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皋院士:不断攀登科学的更高峰

2025-02-24 00:00:00孙莉蔡正张金学侯保玉
共产党员·下 2025年2期
关键词:院士大坝抗震

【编者按】为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本刊编辑部与省科学技术协会合作,共同宣传在辽宁工作的两院院士,展示他们的精彩人生轨迹和不懈奋斗历程。在此,对省科学技术协会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晨光破晓,大连理工大学的一间办公室里,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皋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办公桌上层层叠叠地铺展着厚厚的学术资料与研讨报告,在近期落下帷幕的若干学术会议的指南上,有林皋院士为“核电厂建构筑物可靠性与抗震性能评价技术交流会”所作的“基于比例边界有限元的提高核电厂安全壳计算分析可靠性的方法”的精彩报告,不仅展现了他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更彰显了他对科学前沿的不懈探索。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坚持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开展研讨交流,是林皋院士当下工作的常态。虽已年近百岁,他仍然保持着对科学的热情与执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何为“终身学习”。

在三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林皋院士思维之敏捷、学识之渊博,令记者深感敬佩。谈及过往的科研经历,他总能讲出细节乃至数据,言语间既流露出科学家的严谨与缜密,又饱含着教育家的温暖与深情。这场访谈,仿佛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了林皋院士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风采。

初心:

用青春才智报效伟大祖国

记者:您作为水利工程与地震工程领域的杰出专家,对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请问,您是如何走上科研道路的呢?

林皋: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佼佼者,每一段求学之路,都是一场艰苦的追赶与超越之旅。我始终秉持这样一个人生信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无论起点如何,持之以恒的努力与不懈的奋斗才是关键。

我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平凡家庭,家境虽贫寒,但父母倾尽所有支持我的学业,期盼我能用知识改写命运。1946年,我有幸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49年1月底,平津战役结束,解放军进驻北京城,我满怀激情地与同学们一起参与了入城仪式的宣传工作。同年10月1日,我作为清华大学师生队伍的一员,荣幸地在天安门广场上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目睹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人民走向解放,让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立下誓言,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报效伟大的祖国。

谈到这里,记者在林皋院士的眼中看到了历经时光洗礼却更加闪耀的激情与憧憬。他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佩戴宣传员袖标、亲历开国大典的激情时刻。

林皋院士告诉记者,在求学的每一个阶段,自己起初都不是最出众的那一个,但总能凭借不懈的努力后来居上。大学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众多同学一道奔赴东北这片最需要人才的热土,成为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的一名助教。1951年,他又被选派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195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继续在大连工学院执教。大学本科与研究生的学习经历,不仅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让他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路,还培养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日后投身于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足迹:

以国家需求指引奋进方向

记者:您不仅是我国大坝抗震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还是核电结构抗震安全研究的领航者。在您的科研征途上,必定遭遇了无数艰难险阻。请问,您是如何披荆斩棘,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水利与地震工程研究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林皋:科研工作犹如战场上的冲锋,需要攻克一座又一座高地,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随着国家日益强盛,我们不断探索新的科研领域,以满足国家的迫切需求。时至今日,我国已从筑坝大国华丽转身为筑坝强国,许多科研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大坝抗震技术近乎空白。那时,作为该领域的青年学者,我怀揣着为国家筑牢发展基石的坚定信念,投身于科研事业。1956年,我国首座双曲拱坝在广东流溪河上兴建。为排除传统溢流泄洪方案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组织上派我承担起主持实验研究的重任。在没有经验可供借鉴、仪器设备缺乏、一切几乎从零开始的艰难条件下,我们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提出研究方案,自行设计制作测振与激振仪器设备,最终得以论证拱坝坝顶挑流泄洪方案的科学合理性。这一成果不仅在国内水利技术会议上广受赞誉,还在外文书籍中被高度评价为“科学水平高,采用了先进的测量仪器”。接着,我们又开展了土坝模型的抗震试验,论证了云南以礼河土坝的抗震安全性,被水利部选为对外技术交流资料。

1978年,吉林丰满水库建设进口在深水以下的泄水隧洞,需要进行大药量的水下岩塞爆破,大坝结构和下游广大地区的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当时,时间紧迫,对大坝施工质量还缺乏深入了解,对爆破振动引起的大坝动力响应又缺乏可供利用的计算程序。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我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频繁往返于长春和大连两地,终于完成了振动计算程序的编制和调试,提出了恰当的预测大坝动力响应、评价大坝抗震能力的计算方案,并结合大坝工地近场小型爆破振动试验成果进行了综合论证,为丰满大坝水下岩塞爆破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爆破任务圆满完成后,这一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世纪70年代,我们接到任务,评估当时我国最高的吉林白山拱坝的抗震安全性能。由于群众运动期间实验室仪器设备较长时间缺乏维护管理,难以应用,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直接摄影法的模型试验技术,应用相对简便的仪器设备,成功地测出了白山拱坝的前9阶振动模态,这一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在我国地震代表团访美时作为对外交流资料展示。

