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猪检疫作为肉类生产链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社会稳定。为有效提升屠宰场生猪检疫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本文以屠宰场生猪检疫程序为出发点,深入分析影响检疫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检疫人员专业能力不强、检疫设施设备不够先进以及检疫监督检查不够严格等,据此提出了强化检疫队伍建设、升级检疫设施设备和完善监管执法机制等提升屠宰场生猪检疫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屠宰场;生猪检疫;质量;有效途径
猪肉作为我国居民饮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占据着肉类消费的主导地位,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关键能量来源之一,在满足国民饮食需求和保障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然而,近年来生猪疫病频发的态势,给食品安全、公众健康以及畜牧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非洲猪瘟到蓝耳病等,一系列疫病的暴发不仅导致大量生猪的死亡,更影响猪肉产品的安全性。疫病的传播不仅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也对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在此背景下,提升屠宰场生猪检疫质量显得尤为紧迫。因此,本文深入探讨提升屠宰场生猪检疫质量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以及促进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屠宰场生猪检疫程序与要点
1.1 宰前检疫
宰前检疫是确保生猪健康、防止疾病传播的关键环节。该程序主要包括入场前检验、待宰检验及屠宰前复检等[1]。入场前,需验证生猪是否持有官方出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检查是否佩戴标准耳标,以确认来源的可靠性。待宰期间,生猪需接受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体温、触诊和听诊等,异常个体需隔离并进一步诊断。屠宰前复检则是以群体为单位,重点检查生猪的体温和整体健康状况,确保所有待宰生猪均处于良好状态。此外,检疫人员还需特别关注生猪蹄部和体表是否存在水泡、溃疡,以及头部淋巴是否异常,这些均是判断生猪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通过这一系列严格的宰前检疫程序,可有效保障进入屠宰流程的生猪健康无虞。
1.2 宰后检疫
宰后检疫是生猪屠宰检疫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保障肉品安全至关重要。该程序主要包括头部检疫、内脏检疫和胴体检疫等环节[2]。在头部检疫中,熟练解剖颌下淋巴结、仔细检查咬肌等部位是关键操作,以此来检测猪瘟、猪丹毒、囊虫病等疫病。例如,颌下淋巴结若出现肿大、出血、坏死等病变,很可能为猪瘟感染;咬肌内发现白色米粒状囊泡,则高度怀疑患有囊虫病。在内脏检疫环节中,对心、肝、肺、脾、肾等器官进行全面细致检查不可或缺,观察其色泽、大小、质地,触摸有无结节、肿块,并对肝脏、肺脏等器官进行剖面检查,查看有无出血、淤血、坏死、脓肿等异常。比如肝脏表面的灰白色针尖状坏死灶可能指向沙门氏菌感染,肺脏呈现虾肉样实变可能患有猪肺疫。胴体检疫主要检查生猪胴体的外观、色泽、弹性以及腹股沟浅淋巴结、深淋巴结等部位,同时按规定开展旋毛虫镜检等检验,依据检疫结果对胴体进行合理处置,严禁问题肉品流入市场。对于检疫合格的肉品,加盖检疫合格印章,不合格者则按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公共卫生安全[3]。
2 屠宰场生猪检疫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检疫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检疫人员作为生猪检疫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素养高低直接关乎检疫质量。当前部分基层检疫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动物医学知识体系残缺,面对生猪常见疫病,难以精准识别临床症状、判断病理变化,如在非洲猪瘟与传统猪瘟早期症状相似阶段,无法准确鉴别,极易造成误判、漏检,让病猪混入屠宰流程。实践操作技能同样不容乐观,解剖手法生疏、采样不规范,导致检测样本无法反映真实病情,结果可信度大打折扣。再者,畜牧行业日新月异,新疫病层出不穷,部分检疫人员缺乏学习主动性,未紧跟知识更新步伐,对新型检疫技术与防控策略知之甚少,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检疫需求,极大削弱了检疫工作的有效性,为生猪疫病传播和肉品安全埋下隐患。
2.2 检疫设施设备不够先进
检疫设施设备是检疫工作的有力臂膀,落后的装备严重掣肘检疫成效。目前,许多乡镇屠宰场仍沿用陈旧检疫器具,以体温计为例,传统水银体温计测量耗时久、误差大,在大批量生猪入场时,难以快速精准甄别体温异常个体,增加疫病隐匿传播风险。实验室检测层面,低分辨率显微镜、简易生化分析仪等无法满足高精度检测诉求,对病毒变异、混合感染等复杂情况束手无策。像先进的PCR检测仪、ELISA检测试剂盒等,虽能实现快速精准诊断,但基层屠宰场普及率极低,检疫大多依赖传统感官判断与简单实验室检验,无法对疫病进行全面筛查,使得潜在疫病难以及时暴露,严重威胁肉品质量安全,阻碍检疫效率提升。
2.3 检疫监督检查不够严格
