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命途多舛。他起伏跌宕的人生轨迹为其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奠定了基础。在被贬黄州时期,苏轼对儒、道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创造性吸收,从而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与解脱。苏轼的代表作《赤壁赋》巧妙地将说理议论与记游抒情相结合,营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蕴含人生哲理的独特的艺术境界,包含了他对人生、自然、时空的思考,更体现了他乐观旷达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
关键词:《赤壁赋》" 苏轼" 处世哲学" 超然
苏轼21岁考取进士,少年因策论而出名,受到朝廷赏识,仕途得意。然而元丰二年,因子虚乌有的“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人生轨迹骤变,踏上漂泊之旅。这样一位全才却一生宦海沉浮,命途多舛,青年时的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竟一语成谶,成为其一生的写照。此番起伏的人生,为苏轼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奠定了基础。在面对人生苦难时,苏轼不像李白那样满腔激愤,也不像韩愈那样富有激情,而是寄情山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寻求安慰。元丰五年的一个月夜,苏轼与好友驾一叶小舟,泛游赤壁,纵酒放歌,归来即兴创作了《赤壁赋》。文章将说理议论与记游抒情有机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独特的艺术境界。[1]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其思想深度与人生境界发生了深刻转变。这一事件不仅给他带来了严重的现实挫折感,而且促使他对儒、道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与创造性吸收,从而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与解脱。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怀揣着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然而,仕途的挫折与理想的破灭,特别是在就逮赴狱途中的生死考验,使他一度陷入极度的苦闷与孤寂之中。但苏轼并未就此沉沦,他选择以更加坚韧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在黄州贬谪期间,苏轼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在儒学思想底色中融入道家的热爱自然、超脱旷达。他月夜泛游,不仅是在寻找一个安放自己矛盾心理的地方,更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心灵的寄托。在壮丽景色中,苏轼感受到了宇宙的浩渺与人生的短暂,但他并未因此消极对待人生,反而更加珍惜生命与时光,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突围。
月夜泛舟,灵魂栖息
在《赤壁赋》开篇,苏轼就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的月夜秋江美图,这幅画卷中有风、月、水、山等美好的景物。苏轼与友人乘小舟徜徉在江中,在月色下把酒言欢。秋风徐徐吹来,江面波光粼粼,明月缓缓升起,月光下白雾笼罩了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月色下泛舟赏自然美景之乐,溢于言表。这里已没有人世斗争,没有官场污浊,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面对着这迷人的美景,苏轼情不自禁地把泛舟江面描述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想象自己可以在水波行游,走出让他困窘的现实生活,享受无我的闲适宁静。此时此刻,苏轼与自然融为一体,与明月灵魂相栖,在拥抱自然中找到了慰藉。
同时,苏轼还感受到了人生之理。苏轼与友人在一叶扁舟上饮酒,客人以洞箫声相和,“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其中“美人”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理想君主的象征。[2]此时,诗人饱受朝廷冷落的煎熬,内心深处淤积着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忧虑与自身理想破灭的无尽苦闷。尽管他暂且在山水间寻得一丝慰藉,徜徉于自然之美,但这并未削减他内心的坚韧与执着。苏轼始终秉持着积极入世的儒学精神,即便身处逆境,他始终渴望回归朝堂、施展抱负,让那份未竟的理想在现实中绽放光芒。这世间的绝佳景致,既能激起快乐的涟漪,也能撩拨起内心深藏的悲伤。于是月夜美景虽带给苏轼片刻的欢愉,却也如锋利的刀刃,轻轻划开了他内心深处被贬谪的创伤。苏轼借客人的和箫,奏响了一曲哀婉、凄切的心声。其声哀婉缠绵,不绝如缕,给美景增添了一层淡淡的哀怨。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由此可见,这幅月夜秋江美图蕴含着双层意蕴,其一是苏轼与友人泛舟共赏美景的乐趣,其二是苏轼借和箫而歌表达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其中既有人生乐趣,也有人生苦闷。人生有苦有乐,不耽于乐,不逃避苦,正是他感受到的人生之理。
明辨万物,反观己身
