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栏目精选辽宁党史上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以他们的感人事迹教育和鼓舞后来者。这些党史上的优秀共产党员包括辽宁人(辽宁籍),以及在辽宁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党史人物,主要包括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和平建设时期的模范和改革开放后的“时代先锋”。
他,发明了“万能工具胎”,用1年时间完成了4年的生产任务;他,在鞍钢技术革新和技术协作运动中被誉为“永远的鞍钢功臣”;他,先后14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时,他被评为“共和国建设的时代领跑者”。他就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鞍钢工人王崇伦。
赢过时间的赛手
王崇伦,1927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9年8月,到鞍钢轧辊厂工作。1951年6月,调至机修总厂四机修厂工具车间。
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接到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按当时的生产水平,耗时多,废品率还高,眼看这项重要的军工任务难以按期完成。王崇伦经反复琢磨,设计、制造出了一套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一次能同时加工4根拉杆,时间仅用15分钟,并且全部达到一级标准。特急任务胜利告捷,王崇伦用他巧妙的发明和灵巧的双手赢得了比金子还要宝贵的时间。这年秋天,王崇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3年,矿山建设一线告急:大批凿岩机因缺少备件卡动器被迫停止作业。当时,国内尚无厂家能够生产这种备件,试制卡动器的任务落在了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工序第一关就遇到了“拦路虎”,工序需要用插床,但全车间只有一台插床,插床工忙得满头大汗,积压的待加工件却越来越多,负责后部加工的操作工人被迫停工。王崇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立即搞起了攻关。半个月后,一个长500毫米、直径200毫米的工具胎安置在王崇伦的刨床上,刨床可以当插床用了。试车这天,全厂数百人前来观看。当第一批工件加工完毕时,计时人宣布:加工一个卡动工具耗时仅45分钟。更让在场的人震惊的是,以往加工凿岩机的40多个零件,每加工一种零件都得制作一套专用的卡具,而这个工具胎竟能全部取而代之。经过一番集思广益,王崇伦创造的这个独特的工具胎被命名为“万能工具胎”。随后,王崇伦继续闯关夺隘,加工卡动器的纪录连连取得新突破,由45分钟提高到30分钟,最后提高到19分钟,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至7倍。凭着“万能工具胎”,王崇伦在同时间的赛跑中再一次创造了奇迹。
技术领航的能手
1954年年初,全国工业战线的技术革新能手相聚北京,座谈讨论如何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崇伦提出了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他的想法得到了张明山、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余、傅景文的一致赞同。不久,由王崇伦执笔的7人联名信送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同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此后,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蓬勃兴起。
在技术革新的实践中,王崇伦萌生了开展技术协作的念头。1959年年初,王崇伦找到老英雄孟泰,经过两人精心筹划,年底,鞍钢拥有了一支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为骨干的技术协作队伍,人数达1500多人。
20世纪60年代初,王崇伦与孟泰主动请缨,承担组织研制大型轧辊的攻关任务。在两人的领导下,500多名由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的“技协”积极分子众志成城,从炼铁、炼钢到铸造形成“一条龙”式跨厂际联合攻关。历时一年之久,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此项重大成果轰动了全国冶金战线,被誉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攻坚克难的旗手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8月22日,按照冶金工业部的指令,鞍钢挑选200多名精兵强将组成抢修分队,由王崇伦担任指挥,紧急赴唐钢抢修。为了打有把握之仗、有准备之仗,王崇伦把可能遇到的不利因素作了充分估计,对发挥14个单位抢修人员特长的方案作了反复推敲。当浩浩荡荡的鞍钢抢修车队冒雨开进唐钢厂区时,王崇伦在路上策划的“分片安营扎寨、统一生活保障、就地勘察实情、实施对口包揽、先行解决送电、全力恢复主体生产”的作战方案已成竹在胸。
周密的方案,加之王崇伦果断的指挥,使抢修分队的各项工作在雨中井然有序地迅速展开。半个小时之后,在唐钢1号变电所、金工车间、初轧车间、热力车间那些东倒西歪、余震不断的厂房里相继出现了王崇伦率队实地勘察的身影。事实正如王崇伦所预料,不解决正常送电这一关,整个抢修将无法有效展开。抢修变电所最大的难题是随队配备的5吨吊车无法将8吨重的3台歪斜的变压器吊起复位。王崇伦当即决定:“不等改配吊车,用两木搭加链式起重机的办法起吊变压器。”历经20天的苦战,1号变电所提前10天恢复送电,各抢修现场一片欢腾。鞍钢抢修分队成功地打响了第一炮。
在抢修工作进入高潮阶段,王崇伦立足全局,从尽快实现恢复唐钢主体生产抢修总目标出发,果断抽调各抢修点的精干人员形成优势兵力,顺利攻克百吨初轧机牌坊复位找正、轧钢辊道矫正等难关,为整个唐钢恢复主体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1976年11月中旬,王崇伦率抢修分队凯旋。
王崇伦自参加工作以来,几乎就没有休过节假日。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损伤了他原本强健的体魄。1985年5月,王崇伦被确诊为脑血栓后,只住了一个疗程的院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2002年2月1日,王崇伦因病在北京逝世。著名作家魏巍曾致信王崇伦,信中写道:“您就像一颗宣布大进攻战役开始的信号弹一样,带着迷人的色彩冲上天空,它将吸引着万千忠于祖国的人们,不惜一切地赶上前去,扑上前去……你摆脱了时常捉弄我们的恼人的时间,勇敢地出色地走到了时间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