检疫监督检查机制是保障检疫工作规范开展的关键防线,然而当前漏洞频现。一方面,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人力匮乏,面对众多屠宰场,日常巡查分身乏术,难以实现深度、全方位覆盖,致使部分屠宰场检疫操作随意、记录混乱等问题长期存在却未被察觉。另一方面,执法环节疲软无力,处罚标准模糊,对违规屠宰场惩处过轻,如部分屠宰场为逐利益故意规避检疫、隐瞒疫病,执法部门仅给予象征性罚款,未能触及根本利益,难以形成有效威慑,违规行径屡禁不止。这不仅破坏检疫法规权威性,更使得检疫质量大打折扣,让问题肉品有机会流入市场,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3 提升屠宰场生猪检疫质量的有效途径
3.1 强化检疫队伍建设
强化检疫队伍建设是提升屠宰场生猪检疫质量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开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和技术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参加各类专题讲座、研讨会以及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强个人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其次,优化用人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投身兽医公共卫生领域,充实一线力量。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检疫行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工作条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以稳定和扩大专业人才队伍。再次,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检疫人员提升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最后,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每位检疫人员都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全面提升检疫队伍的整体实力,为实现高质量检疫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确保每一头进入市场的生猪都是健康安全的,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3.2 升级检疫设施设备
升级检疫设施设备为屠宰场生猪检疫质量提升注入强大动力。一方面,资金投入要向老旧设备更新倾斜,逐步淘汰落后器具,引入电子体温计、红外测温仪提升体温检测速度与精度;配备高分辨率显微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荧光定量PCR检测仪等高端实验室装备,强化复杂疫病诊断能力。同时,利用专业培训确保人员熟练操作。另一方面,新技术推广刻不容缓,如推广ELISA检测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等快速诊断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PCR技术,构建多元检疫模式。以非洲猪瘟防控为例,可鼓励多地屠宰场联合使用PCR核酸检测与ELISA抗体筛查,双重保障下极大降低漏检误检风险,以先进设施设备赋能高效精准开展检疫工作。
3.3 完善监管执法机制
完善监管执法机制是保障检疫质量的坚实后盾。在监管制度层面,细化岗位职责、流程规范,建立检疫记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信息报告等制度,确保检疫各环节有章可循。强化屠宰场日常监管,严格检疫申报与进场查验制度,要求提前申报、如实提供生猪信息,检疫人员严格核实,不符要求坚决退回。在执法方面,充实监督队伍,提升专业素养,高频次、大范围巡查屠宰场,对故意隐瞒或篡改检疫结果、销售病猪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同时,明确并加重处罚标准,对违法者依法严惩,情节严重移交司法,以强大威慑力促屠宰场守法经营,保障检疫工作严肃性,护航肉品质量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屠宰场生猪检疫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人员素质、硬件建设和监督管理三个方面入手,持续改进完善相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食品安全屏障,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持续提高,屠宰场生猪检疫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屠宰场及检疫部门要不断加强检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持续完善检疫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生猪检疫质量,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天能.生猪屠宰检疫的程序及要点[J].今日畜牧兽医,2019,35(4):5.
[2] 成进波.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非洲猪瘟的检疫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9):220.
[3] 刘璟.生猪屠宰检疫流程要点探究[J].今日养猪业,2024(3):39-41.
收稿日期:2025-1-7
作者简介:陈兴广(1978—),男,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