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经历了较大的改变,家禽疾病的发生概率随之上升,特别是鸭病的发生概率也显著增加。随着病原体变异速度的加快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疾病治疗的难度也显著增加,这严重影响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本文旨在分析鸭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方法,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鸭病;流行特点;防治方案
近些年鸭养殖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值率超过10%。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研究显示,鸭养殖业的产值已达到300亿元,然而,在鸭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鸭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成为制约养殖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鸭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疾病预防工作,掌握疾病发生的特点,以便制定有效的方案,从而降低鸭病发生概率,营造一个有利于鸭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 鸭病流行情况
这些年来鸭病频发在各类鸭中,其中传染病对于养殖业的影响最大,尤其是病毒性传播会导致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细小病毒等,并且还可能会出现一些混合感染等情况,寄生虫病在鸭养殖中比较少见,但是由于鸭群养殖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其体内和体外都有可能会出现寄生虫。
2 鸭病流行特点
鸭病种类多,影响大,因此需要加强对鸭病流行特点的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制定防治方案[1]。
2.1 种类增多
传染类鸭病危害最大,尤其是随着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导致产品规模不断增大,因此传染病不断地扩散,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多。
2.2 新的鸭病不断出现
近些年由于从国外引进的鸭品种不断增多,鸭病也在不断增多,尤其是在养殖中集约化养殖方案会导致新的鸭病不断出现。
3 鸭病防治方案
3.1 加大消毒力度
鸭饲养之前需要选择好品种,并且控制孵化的温度和湿度。孵化的时候要对孵化环境进行环境和用具的消毒,消毒后使用能够避免出现感染情况还能提高雏鸭生活率以及鸭子出雏率。养殖业要选择良好的品种,并且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选择一些优质的鸭种,能够降低后续出现鸭病的概率,一定要选择一些没有疾病的优良鸭种,并且要从源头上杜绝危险。定期接种疫苗,强化母体的抗性,这样能够提高鸭成活率,在保证母体健康的情况下要选择受精率比较高的鸭种,不能选择病鸭产下的蛋,避免将鸭病传播给下一代。
3.2 种鸭的科学管理
相关工作人员要选择品种优良发病率低的种鸭,每年进行疫苗接种,这样能够预防各种疾病。很多疾病是通过病毒传播的,及时接种疫苗能够做好预防工作,能够在鸭体内产生抗体,雏鸭成活率也能够更高。鸭病并不是以一种形式发生,往往会出现多种疾病,对于鸭的损伤更大,并且往往会出现混合感染或是继发感染引发的症状,导致诊断和治疗难度增加。尤其是在饲养鸭的过程中大量频繁使用饲料添加剂抗菌药物可能会破坏鸭的机体肠道,并且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在正常生长的过程中鸭菌群破坏会导致大肠埃希菌和沙门氏菌数量并发生致病性变化,容易出现内源性感染,对于鸭病的治疗难度会增加,并且在喂养方面使用疫苗混合饲喂方式,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导致鸭的机体免疫力降低,还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
3.3 控制好环境
鸭舍选择的时候要远离工业三废地带,并且不能让鸭子食用非明确死亡的贝类鱼虾和动物腐肉等,这样可以把中毒概率降至最低。鸭子饲养的过程中要结合发展阶段进行养殖,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并且要注意防噪声,保持空气流通,为鸭子选择高质量的饲料和饮用水。鸭舍的湿度需要控制在60%~65%,并且温度要控制在15~20 ℃,选择的颜色要适当地进行光照,这样能够全面地提高鸭子的产能。在鸭舍内要控制硫化氢和氮气等有害气体排放,保证气体排放在安全的范围内,要注意通风,避免应激死亡。
4 鸭瘟病的防治
鸭瘟,也称为鸭病毒性肠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包括高热、虚弱的腿部、行走困难、排泄绿色稀便和流泪。此病常导致鸭子头部和颈部肿胀,因此也被称为大头瘟。
4.1 鸭瘟病病原
鸭瘟的病原体是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该种病毒存在于病鸭的多个内脏器官、血液、骨髓、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尤其是肝脏和脾脏中的含量最高。鸭瘟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尤其在低温(-10 ℃~-20 ℃)条件下能存活长达347 d[2]。然而,在50 ℃的温度下,病毒经过90~120 min即可被灭活。在室温(22 ℃)条件下,病毒的传染力可以维持30 d。鸭瘟病毒对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剂较为敏感,例如1%~3%的苛性钠溶液、10%~20%的漂白粉混悬液、5%的甲醛溶液等,都能迅速杀灭病毒。直射阳光和高温干燥的环境不利于病毒的生长繁殖。
