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禽流感是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养殖业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我国在禽流感防控中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疫苗接种被视为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本文分析了南部县家禽散养户禽流感免疫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难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旨在为今后禽流感防控的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家禽散养户;禽流感;防疫;现状;对策
禽流感一直是全球动物疾病防控的重要课题之一。特别是在我国,禽流感的发生不仅影响到家禽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还可能通过禽—人传播途径,危及公众健康。禽流感不仅对家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人类的公共卫生构成了威胁,2014年,位于四川东北的南部县因感染禽流感而死亡一人。禽流感防控工作始终是我国农业部门和公共卫生部门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禽流感病毒的变异和传播形式的复杂化,防控措施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南部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理上以丘陵地形为主,辖区面积2 211平方公里,全县常住人口 81.72万,户籍人口过百万,全县辖4个街道,33个镇,5个乡。过去南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历来老百姓都有养殖小家禽习惯。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南部县的家禽养殖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经济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许多生猪养殖户转向家禽养殖,进一步推动了家禽产业的扩张。然而,随之而来的家禽散养规模的扩大,也使得禽流感的防控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根据统计,南部县的家禽年存、出栏量超过千万羽,其中大部分为散养模式。这种养殖模式虽然能降低成本,但也给防疫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散养户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加上养殖规模的不统一,导致防疫措施落实难度加大。本文将分析南部县家禽散养户禽流感免疫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南部县禽流感防控现状分析
1.1 家禽散养模式的挑战
在南部县,家禽养殖以散养为主,这一模式具有灵活性和低成本的特点,适应了农村家庭的经济需求。然而,散养模式也给防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散养户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防疫人员很难高效地覆盖每个养殖户,防疫工作往往依赖上门服务,这在短期内显得非常繁琐且难以保障疫苗接种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根据南部县农业农村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县散养户超过5万户,这些散养户分布在各个乡镇和村落中,防疫人员需要逐户上门进行免疫注射。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散养户的防疫工作量呈现指数级增长,传统的“集中免疫”和“上门服务”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状。
1.2 基层防疫人员不足
南部县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仅有约200多名防疫人员,无法满足全县家禽免疫的需求。现有的防疫人员不仅需要面对巨大的工作量,还要处理动物检疫、疫病监测等多项任务,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禽流感的防控。部分地方动物免疫工作聘请临时人员来做,由于基层防疫经费有限,人员素质较差,数量也较少,满足不了工作需要。
1.3 养殖户防疫意识薄弱
部分散养户对于禽流感防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尤其是在家禽死亡并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时,他们往往忽视疫苗接种。部分养殖户认为,家禽疫苗接种不一定能够完全防止禽流感的发生,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情况下,养殖户对于疫苗接种的依赖性较弱,进而导致防疫措施的落实不到位。尤其是某些地区的散养户,缺乏对疫苗接种的基本认知,甚至对免疫程序的科学性产生疑虑,影响了整体防疫效果。
1.4 免疫技术难度大
禽流感疫苗的注射要求较高,尤其是针对小家禽的注射。在一些散养户中,因技术操作不当或疫苗注射部位错误,往往导致疫苗接种失败,甚至家禽死亡。这种现象使得防疫人员和养殖户之间的信任出现裂痕,养殖户对防疫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了免疫效果。
2 对策与建议
2.1 强化前端监管,确保疫苗接种的规范性
为了减少防疫工作的盲区,笔者建议在家禽的孵化和销售环节前移防疫关口。要求孵抱户和禽苗经营户在销售家禽之前,必须完成疫苗的注射,并提供注射证明。这一措施不仅能确保家禽在出售时已经接受了免疫,而且能有效减少散养户漏免的现象。特别是在肉禽的免疫接种时,必须确保家禽在7~10日龄之间接种疫苗[1-2],以确保免疫效果达到最佳。
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孵抱户和禽苗经营户的检查和监管,确保疫苗接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监管,能大幅提升免疫工作的一致性和覆盖面。
2.2 加强基层防疫力量,提升人员素质
为了应对家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防疫工作负担的加重,建议在村级层面增加专职防疫员,确保每个村至少有一名专职人员负责防疫工作。通过“村聘村用”的方式,不仅能提高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增强他们与村社的联系,加大村社干部的支持力度。
