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普法工作,强调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在全民普法工作中,法律专业出版社承担了重要责任,通过出版系列优质法律图书向广大读者传播法律知识。在全民阅读时代,广大群众亦渴望通过阅读书籍主动获取法律知识,因而普法图书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此时代背景之下,做好普法图书出版工作意义重大。
普法图书出版最关键、最困难之处,在于让专业法律图书走向大众。法律条文的表达比较专业,与日常生活用语相去甚远。法条讲究语言的准确、科学和规范,而不首先考虑语言的生动[1]。对于没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广大群众来说,即使想主动学习了解,拿起法律单行本逐字逐句阅读,也会感到艰涩难懂,并且无法将条文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普法图书最为重要的任务,即在严肃、简明、科学的法律文本与生动、复杂、多样的生活实践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普法图书要走向大众,需要始终坚持用户思维,从普法受众的需求出发来对图书进行整体的设计和规划。
策划符合读者学习需求的普法图书选题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也是广大群众保护自身权益的依据。当前,我国公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和自觉正在逐步形成,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需求增强。策划符合读者学习需求的普法图书选题,应当紧密围绕读者重点关注的法律,抓住集中学习的重要时机,并针对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对图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个性化的定制。
紧抓新颁布法律的学习宣传热潮。新的法律颁布实施之际,公民即有学习新的法律法规、了解新规定新变化的强烈需求。因此,法律专业图书编辑在策划选题时,首先应当对法律学习宣传热点有高度的敏感,时刻关注立法计划、立法进程,高度关注即将颁布实施的法律,紧密围绕新法热点,积极策划相关选题。
例如,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通过。2020年7月,中宣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2021年1月12日,当当发布的《2020阅读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在各品类图书顾客增速中,法律类图书位居第一。其中,《民法典》的销量是《新华字典》的8倍[2]。由此可见,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更愿意通过深度阅读掌握法律知识。
《民法典》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广大没有法律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也有学习了解《民法典》的迫切需求。但是《民法典》共7编、1260条,体系庞大、内容复杂、专业性强,对于大众读者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门槛。为了满足各类大众读者的不同需求,市面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民法典》相关普法图书,具体包括:一是法律标准文本类,图书设置为单行本,有不同开本、不同加工方式的多种版本,如大字版、口袋版、注释本等;二是大开本、图文结合的宣传挂图类;三是特色通俗普法产品类,如简明知识读本、漫画版、图解版、故事解读等。而这些品类中既有对《民法典》各编全部条文内容进行综合普及的,也有仅针对《民法典》重要条文、新增规定进行重点普及的,还有将《民法典》各编拆解为不同分册的套系图书。
紧跟特定时间节点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普法图书的出版要紧密跟随有关部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实用的、生动的宣传资料,让图书出版工作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做好服务保障,推动形成广大群众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潮。同时,通过推出符合集中学习需求的普法图书,也为学习热情高涨的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料,进而让这些特殊时间节点成为法治宣传的知名品牌。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利用专项法律颁布实施周年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广泛组织开展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活动。例如,《民法典》于2021年5月28日迎来颁布一周年,在此之际,中宣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方案》,要求以5月28日民法典颁布日为契机,在每年5月份组织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打造民法典学习宣传品牌,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宣传局面。在这样的时间节点,集中学习宣传专项法律的需求高涨,编辑要提前做好相关选题策划。
此外,某些特殊时间节点也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紧密相关,同样可以围绕特定主题策划相应的普法图书品种。例如,围绕“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策划女性权益保护相关普法图书,围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策划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普法图书,围绕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策划校园安全普法图书,围绕全国安全生产月策划安全生产相关普法图书,等等。
紧贴群体差异的普法图书定位。以用户为导向的普法类图书,需要有精准的定位,瞄准目标读者群体的年龄特点、身份属性、工作性质等特点,有效评估普法受众的深层次阅读需求,从而优化选题方向,明确选题落地思路,准确解析特定的读者群体对于其关注的特定的法律法规的学习认知困惑。例如,民法典学习宣传工作特别强调,要推动民法典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那么,围绕民法典“六进”工作要求,针对村民、居民、青少年、领导干部、企业等不同的群体,可以筛选《民法典》条文中不同群体重点关注的法条内容,收集不同群体在生活、工作中常见的、典型的、有趣味性的真实案例,推出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的普法套书。
不同群体对同一部法律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例如,村民学习民法典通常会更关注土地权益、农民工权益、征收补偿、村民委员会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居民学习民法典通常会更关注房屋买卖和租赁、物业服务纠纷、相邻关系纠纷、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问题;青少年及负责保护青少年的学生家长、学校老师学习民法典通常会更关注校园安全、未成年人侵权与被侵权、家庭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领导干部通常会更关注民法典的重要意义、历史沿革、基本原则、基础民事制度等;企业职工学习民法典通常会关注劳动权益、特殊职工劳动保护、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等。因此,在编排图书内容时,应当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需求来筛选适合的内容,结合特定群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收集特定群体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容易置身于情境中去理解的真实案例,增强普法对象对普法图书的接受度和主动学习法律常识的意愿。