雏鸭发病率随月龄变化而变化,在发病后容易出现死亡情况,这就需要注意病毒藏匿点,还要加强对这些因素的管理,这样才能够减少病毒含量。雏鸭发病后自身的排泄物、接触的物品都有可能会影响其他雏鸭的正常生长,因此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管理,对使用工具和运输工具进行消毒。
4.2 鸭瘟病症状
鸭瘟病有潜伏期,潜伏的时间为2~5 d,发病后会有明显的症状,在发病后要注意观察鸭子的体温,是否出现异常,临床表现为口渴多饮,两腿无力,羽毛蓬松。严重程度不同,雏鸭发病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区别,若是比较严重会出现伏地不起情况,并且不愿意下水且排泄物也会有明显的不同。鸭瘟病雏鸭眼睑间有分泌物,会出现流泪或是黏液;鼻孔中分泌物也会有增多情况,在分泌物增多后病情严重,呼吸困难,若是在母鸭中发生会导致其产蛋量减少。鸭瘟病一般是在3~4 d,若是没有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死亡情况,死亡率比较高,能够达到90%,治愈后生长也会出现影响,鸭子消瘦。
4.3 鸭瘟病的病变
鸭瘟病发生后症状比较明显,对于内脏和黏膜器官的影响更大,会有不同程度的斑点或是坏死情况,发病后头部和颈部皮肤肿胀,在切开的时候会出现黏液,黏液的颜色为淡黄色。鸭瘟病发病后头部和相关器官都会有明显的症状,其中舌根、咽部、肠道等会有明显的病变,病变颜色呈现为草黄色、灰黄色和淡黄色。腺胃黏膜周围会有出血点,在充血或是出血后会有明显的灰白色斑点,胆囊会出现肿胀变大病变。
4.4 鸭瘟病诊断
鸭瘟病诊断中要结合流行特点、观察症状、还要进行综合判断,其中患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缺乏,头部和腿部有明显的病变,这是外部比较明显的症状,在饲养的时候能够观察到十分明显的症状。对于鸭子进行解剖检验的时候要对器官进行分析,其中食道、泄殖腔黏膜有明显充血情况,并且在肝脏和胆囊上会有病变,严重还会出现坏死[3]。鸭瘟病诊断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可以进行组织学检验和病毒分离鉴定,确定检验结果,得到更为有效的信息。
4.5 鸭瘟病防治
首先,饲养管理。鸭子饲养的过程中要做好疾病防治工作,严格消毒隔离,并且要避免疫情传播。鸭子要饲养在集中地点,并且要注意周围环境管理。
其次,物品管理。在出现鸭瘟病后要彻底消毒,还要空闲1~2个月后使用,避免出现疾病大范围传播。
然后,传染源控制。鸭子饲养中吃食、饮水和周围环境可能会有病毒传播,其中饲料若是被污染要及时地销毁,疫区要尽量的消灭传播媒介,蚊虫等可能会传播疾病。鸭子饲养要尽量与其他鸭群分开,这样可以消毒隔离,保证饲养安全。
最后,疫苗接种。鸭子饲养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健康的鸭子,饲养中定期接种,每年接种疫苗1~2次,按照雏鸭月龄接种,其免疫保护期只有一个月,后面需要加强免疫次数。使用的同时需严格依照瓶签指示的剂量,对5月龄及以上的鸭子,稀释的比例为200倍,肌肉注射1 mL;对2月龄的鸭子,稀释的比例为100倍,肌肉注射0.5 mL;对30日龄以内的鸭子,稀释比例40倍,肌肉注射0.2 mL。
结语
综上所述,深入探讨鸭病流行特点与防治方案,对于现代养殖业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4]。通过对鸭病流行规律的细致观察和科学分析,结合现代兽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诊断出鸭群中潜在的疾病风险。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的扩散,同时,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残留。此外,疫苗接种作为预防性措施,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它能够显著提高鸭群的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养殖户在日常管理中,应密切关注鸭群的行为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措施。在专业兽医的指导下,合理调整饲养环境和营养供给,确保鸭群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
参考文献:
[1] 何少华.浅析鸭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方法[J].家禽科学,2022(6):57-58.
[2] 邵双艳,赵勇,曹霞,等.鸭巴氏杆菌病病例的诊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22(2):80-83.
[3] 郑世山.一起鸭巴氏杆菌病的诊治及体会[J].福建畜牧兽医,2021,43(1):51-52.
[4] 陈飞虎,张梦娟,周亚南,等.番鸭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实验[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20(4):23-26.
收稿时间:2024-12-25
作者简介:韩丽(1979—),女,本科,中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