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思想激荡、百舸争流的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正苦苦探索着救亡图存的道路。尽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武器早已悄然传入中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关于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资源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在这一关键时刻,党的早期组织的58名党员之一的李季及其翻译的《社会主义史》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最近,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以破为立:李季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下简称《以破为立》)一书,作者以一种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向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史》这部重要著作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影响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的无数革命先驱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
信仰的萌芽:毛泽东与《社会主义史》的不解之缘
1936年,毛泽东接受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回顾了自己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他谈道:“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社会主义史》由英国社会主义者托马斯·柯卡普(Thomas·Kirkup)著,是一部深入探讨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作品。该书对社会主义的各个派别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尽管柯卡普在《社会主义史》中展现出的社会主义立场较为保守,轻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力量,对无产阶级能否承担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重任表示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史》一书系统地介绍了1913年以前西欧各国的多种社会主义流派及其发展历程,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主义运动及其发展概况的重要窗口。
在众多受到《社会主义史》影响的革命家中,毛泽东同志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代表。在那个资料极其匮乏的年代,《社会主义史》以其深入浅出的论述、丰富翔实的史料,为毛泽东等革命先驱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机会。它不仅让毛泽东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还激发了他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深刻思考。毛泽东在阅读《社会主义史》的过程中,不但汲取了理论知识,而且在其中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契合点。他开始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这种思考最终引导他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历史的回响:作为大众读物的《社会主义史》
回望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思想激荡的历史关头。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潮涌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传播开来。《以破为立》一书聚焦这一时期,通过对李季翻译《社会主义史》的深入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生动图景。
对于《社会主义史》中译本的译者李季而言,判断社会主义思潮是否适合中国,首先必须对它的发展史有充分的了解。“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澳、美各洲相当发达,而派别亦复甚多;我们对于这种运动要想具一种有统系的知识,须先从历史下手。我译克卡朴(后来译作柯卡普,笔者注)《社会主义史》的目的,就在这一点上。”在这一初衷的驱动下,李季译《社会主义史》应运而生。这部译著不仅系统地介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尚显浅薄,李季《社会主义史》中译本犹如一场甘霖,缓解了知识界的渴求,掀起了一场普及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广泛运动。此译本在上海各校更是备受青睐,一度被采用为国文教材。李季的《社会主义史》中译本,不仅是对原著内容的忠实传达,更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思想资源。该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欧洲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到实践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它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在社会主义学说理论上的空白,为后来的革命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破为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以破为立》一书的标题,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破”是对传统观念、旧有制度的挑战与批判,而“立”则是树立新的思想体系、构建新的社会制度。李季翻译的《社会主义史》,正是这一“破”“立”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书中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史》在中国的传播路径、接受群体及产生的影响,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改变国家命运、影响民族未来的强大力量。尽管这一过程充满艰辛与挑战,但也坚定了早期共产党人的信仰,推动他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以破为立》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也不失历史的温度。作者通过挖掘大量史料,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激荡人心的年代。书中不仅有对《社会主义史》内容的深入剖析,还有对李季等人物生平的详细介绍,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思想氛围的细致描绘。这些内容的融合,使得整本书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富有可读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第一手资料,如当事人的回忆录、信件、日记等。这些珍贵的史料不仅增强了书籍的说服力,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风貌。通过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史》为何能够在中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百年回望:信仰的力量与时代的启示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以破为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详尽历史,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和时代的启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正是有了大批怀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党人,凭借着对真理的渴望和对国家的热爱,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尽管李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破为立》通过详细阐述李季在马克思主义性质、基本原理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的基本观点,重点展示了李季如何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问题,并对当时出现的错误思潮进行了理性批判。首先,这本书的史料丰富、论证充分。作者通过查阅大量原始文献和史料,对李季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李季的思想和学术风格,以及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其次,这本书的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对李季的学术生涯和贡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李季的思想发展轨迹和学术成就。最后,这本书的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作者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理论,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李季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进行了阐述。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书中的内容。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李季的思想和学术风格,以及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此外,这本书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提醒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创新;另一方面,它还提醒我们在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使更多的人自觉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