋壳曾受多条断裂带和海脊的改造,推测该区海山的形成与构造断裂有关。研究区的重力场特征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特征从Sandwell全球海洋重力模型中直接抽取的重力数据即为自由空间重力数据。图2是MPM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中整合了水深数据,使之能够与地形相吻合。从图中可以看出,周围背景场的异常值在-10~10mGal之间,海山和海脊处的异常值在40~130mGal之间,部分海山超过150mGal,位于研究区东北的Hawaii-Emperor海山链的
中国科技信息 2016年15期2016-11-04
- 新疆东天山雅满苏东大沟洋壳残片地质特征及年代学讨论
天山雅满苏东大沟洋壳残片地质特征及年代学讨论刘崴国*,张建东,赵恒乐(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13)雅满苏东大沟洋壳残片位于康古尔缝合带内,由枕状基性熔岩、辉绿岩、闪长岩、深海沉积物组成。各组成单元呈构造岩片形式就位于下石炭统雅满苏组内。玄武岩具有洋中脊玄武岩特点,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洋中脊或开阔大洋环境,其中放射虫时代主要为志留纪,可能代表了康古尔洋主体形成时代。本次新获得330Ma锆石SHRIMP U-Pb
西部探矿工程 2016年6期2016-09-16
- 剖析虎头崖铜铅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27,高于陆壳与洋壳的特征值;Sr/Ba值8.09,高于下陆壳及洋壳特征值;U/Th值0.52处于洋壳特征值范围;Th/Co值0.03与下地壳值相同;Nb/Ta值0.00与下陆壳特征值相同;Sr/Eu值处于上地壳与下陆壳特征值之间;Zr/Hf值高于陆壳与洋壳的特征值;Zr/Nb值高于洋壳与下地壳特征值,而接近洋壳特征值。Sm/Nb值处于洋壳特征值范围。这些特征值高于洋壳或处于洋壳或陆壳值之间,这反映出虎头崖铅铜矿床的矿石经受多次改造。同时也反映了成矿物质可
地球 2016年5期2016-04-14
- Nature: 超慢速洋中脊的扩张不会产生地震*
脊处上涌形成新的洋壳(大洋岩石圈), 充填于岩石圈板块间的裂隙。 洋壳扩张产生的震动会沿洋中脊形成许多小规模地震。 因此, 地震蕴含着大量有关大洋岩石圈的起源和结构信息。 而在超慢速洋中脊之上, 岩石圈板块分离得过慢导致海底颠簸, 加之温度较低, 岩浆熔融不够充分, 不足以填充板块间的裂隙, 因此, 在一些地区不会生成新的洋壳, 地幔直接成为海底, 而另一些地区则为巨大的火山山脉。 在北极的海冰之下和咆哮西风带海域沿印度洋中脊西南部展布的非洲南部都可以找到
地震科学进展 2016年7期2016-03-16
- 坦博拉火山大喷发之谜
——来自西藏榴辉岩的新启示*
榴辉岩系典型的古洋壳俯冲产物。通过岩相学观察与热力学计算,证实了西藏古洋壳俯冲时经历了还原反应,俯冲洋壳中Fe3+和S6+等物质被还原成Fe2+和S2-,在俯冲通道内释放出富含CO2和H2S的流体。后者因密度低,从俯冲通道上升至岛弧火山之下的岩浆房中,最终通过火山喷发的方式排放至大气圈。因此认为,深俯冲的印度洋洋壳在地球深部也经历了相似的还原反应,将俯冲洋壳表层的硫酸盐转变为含硫流体,再通过坦博拉火山喷发的方式释放出来。现今洋壳持续俯冲,地球深部的还原反应
自然杂志 2016年6期2016-02-10
- 西藏改则洞错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绿岩代表消失的古洋壳[1]。洋壳开启、俯冲及侵位的时代对研究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为青藏高原上一条重要的板块边界,其演化时限对研究整个青藏高原隆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蛇绿岩作为板块缝合带内重要的证据,其组成各端元在板块演化过程中具有不同来源背景;而斜长花岗岩也是蛇绿岩套组合端元之一。蛇绿岩中含有少量的浅色侵入岩,包括钠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更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和角斑岩,统称为大洋斜长花岗岩[2]。大洋斜长花岗岩是一种SiO2含
福建地质 2016年4期2016-01-18
- 西北太平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构造意义
态不符,且未分析洋壳密度、杨氏模量等参数影响;二是采用的海底地形要么是精度较低的GEBCO模型,要么是与重力异常直接相关的(15~160km波段内根据重力异常反演计算)、来自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IO:Scripps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的V15.1模型,因而Te计算结果精度和可靠性需进一步分析.Wang指出,根据垂直重力梯度异常反演计算的海底地形模型,不直接依赖于重力异常,可能更适用于采用导纳分析法计算岩石圈Te(Wan
地球物理学报 2015年2期2015-12-12
- 全球三大洋海山钴结壳资源量估算
山不同高度、不同洋壳年龄赋予不同结壳厚度,进而计算出全球三大洋海山钴结壳分布面积为3 039 452.14 k m2和干结壳资源量为(1 081.166 1~2 162.332 2)×108t。太平洋海山钴结壳分布面积为2 123 087.12 k m2和干结壳资源量为(513.244~1 026.488)×108t,大西洋海山钴结壳分布面积为512 509.74 k m2和干结壳资源量为(116.503 2~233.006 4)×108t,印度洋海山钴结
海洋学报 2015年1期2015-10-24
- 西南印度洋构造地貌与构造过程
