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省绵阳市在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指导下,成功创建四川省首个“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基地”和全国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试点。通过建设实践,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标准化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培养了一批既懂标准又善实践的标准化人才,可为全国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基地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4.016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标准的生命在于实施。实施作为标准化工作最为紧要的环节,如何深化推动,不被束之高阁,是近年来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的研究重点。当前国家层面已将建设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基地作为标准实施的重要抓手,通过培养更多标准化人才,为机关事务标准实施提供人才保障。2021年9月国管局发布《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建设不少于10个实训基地作为重要发展目标。
2021年6月,国管局、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批机关事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绵阳市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基地被列为全国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试点单位,2023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1.2 研究意义
推动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全行业从分散保障向集约保障、差异导向向标准导向、经验指导向理论指导、信息化应用向数字化改革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开展标准化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将为机关事务工作带来多重效益:第一,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与利用。基地建设能够整合川渝两地的教育资源与硬件资源,以资源共享调配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第二,有利于标准化人才培养。通过基地运行培养一批懂标准善实践的管理人才,更好地为机关后勤提供服务;第三,有利于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通过基地实践磨砺反哺理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四,有利于促进经验的复制与推广。实训基地的成功建设与稳定运行,为全国各省市提供探索经验的同时,也带动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的整体进步。
2 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
2.1 基地建设
2.1.1 强化保障建机制
实训基地作为四川省机关事务系统唯一纳入省委深改办重大改革台账的项目,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和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实训试点工作作为省局“一把手”工程,成立省局分管领导,市级各单位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制定实训试点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方案,明确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职责。同时安排专项财政预算50万元,并将相关业务经费统筹使用,为后续基地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2.1.2 统筹资源建基地
第一,建设观摩基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重要指示,整合市级集中办公区软硬件资源,建设涵盖示范岗位、研学路线等在内的现场观摩基地。基地教学设施齐全,包括3个集中办公区办公大楼,大小会议场所100余个,市级机关食堂6个,以及管理全市公务用车、1.1万余套公物仓资产、3600多家公共机构能耗数据的各类信息化平台12个。
第二,建设教学基地。借助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教资源,与各类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共建师资库与专业场地,通过资源集中,打造绵阳机关事务技能学院,实现定点教学、实操实训任务,每一门课程均配备有2名以上的讲师,定期对内部师资进行培训,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第三,建设干训基地。结合绵阳地方特色,融合“两弹一星”、抗震救灾等精神,针对机关事务系统干部职工专门开设新时代理论学习课程,组织实训对象进行理论学习,提升干部的综合能力。
第四,建设共享基地。充分发挥川渝机关事务标准化协同联动工作机制作用和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试点的示范作用,为川渝机关运行保障一体化发展催生新的动力源。
2.1.3 “两化融合”建平台
第一,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标准化对信息化的牵动引领作用,实现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1]。围绕既有标准,按照“务实管用、小步快跑”原则,建成机关事务管理类平台4个、服务类平台6个、数据中心1个,实现了信息平台对管理服务保障20个重点标准事项的全程覆盖,为机关事务决策管理提供智能化、智慧化应用场景。
第二,搭建理论研究平台。2023年3月,联合西南科技大学成立的“中国科技城(绵阳)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为四川省首家地市级机关事务理论研究平台,为基地建设运行工作提供深度智力支撑。研究中心的成立,将依托绵阳的科研教学优势,聚焦制约机关事务改革创新发展中的热难点问题,推进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改革和标准化、信息化“一体两翼”的建设工作。
2.2 基地运行
2.2.1 政校合作强师资
统筹各方资源,加强政校合作,绵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积极深化与高校的战略合作,利用高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教育体系,以向内挖潜育才、向外拓展引才渠道为导向,推动讲师数量和授课质量不断提升。通过充分吸纳标准化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及机关事务系统相关领域专家、一线干部职工等[2],组建起含博士5名的52名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成功打造梯队式实训师资力量。
2.2.2 立足主业设课程
把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129项标准成果作为实训主要内容,将2项川渝地方标准、6项川渝团体标准、25项四川省级地方标准作为重要内容,面向标准实施的各主体开展实训。实训课程共35门,具体包括:国有资产、办公用房等管理标准实训课程,机关食堂、物业等保障标准实训课程,补充建立标准实施绩效管理、师资人才培训等特色课程。同时,建立实训课程“点菜制”与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训成效和评价结果对课程进行实时动态调整。
2.2.3 特色教学促规范
目前,教学试点期分为2个教学年度,通过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开展标准实训50批次、学员超3000人次,这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培训的效率与质量。实训还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现场实操教学为特色,通过坚持建以致用、建用融合来构建标准的文本、视频、图册、考核、环境“五位一体”形式,按照工作分类把标准文本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标准化操作手册》,充分调动了授课对象的积极性。