苏轼借助“客”的箫声传递出隐藏在内心的悲伤,同时他又在主客问答中,深刻剖析自我,领悟生命的哲学。“客”发出自身渺小与自然无尽的感慨,回答了苏轼“何为其然也”的反问。一方面,感到自身的渺小。“客”追述起赤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往事,当年曹军浩浩荡荡沿江而下,船舶千里,战旗蔽日。曹操气宇轩昂,志得意满,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是一代文武双全的英雄!但历史的长河滚滚东流,纵使他一世称雄,也终究难逃被时间遗忘的命运。一代英雄尚且如此,更何况你我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呢?我们只不过是茫茫沧海中的一粒粟米罢了。这种跨时空的今昔对比,蕴含了苏轼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无限感慨。苏轼年少深受朝廷重任,但到中年遭到贬责,苏轼有何罪?苏辙给出了答案:“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3]才华出众的苏轼引起了他人的嫉妒。这些人通过“乌台诗案”,使苏轼发配黄州。面对变化莫测的人生,苏轼幻想着自己能够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辉,追求永恒的境界。然而,苏轼深知这终究是缥缈的幻想。于是,他将对自己生命的思考上升为对人类生命的思考。苏轼从生命本原出发思考生命,生命都是世间长河中的一粟,不必困于人生的苦难,不用去执着于那些失去的东西,而应顺应儒家的适时而为的思想,有机遇时顺势而为,没机遇时淡然面对。苏轼的超然正是因为他能从自身命运和人类命运看到生命的本质,超乎自身,观照万物,在物我交融中思考世界本质。
另一方面,有感于自然的无尽。苏轼将对清风与明月的感慨上升为对自然无尽的感慨。他认为江水在永不止息地流逝,明月有着阴晴圆缺的不断变化。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正常的、永恒的、没有静止不动的时候;眼前的一切不过是一眨眼的工夫,因而是用不着牵挂的。[4]同样,自然和人事的变化都是有规可循的,没必要感到悲伤,自己在仕途上的起起伏伏亦是正常的。从不变的角度看,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无尽的。江水昼夜流去,从某一段看似乎消去,但是从整体看,却一直长流;月亮有盈有缺,周而复始,却始终无所增减。[5]苏轼受庄子齐物思想的影响,领悟到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变化中也存在着永恒。人是绵亘不绝的生命长河中的一滴水,与世间万物相互依存,因而不用羡慕明月江水,更不用羡慕曹操这样的一代枭雄。
苏轼以其深邃的思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诠释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苏轼认为,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为未能悟透在取与不取之间的微妙选择。世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应强求,而应听从内心的声音。苏轼将儒家积极入世的观念与道家无为自适的智慧相结合,深刻领悟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拥抱清风明月,自得其乐,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旷达不羁的人生态度。
融合儒道,超然处世
综观苏轼包括《赤壁赋》在内的诸多作品,可以发现苏轼超然的处世哲学的形成既来自他性格中固有的开阔与乐观,又源于他对儒道两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与有机融合。
首先,乐观旷达的性格。苏轼在仕途顺遂时,保持着热情和率真,中年遭受贬谪也只是短暂的消沉,发一下牢骚排解心中郁闷,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在遭遇巨大挫折时,苏轼并不会因挫折而自我否定,如他在《定风波》写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开阔乐观的心态,并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面对人生的“穷”与“达”,苏轼往往都能泰然处之,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其次,虽然在道家思想中获得了心灵栖息之所,苏轼始终保持着积极入世的态度。被贬黄州的时期,苏轼在《与王元直》中认为“黄州真在井底”,谪居的压抑苦闷溢于言表,但苏轼面对苦难时不会停留在无奈哀叹这一步。黄州艰苦的环境,反而使苏轼更加善于调节自我。在亲近自然过程中他逐渐忘怀得失,并在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中走出了超然旷达的人生之路。他笔下《赤壁赋》中的黄州是“清风”与“明月”相照,是“江水”与“小舟”为伴。《赤壁赋》所描绘的黄州画卷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与敬畏,更是他心志和襟怀的寄托。除了沉浸自然山水外,苏轼亦积极融入日常的现实生活。在黄州任职期间,苏轼参加各种活动并且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临江仙·夜归临皋》等等。面对物质的匮乏,苏轼便开始了农耕生活。在《东坡八首》中,苏轼叙述了农耕生活的乐趣以及对躬耕生活的向往。在苏轼看来,农耕生活不仅能够解决物质生活艰辛的难题,而且是安顿身心的重要方式。苏轼并没有在苦难的生活中消磨意志,相反,经过反复锤炼,更加通透地看待万事。
反观苏轼的人生轨迹,仕途顺遂时,他从不谄媚;遭到贬谪时,他也没有消极逃避,而是用自己的超然的处世哲学面对人生。苏轼性格中固有的乐观,以及对儒道两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吸收,共同孕育出了他超然物外的旷达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为苏轼的人生增添了无限光彩,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能够保持一颗超然的心,以平和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让生命之花在逆境中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先慎.《古诗文的艺术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何睿晖.《前赤壁赋》所表现出的旷达情怀[J].文学教育(下),2010(08).
[3]朱刚.《苏轼十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9.
[4]王晓瑜.清新优美的意境" 深沉旷达的情怀——苏轼的《前赤壁赋》浅析[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
[5]李春玉.儒道会通:《前赤壁赋》中苏轼的生命态度[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01).
[6]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