表现为热能驱动下洋壳的热液循环和热传输,而传输和循环的主要通道为岩石圈基岩及基岩中广泛发育的断裂和裂隙。但是,洋底演化历史期间的海底热液区的分布位置及范围,不但受控于洋中脊热源的分布位置与变迁,还受控于区域洋底构造特征与演化,这包括了热液成矿区的洋中脊扩张方式、断层性质、断层组合规律、裂隙开闭过程、构造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应力场与断层–裂隙、热源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往大洋中脊热液喷口的综合调查主要集中在快速扩张的太平洋、中速扩张的大西洋和超慢速扩张的北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年1期2015-06-26
- 阿尔泰造山带玛因鄂博蛇绿混杂岩俯冲-折返拼贴式就位的特征
套组实为一套具有洋壳性质的变质岩组成,由玄武岩、辉长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并混杂岩了前寒武纪基底残残块。该洋壳组分位于增生岩楔之中,构造楔形体的形成是俯冲作用一次次“脉冲式”推进的产物,大体可以分为7个岩片,在增生楔下部(南部)见有滑混岩出露。角闪岩相变质的洋壳又经历了退变质作用的影响,显微镜下可见到辉石转变为阳起石、绿帘石交代斜长石的现象。显示折返过程中经历了由角闪岩相绿片岩相的退变质作用演化过程,俯冲的洋壳残片又被仰冲盘携带上升,发生俯冲-折返拼贴式就位
西北地质 2015年3期2015-05-04
- 地幔氧逸度与俯冲带深部碳循环*
冲作用开始,俯冲洋壳带入的H2O 和CO2导致上地幔氧化(O’Neill and Wall,1987;Wood et al.,1990;Kasting et al.,1993)。3)地核形成过程中Fe、Ni 金属沉淀,导致下地幔富氧,在大规模地幔对流过程中,形成上地幔的氧化环境(Frost et al.,2004;Galimov,2005;Wood et al.,2008;Rubie et al.,2011)。然而,最近Righter and Ghiors
岩石学报 2015年7期2015-04-13
-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洞错石榴石麻粒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改回.1 引言洋壳俯冲带是地球表层物质进入地球深部的主要区域。洋中脊上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温度高达1200℃的新生洋壳,新生高温洋壳从洋中脊向海沟运移时,热洋壳与冷海水之间发生连续的物理与化学作用,年龄较老的洋壳(>65Ma)因此转变为冷、硬、氧化和含水的洋壳,而年轻洋壳(<25Ma)由于与冷海水相互作用的时间较短,则转变为相对较热、塑性和水含量较少的洋壳(Jarrard,2003)。冷洋壳与热洋壳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在俯冲阶段的行为完全不同:
岩石学报 2015年12期2015-03-15
- 马尼拉俯冲带热结构数值模拟与地震意义
大得多,会对俯冲洋壳的热结构分布产生很大影响[13]。 马尼拉俯冲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 俯冲板块深度较深, 同时存在陆壳、 洋陆过渡带和洋壳,且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相差较大[14]。 高翔等[15]选取马尼拉俯冲带南、 北两条测线, 根据两处俯冲板块的角度、年龄和运动特征的差异, 分析了摩擦热和剪切热对俯冲带热结构的影响, 讨论俯冲板块发生脱水和部分熔融的位置。 由于研究的问题不同, 建立的模型和考虑的因素也不同, 必然会导致模拟结果产生差异。 近年
华南地震 2014年2期2014-08-06
- 19世纪以来全球蛇绿岩研究综述
陆边缘的上地幔及洋壳碎片。蛇绿岩普遍的被发现于两种类型的造山带—碰撞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和增生型(如北美科迪勒拉,中亚)——缝合线上。在多数造山带上很好的保存和记录了洋盆从裂谷拉开,洋脊扩张,洋壳俯冲直至闭合的地质演化历史(Dilek and Furnes,2011)。19世纪早期,欧洲地质学家首次提出“蛇绿岩”的概念,在此后的研究和探讨中提出了很多问题,也建立了一些有关蛇绿岩的理论。现在,蛇绿岩研究在全球性的不同群体的科学家中取得的共识远远超过地质
四川地质学报 2014年2期2014-05-03
- “海底巨龙”探秘
认定,中央裂谷是洋壳新生之地,较老的大洋底,不断被新生的洋底推向两侧,而更老的洋底则被推向更远的地方。“长歪”了的太平洋中脊说太平洋中脊“长歪”了,是因为太平洋中脊并不在太平洋的正中间,甚至连中间都算不上。它由东太平洋洋脊和南太平洋洋脊组成,从北边的阿留申海盆开始,经过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穿过科隆群岛,延伸至南纬60度,再折向西与印度洋洋脊相连,整个太平洋中脊大致呈一个反着的“L”形。太平洋中脊的特点是比较平缓,高度也较低,而且越往北越低。在最北端的
海洋世界 2012年10期2012-05-03
- 主编手记
其在大洋底部,在洋壳拼接的地方,老旧洋壳向地球深部俯冲、消亡,而新的洋壳随着不断从地球内部上涌的物质缓慢形成,并推动板块延展和运动。正是这点点滴滴看似微不足取的变化,通过漫长的时间积累,改变着地球和世界的面貌,也使地球更加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而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或收获了新的生存领地,或失去了故土与家园。海洋的魅力是无穷的,但这种别具一格的魅力又偏偏难得一见,不借助特殊的手段,几乎与普通人无缘。包括我们这些常年从事海洋科普工作的人在内,也时常被海洋所展现的出人
海洋世界 2012年10期201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