根据读者需求拓展普法图书的表现形式
随着多年来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阅读已经成为大多数普通民众的重要生活方式。2024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9%,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9.8%;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80.3%;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成年国民喜爱[3]。普法图书要广泛地走向大众,仅仅依靠纸质图书的传播不能取得显著成效,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让法律知识的获取更为便利,让法律知识的传播更为广泛,让法律知识的表现形式更为有趣和生动。
纸书的优化呈现。在图书形式方面,不同群体的认知规律和阅读习惯有所不同。青少年群体通常会对鲜艳的色彩、生动活泼的漫画、有趣的排版、引人入胜的故事情景、适量且难度适中的知识测试题等更感兴趣;普通成年读者通常不注重太华丽的排版,但是对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准确性有较高的要求;领导干部群体通常会对排版的舒适度、内容的针对性和权威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设计图书的体例结构时,应当根据特定群体的特点、需求来对书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编排,让认知和学习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能够带着兴趣学习,让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的成年群体能够快速、准确找到明了清晰的法律答案,让有深层学习需求的群体在学习基础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了解法律的立法意义、背景和理论体系。
电子书。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兴起对于纸质图书是一种挑战,但电子书仍然是图书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纸质图书有竞争关系,也可以延续纸质图书的生命力。
通过电子书的低廉定价吸引更多的读者群体,同时精细化加工纸质图书,让纸质图书具有不可替代的收藏、观赏价值。在纸质图书出版之后,同步在各阅读平台推出电子书,由于电子书省去了印刷、物流等成本,其售价更为低廉,对于许多注重图书文字内容而非形式的读者来说,电子书是性价比更高的一种选择。而对于注重图书的纸张、装帧、插图等形式美观的读者来说,对纸质图书的需求则不会受到电子书的冲击。
通过电子书阅读平台宣传推广,增加图书的曝光度。纸质图书长期以来依赖传统的推广渠道,如书店陈列、线下读书会、网店宣传、书展等,近年来,出版社也运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书讯,但是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流量博主引流、平台没有精准推送给受众等原因,实际影响力欠佳。电子书阅读平台则为宣传推广图书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且有诸多独特的优势:一是阅读平台对读者的画像分析更为精确,从而能更精准地将各类图书信息推送给需要的读者;二是阅读平台支持读者先试读若干页再购买,可以引起读者兴趣;三是阅读平台可以根据对读者对象的定位和分析,由专业运营团队重新设计电子书封面、更改书名、策划宣传文案等;四是阅读平台支持评论、互动,可以搭建读者之间、读者与编辑和作者之间的沟通桥梁。编辑可以及时收到读者反馈,改进图书内容。还可以举办抽奖赠纸质书等活动,让电子书和纸质书形成联动。
听书、视频讲书。当下是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相对于传统纸质图书的图文等相对单调的形式,不少读者更倾向于以音频、视频的形式来获取信息[4]。如今,阅读早已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看”,还包括“听”,以及“看”和“听”的结合。数字化阅读方式不仅满足许多年轻受众的阅读偏好和多元需求,而且对中老年受众也十分友好,让视力和理解能力有所下降的年长群体可以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来辅助学习。
对于普法图书而言,多重感官方式相结合,有助于大众读者更快、更轻松地理解专业的法律知识。例如,故事类的青少年普法图书,可以邀请专门朗读童书的专业配音员用生动、有趣的口吻录制故事情景音频版;注音版普法图书,可以录制标准普通话版本,让低年级少年儿童能够在学习法律常识的同时学习标准发音;案例情节较多的普法图书,可以制作简单的动画短视频,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案情和法律问题;领导干部普法图书,可以邀请法学界权威专家录制深度讲解的视频课程。
根据读者需求延展增值服务与周边产品
网络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多元化、数字化,纸质图书的受众对于纸质图书所能提供的价值期待更高,纸质图书要想留住读者群体,除了优化纸质图书的内容、拓展表现形式,还要根据读者需求提供更多的延展的服务、活动和产品。
法律条文发生变更,及时增补电子内容。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社会现实总是变动不居的,法律之变即源于现实之变,法律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进行修正、修订、废止等。因此,普法图书的生命周期与其中涉及的法律的立、改、废、释等活动紧密相连。而纸质图书有一定的出版周期,图书上市后也有较长的销售周期,无法做到即时、同步更新和替换内容。要让普法图书内容保持动态的更新,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修订、再版来实现,因此,我们可以为纸质图书提供电子版的增值内容。例如,对书中涉及的相关法条提供完整的电子版,并根据法律的修改情况及时更新电子版内容,还可以重点标注修改的条文,让购买纸质书的读者可以随时对照查看新法条。
衍生创作相关文创产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在文创领域作出更多尝试,文创产品的类别也越来越丰富,如书签、咖啡杯、帆布袋等。成功的文创产品,大多是通过精准定位IP、丰富产品线、独特的创意和巧妙的设计,吸引以年轻消费者为主的群体。
好的文创产品可以帮助建立图书品牌,拓展受众群体,增强用户黏性,从而带动纸质图书的宣传推广。普法图书既然面向大众读者,就应当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渠道拓展读者群体。如果普法图书有特定的IP形象,或者独具特色的经典文化符号,则可以设计相关文创产品。例如,漫画普法图书可以将书中的特色卡通人物形象设计为文创产品,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漫画普法图书,可以充分运用受孩子们欢迎的卡通形象来设计文创产品;传统法律文化相关的普法图书可以将书中的经典文物形象设计为精美的文创产品,赋予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美学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法治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孙信志.法规文本起草要讲好法言法语[J].民主法制建设,2023(10).
[2]郑蕊.当当发布《2020阅读趋势报告》:法律类图书位居各品类图书顾客增速首位[N].北京商报,2021-01-12.
[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魏玉山,徐升国.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出版发行研究,2024(04):5-9.
[4]洪琼.从民法典出版现象看做好普法类图书的“四个思维”[J].出版参考,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