进入20世纪80年代,核电作为高效清洁能源在国内蓬勃发展,而核电站的抗震安全成为国际工程界关注的焦点。1984年,我参与编制了我国首部核电抗震规范,并担任结构组组长。我提出的波动计算理论,对复杂地基上的抗震适应性评价突破了行业瓶颈,进入国际前沿,为辽宁红沿河、江苏田湾等核电站的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步入21世纪,我国大坝建设迈入新阶段,一批高达200至300米的世界级高坝在8度至9度的高烈度地震区拔地而起,对大坝的抗震分析和安全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科学基金与十三五国家重点课题的支持下,我们提出的基于相似面的比例边界有限元法,攻克了复杂不均质地基与拱坝、重力坝的动力相互作用难题,改进了大坝与库水动力相互作用以及核电厂应急水箱水体晃荡的计算模型,显著提高了大坝与核电厂安全壳抗震分析的可靠度水平。

几十年来,林皋院士参与了我国多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成果覆盖了抗震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他为丰满、二滩、小湾、李家峡、拉西瓦、大岗山、溪洛渡、锦屏等重要大坝及岭澳、阳江、田湾、红沿河、防城港等重点核电厂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将丰富的实践上升为先进的理论,累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4部。他的多项学术创新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1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997年,林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传承:

用科学精神培育国家栋梁

记者:作为一名乐教爱生、治学严谨的教育家,能否分享您的教学心得?

林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教育与科研的价值是无限的。培养人才,就是让科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带领他们打开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

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栋梁之材呢?我总结了五点心得:第一是引导学生心怀国家、响应时代召唤,唯有如此,我们的贡献方能惠及人民,彰显价值。第二是培养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与浓厚的钻研兴趣,自学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第三是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不断挖掘并释放个人潜能。第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其发展创新性思维。第五是鼓励学生“班门弄斧”、敢于竞争的勇气,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崇高目标。这也是指引我一生不断学习和前进的体会。

在大连理工大学抗震试验大厅的一侧,记者看到两株银杏树巍然屹立。这是2014年,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研究所为庆祝林皋院士85岁生日特意种下的,以此寄托学校的期望:林皋院士的治学精神如银杏般在学校根深叶茂、代代相传。树旁的碑石上镌刻的“献身抗震,哺育英才”八个大字,是对林皋院士卓越贡献的精准概括。

林皋院士既是工程抗震领域的科学巨擘,也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先驱,更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刻影响学生的长者。自1981年我国恢复博士生制度以来,林皋院士作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已悉心培育了超过120名研究生,他们遍布全国,成为大坝抗震、核电抗震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大学的王复明教授与大连理工大学的孔宪京教授,分别于2015年、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书写了师生同辉的学术传奇。

如今,96岁高龄的林皋院士依旧坚守在科研与教育的前沿阵地,密切关注水利工程与核电抗震领域的每一次脉动,尽心尽力传承科学精神、传播先进理念、培育国家栋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无止境、奋斗不息的崇高精神。他常说:“只要我还能动,还能学,就应当为国家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多做一点工作,多作一点贡献。这既是我的责任所在,更是我无上的幸福。”怀揣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林皋院士继续书写着科研报国的传奇篇章。

[人物简介]

林皋,1929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我国大坝抗震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核电结构抗震安全的资深研究者之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能源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20余项奖励。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

记者手记

“国之栋梁,民族骄傲;老而弥坚,壮志满怀;耄耋银发,创新为乐;教书育人,引领传承。”这是林皋院士生动而鲜明的时代画像。

从南昌的古朴小巷,到清华的巍巍学府;从简陋却充满希望的实验室,到大坝之巅的壮丽风景;从核电站的安全评估,到六次深入汶川,参与紫坪铺水库震后抢险的惊心动魄,林皋院士用七十载春华秋实,谱写了一曲科研报国的壮丽凯歌。

回望林皋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与教育生涯,我们看到了科学家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也感受到了仁者爱人、无悔赤子的深情厚谊。他用不懈的奋斗,诠释了科学家应有的担当与使命,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灯塔,照亮了后来者的前行之路,激励着他们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梦想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院士大坝抗震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军事文摘(2022年18期)2022-10-14 01:32:44
院士寄语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4:12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古建抗震有绝招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百科知识(2018年6期)2018-04-03 15:43:54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上海建材(2018年6期)2018-03-21 06:24:28
帮海狸建一座大坝
大坝
院士速递
广东饲料(2016年1期)2016-12-01 03: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