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保障条件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从构建标准化体系、部署智能化空间、设计功能化布局3个方面,系统地论证并解决了院校教学保障条件建设与应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标准化体系为依据,以智能化空间和功能化布局为支撑,提出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三化”教学条件标准体系构建与应用模型,为提升院校办学条件、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教学条件,标准化体系,智能化,功能化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4.040
0 引 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2.0规划》,指出教学保障条件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同年,教育部继续发布《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明确了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的系统架构及基本要求。本研究主要从提升院校教学条件建设水平这一角度出发,提出并概括了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三化”教学条件标准体系构建与应用模型的总体框架和实施要点。
1 构建教学条件标准化体系
1.1 搭建制度框架,以制度标准化推动管理具体化
定铆点,将上级明确的规范、要求作为关键节点固化到流程中,使其成为流程中不可变动的规定动作[1];细流程,将学校制度以及实际运行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步骤、时间等节点进行流程嵌入,细化到流程中,成为岗位工作的行为依据;听反馈,通过试运行自上而下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听取各岗位人员提出的优化建议,进而对流程进行验证、优化并定稿确认,形成合法合规、真实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1.2 约束数据要素,以数据标准化推动流程可视化
(1)统一文本数据。统一不同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导入内容、格式,形成规范的文本数据,将各业务数据整合到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上,解决不同系统间数据交换难的问题。(2)共享业务数据。将优化的业务标准和流程等文本数据作为输入资源,以程序、节点等信息数据形式呈现在业务系统中;由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时采集、更新、整合不同业务模块数据,打通数据壁垒。(3)可视流程节点。集多个业务模块于一体,实现不同业务数据互联互通,确保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能及时、准确采集到真实的业务数据,进而实现了业务流程运行的程序化和可视化。
1.3 健全检查机制,以检查常态化推动体系完善化
(1)异常数据分析。多维度分析异常数据,明确与标准数据产生偏差的原因,指导业务相关人员及时调整、优化工作策略和方法[2]。(2)业务数据整合。通过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提取业务数据,经过标准化整合,转化成适合本单位的内部量化评选指标,形成完整科学的细化评分标准。(3)常态开展检查。根据细化的评分标准定期开展检查活动,以监督检查推动改善落实具体化,促进管理水平呈螺旋上升良好态势,进而推动标准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2 部署教学条件建设与应用智能化空间
2.1 部署前端数据感知体系,提供智能化数据基础
(1)搭建业务平台。利用物联感知技术,以实现教学场所全时监测、远程管控为目标,分业务建设应用平台,为数据采集和运算提供平台支撑。(2)多模态数据采集。依托各类传感器和感知设备,获取设施设备所关联的声、光、电等数据信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采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动作、语言、表情等多模态数据,实现全流程记录。综合网络传输。(3)综合运用校园网、监控网以及物联网等园区网络,畅通数据信息传输网络节点,将数据信息传输到业务应用平台和运算服务中心,为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决策提供源数据。
2.2 搭建数据运算中台,提供数据管理和服务
(1)数据集成、清洗转换。将教学环境中前端数据感知体系提供的源数据,按照数据标准化框架进行清洗和转换,去除错误、统一格式。(2)数据分析、综合处理。利用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等工具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综合处理,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和复用,让数据信息精准真实反映当前教学条件状态和动态。(3)开放接口、数据服务。搭建覆盖行政办公、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业务的统一门户应用平台;开发图形化人机交互界面,便于系统管理和使用人员输入查询、查看结果,提升数据使用效率。
2.3 建立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全方位支撑管理服务
(1)教学资源支撑。依托业务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规律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为辅助决策结果提供符合学校教学特点的科学理论依据[3]。(2)决策分析模型构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深挖数据潜在规律,搭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分析模型,为教员针对性调整教学方式、学员选择性强化短板弱项以及管理人员系统性优化资源配置和运维质效提供技术支撑。(3)可视化辅助决策。优化应用层开发数据可视化界面,丰富数据结果展现形式,便于数据直观展示,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3 规划教学条件建设与应用功能化布局
3.1 遵循标准化设计,构筑科学规范宏观布局
(1)布局规划合理。选取集群式布局方式,依据不同教学任务需求,明确区域划分、功能划分,把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教室布置在一个区域,使其相互协作,进而提高宏观布局面对意外和风险的处理能力和效率,提升宏观布局整体稳定性。(2)人流路线短捷。在集群式布局方式基础上,充分考虑人流对整体布局的影响,结合课程安排,依据人流路线不交叉原则最大程度优化人流移动距离,使人员、场地的组合与规划最优。
3.2 瞄准功能化导向,创设灵活多样空间布局
物理空间立足标准、依规设计。针对班次规模、学科特点,将教学场所划分为多种不同物理空间布局,结合需求依据不同标准建设物理空间,确保同类物理空间基础设施基本一致,不同物理空间根据功能导向区分布置,强化同类空间的普适性和不同空间的功能性。交互空间注重互动、按需搭配。交互空间的设计注重考虑不同形态教学模式,在既有空间配置下,加设如团队协作空间、师生交流空间、学员展示空间等弹性空间布局,按需组合和搭配教室内设施设备,从而展现其功能的多样性。
3.3 依托信息化配套,组建集约高效配置布局。
(1)课堂教学数字化。配置智慧黑板、互动大屏、录播等智能交互教学系统,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链路,让教员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展现高质量数字化课堂场景。(2)督导评估数据化。配置行为分析、教学监控、电子班牌等智能设备,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数据库技术,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进行全过程分析督导。(3)运维管理网络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教学场所的预约使用、线上管理,教学设备的远程管控、实时监测、教学资产的远程可视化管理及场所人员监管,全面提升网络化运维管理水平和效益。
4 结 语
通过构建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三化”教学条件标准体系总体模型,以制度体系化推动建设标准化,以配置信息化实现空间智能化,以数据标准化促进管理信息化,在理论层面实现了院校教学条件建设理论体系的升级和重塑,在实践层面实现了教学条件建设与应用典型场景的生态构建。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J].大众标准化,2024(4):200.
[2]黄乐富.高校围绕优势学科开展标准化国际科技人文交流的路径和策略研究[J].标准科学,2023(7):6-10+16.
[3]郭凤香.智能管理系统在高校大数据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2022,27(4):59-61+19.
作者简介
程佳琦,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精益管理。
刘庆宝,本科,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王倩倩,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设施设备智能化管理。
(责任编辑: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