2.2.4 以赛促练搞比武
围绕机关事务标准实施,在开展岗位练兵基础上,建立一线员工和服务对象建议采纳奖励制度,推动形成“比超赶学”良好氛围。通过开展研讨交流与技能提升活动,在系统中掀起学标准、练技能、强服务的热潮,全面提升服务团队的标准执行水平,选树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践标教员”,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其“头雁效应”,确保标准在一线落地,同时固化服务质量,努力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川渝机关事务品质服务“示范窗口”。
2.2.5 标准宣贯造氛围
实训基地立足绵阳全市、服务四川全省、对接川渝两地,成为机关运行保障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标准创新实践中心。采取多元化宣传策略,包括宣传栏、公众号、微信平台等,推广标准化理念与实践。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将与标准有关的核心学习资源上传至云端,确保一线干部职工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深化对标践标行动。
2.2.6 服务评价验成效
始终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佳标准,通过开展服务对象走访回访、第三方机构评估等方式落实监督考察。绵阳市经济社会调查队开展的第三方测评显示,市级机关事务工作满意度由88分上升到90.12分,干部职工满意度持续提高。
2.3 基地考核
2.3.1 制定监督检查方案
建立实训基地成效评估机制,通过成立评估小组,邀请标准化专家开展考察。设立奖惩激励机制,将实训工作开展情况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挂钩,以常态化督查考评把绩效管理理念贯穿到基地建设中,相继制定基地运行监督与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2.3.2 多元形式督导调研
成立省、市督导调研组,集中时间深入一线,感受实训基地的环境、设施以及学员学习情况。同时重点调研实训基地的标准化课程设置与培训情况、标准化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等,以此来全面检验实训基地的运行状况,为后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3.3 迅速行动整改落实
通过实训基地标准实施教学,推动实训要求标准化、实训步骤程序化以及实训现场管理系统化。明确实训在要求、内容、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具体细节,为实训基地的培训提供指引。同时,及时发现并整改实训基地存在的不足,持续改进与优化教学质量,确保实训教学的高效性。
2.4 实训成效
2.4.1 促进资源整合利用
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绵阳机关事务管理局,深化与各类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专业化科教资源,有效组织并开展实训培训工作,促进教学资源的持续优化。同时,依托“中国科技城(绵阳)机关事务管理研究中心”平台,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和实训理论研究活动,实现从单一资源利用向多元资源协同发展的转变,增强了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力。
2.4.2 强化标准人才建设
人才是创新的驱动力量。进入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需要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在推进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基地建设运行中,要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次,通过加强标准化从业人员技能培训[3],将标准化思维方式应用于机关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中,夯实机关事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
2.4.3 加速标准实施落地
在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中,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事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推动机关事务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紧抓标准实施这个“牛鼻子”,将其作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探索贯标治理优化路径,通过实训基地强化学员的标准知识,确保机关事务领域各类标准实施工作的高效推进。
2.4.4 深化标准理论研究
牢牢把握机关事务工作的政治属性,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指导方针深入贯彻在标准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中,在这一过程中,以机关事务“两化融合”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标准化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层面,通过吸纳不同地区机关事务实训基地的成熟经验,结合自身情况,把先进理念融合在自身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中,强化科学管理,力求节约成本。
3 思考与展望
3.1 思考
实训基地的建成运行,进一步深化了机关事务的标准化工作。在实训基地建设运行中需处理好两大关系:一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实训基地在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也在与社会资源进行对接,这要求实训基地必须科学配置内外资源,力求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效益;二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结合其他地区先进模式与自身特点,展现出了多样化的实践形式,促进了实训基地的成功建设。综上所述,绵阳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基地模式适合在四川乃至更广泛区域内进行推广。
3.2 展望
当前,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有力推动着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向更高标准迈进。未来,随着我国对标准化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更加完善。四川省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训内容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引入更多实训项目,并依托自身特点打造独具四川特色的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基地,确保标准化内容通过实践训练全面深入各领域、各环节,培养更多懂业务、精管理、善服务的机关事务人才,最终实现服务保障质量的提升和机关工作效能的增强,推动机关事务标准化建设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罗文.坚持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推动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机关后勤,2020(12):18-20.
[2]邹婷婷.宝鸡:打造机关事务标准化实训样板[J].中国机关后勤,2023(6):31-32.
[3]熊云.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进学院后勤保障现代化建设[J].中国机关后勤,2023(1):10-12.
作者简介
唐海辉,本科,研究方向为机关事务标准化。
邓棹栩,通信作者,硕士,标准化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
陈科丰,硕士,标准化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
张璇,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
(责任编辑:张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