同时,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培训也不可忽视。要确保防疫人员掌握规范的免疫操作技术,避免因技术问题导致的家禽死亡,并减少免疫反应过大的情况。只有保证防疫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有效提升免疫工作效率和质量。
2.3 强化养殖户防疫意识,开展多渠道宣传
增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是确保疫苗接种效果的重要环节。政府应通过多渠道宣传,提高养殖户对禽流感防疫的认知和重视。可以利用乡镇广播、村级宣传栏、微信群等平台,广泛普及禽流感的危害及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同时,定期开展养殖户的培训和讲座,帮助养殖户了解防疫工作的流程和科学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配合度。
2.4 完善免疫程序,确保春秋两防工作质量
春秋两季是禽流感疫苗接种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这段时间的防疫保障力度。建议在每个乡镇配备足够的防疫人员,确保每家每户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免疫接种。此外,还应考虑增设免疫工作考核机制,确保防疫工作的高效执行。
3 建议与展望
为了进一步提升南部县乃至其他类似地区禽流感防控的效果,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禽流感防控的法律法规体系,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政策,确保防疫工作顺利实施。特别是在对孵抱户、禽苗经营户的管理上,应有更为明确的法律要求,强制其在出售家禽前完成疫苗接种,并建立严格的疫苗接种追溯制度。
3.2 加强区域协作与信息共享
在防控禽流感的过程中,区域间的协作至关重要。南部县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跨地区、跨部门的防控工作协调一致。例如,通过建立跨地区的禽流感疫苗信息数据库,确保所有家禽的疫苗接种情况能够实时更新和共享,及时发现疫苗接种的盲区和漏洞。
3.3 建立长期防疫监测机制
除了应对突发的禽流感疫情外,长期的防疫监测机制也应得到重视。政府应定期进行家禽养殖场的防疫检查和抽样检测,确保每个养殖场都能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操作。通过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测机制,可以大大减少禽流感的暴发风险。
3.4 鼓励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持
科技的力量能够为禽流感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建议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例如无针注射技术、疫苗免疫增强剂、基因编辑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免疫效果,还能减少家禽免疫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此外,政府可以鼓励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进行禽流感防控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为防疫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结语
随着家禽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展,禽流感防控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日益增加。为了有效控制禽流感的蔓延,必须依靠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尤其是对于农村散养户的防疫工作,更是充满挑战。从前移防疫关口、加强基层力量、增强养殖户防疫意识,到完善免疫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每一项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政府、科研机构、养殖业者和社区的共同努力。通过协同作战、综合前移防疫关口、加强基层防疫力量、提升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到完善免疫程序和加大对防疫工作的监管力度。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防控理念的更新,禽流感防疫工作有望逐步实现精准化、科技化和系统化。要充分认识到,禽流感防控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和协调问题。通过科学的管理、精准的执行和全民的参与,才能真正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未来我们还可以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升禽流感防控的效率。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实时监测和精准预警,快速发现疫病的潜在风险。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防疫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和广泛,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向散养户发布防疫知识、疫苗接种信息等,提高养殖户的主动性和配合度。
通过前瞻性的规划和精细化的管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南部县乃至其他地区能够为禽流感的防控积累宝贵的经验,形成一套高效的防控模式,推动全国禽流感防控工作向着更加完善、规范的方向发展。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禽类养殖环境,确保农业和公共卫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心,李叔伟.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亚型三价灭活疫苗对白羽肉鸡免疫效果研究[J].饲料博览,2022,(05):64-68.
[2] 蒋彩霞,陶宏卫.蛋鸡禽流感母源抗体监测及免疫效果评估[J].中国动物保健,2020,22(12):29-31.
收稿日期:2025-01-10
作者简介:杜祥继(1972—),男,高级畜牧师。研究方向:乡镇畜牧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