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综合防控

2025-02-20 00:00:00吕丹
中国动物保健 2025年1期
关键词:综合防控诊断

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养鸡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详细介绍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疫苗接种、生物安全措施等,旨在为养鸡业者提供有效的防控参考,减少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诊断;综合防控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可感染各种日龄的鸡,尤其是雏鸡,发病率高,死亡率因毒株、鸡龄、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而异。感染鸡生长发育受阻,饲料报酬降低,蛋鸡产蛋量和蛋品质下降,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 病原学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和纤突。它具有多个血清型和基因型,不同血清型和基因型之间的抗原性存在差异,这使得免疫防控工作变得复杂。病毒对热、酸、碱等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便可将其杀灭,但在低温环境下可长期存活。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

鸡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雏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可达100%。成年鸡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可成为带毒者,持续排毒,传播病毒。

2.2 传播途径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病鸡咳嗽、打喷嚏时排出的病毒,经空气飞沫传播给易感鸡。此外,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等间接传播。

2.3 流行特点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鸡群中传播迅速,一旦发生,可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群。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气候寒冷、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1]

3 临床症状

3.1 呼吸道型

病鸡初期常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蓬松杂乱。随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先是鼻腔和鼻窦发炎,流出少量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常摇头、打喷嚏,以图甩出鼻腔分泌物。随着病情发展,炎症蔓延至气管和支气管,病鸡出现咳嗽,呼吸时发出“咕噜”声或喘鸣声,尤其在夜间安静时更为明显。病情严重的鸡,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采食量显著下降,生长发育受阻。部分鸡的眼睛流泪,眼睑肿胀,鼻窦处可能因肿胀而变形。雏鸡时,若并发感染其他病菌,还可能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而成年鸡,产蛋量会大幅下降,产软壳蛋、畸形蛋、粗壳蛋等异常蛋的比例明显增加,蛋清稀薄如水,蛋黄与蛋清分离,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和鸡群的健康状况。

3.2 肾型病

鸡初期会有轻微呼吸道症状,如甩鼻、咳嗽等,但往往不太明显,容易被忽视。随后,精神状态变差,采食量逐渐减少,饮水增加,羽毛杂乱无光泽,喜欢扎堆。

发病几天后,病鸡开始出现腹泻,排出白色水样粪便,这是因为病毒侵害肾脏,导致肾脏肿大、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因尿酸盐沉积而扩张,形成典型的“花斑肾”。随着病情加重,病鸡脱水,鸡爪干瘪,机体消瘦,最终因肾衰竭而死亡。整个病程通常持续1-2周,死亡率因鸡群的饲养管理条件、感染程度以及是否并发其他疾病而有所差异,雏鸡的死亡率相对较高,可达20%~30%,严重影响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和鸡群的健康发展。

3.3 生殖型

病鸡鸡冠发育不良,颜色苍白或发绀。初期产蛋量下降,可能从正常产蛋水平骤减,降幅可达20%~50%。产出的蛋品质变差,出现软壳蛋、薄壳蛋、沙皮蛋、畸形蛋等,蛋壳颜色变浅或褪色。蛋清稀薄,呈水样,蛋黄小且颜色淡,蛋白和蛋黄界限不清晰,甚至出现蛋清中混有血液、脱落的输卵管黏膜组织等异物的情况。部分病鸡还会出现腹腔内有大量未成熟的卵黄掉入,引发卵黄性腹膜炎,腹部膨大、下垂,触诊有波动感,病鸡行动迟缓,体温有时会略微升高,精神萎靡,采食减少,严重影响鸡的繁殖性能和养殖效益。

4 病理变化

4.1 呼吸道型

剖检可见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有浆液性或卡他性渗出物,气管内有时可见到干酪样栓子。气囊浑浊增厚,有黄色渗出物。肺脏充血、出血或有间质性肺炎变化。[2]

4.2 肾型

肾脏肿大、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充满大量白色尿酸盐结晶,呈“花斑肾”样外观。严重时,心脏、肝脏、脾脏等器官表面也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4.3 生殖型

主要病变在生殖系统,卵泡充血、出血、变形,输卵管萎缩,管壁变薄,管腔内有渗出物,严重时可导致输卵管堵塞,影响鸡蛋的形成和排出。

5 诊断方法

5.1 临床诊断

根据鸡群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作出初步诊断。但由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新城疫、禽流感、支原体感染等)相似,容易造成误诊,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确诊。[3]

5.2 实验室诊断

第一,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集病鸡的气管、肺脏、肾脏等组织器官,研磨制成悬液,接种于鸡胚或鸡胚肾细胞等进行病毒培养。通过观察鸡胚的病变(如蜷缩、侏儒胚等)或细胞病变效应(CPE),并采用血清学试验(如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如RT - PCR、荧光定量PCR 等)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确定是否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第二,血清学检测。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血凝抑制试验(H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通过检测鸡群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了解鸡群的感染情况和免疫效果。但血清学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区分疫苗免疫抗体和病毒感染抗体,对于早期感染的诊断敏感性较低等。

第三,分子生物学检测。

RT-PCR 技术是目前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应用最广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快速、特异性地检测病料中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则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能够定量检测病毒载量,为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6 综合防控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第一,鸡舍环境控制。

保持鸡舍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条件,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定期清理鸡舍粪便和杂物,保持鸡舍清洁卫生。

第二,合理控制饲养密度。

根据鸡的品种、日龄、饲养方式等因素,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鸡群过于拥挤,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4]

第三,饲料与饮水管理。

提供营养全面、平衡的优质饲料,保证鸡群的营养需求,增强鸡体的抵抗力。同时,确保饮水清洁卫生,定期检测水质,防止水源污染。

6.2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疫苗有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活疫苗免疫效果较好,但存在一定的毒力返强风险;灭活疫苗安全性高,但免疫原性相对较弱。在疫苗选择上,应根据当地的流行毒株血清型、鸡群的日龄、免疫程序等因素综合考虑。

6.3 生物安全措施

第一,隔离与消毒。

建立严格的隔离制度,新引进的鸡只必须经过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定期对鸡舍、器具、设备等进行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戊二醛、碘伏等消毒剂,消毒时要确保消毒药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做到彻底消毒。[5]

第二,人员与车辆管理。

加强对养殖场工作人员的管理,进入鸡舍前必须更换工作服、鞋靴并洗手消毒。外来人员和车辆未经彻底消毒严禁进入养殖场生产区。

第三,病死鸡处理。

对病死鸡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丢弃或出售,防止疫情扩散。可采用焚烧、深埋等方式进行处理,处理过程要符合环保要求。

结语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养鸡业中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其病原复杂,血清型众多,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多样,给诊断和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以及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等综合防控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疾病给养鸡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养鸡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兽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技术将不断涌现,养鸡业者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秋香.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与预防[J].养殖技术顾问,2014,8:106.

[2] 刘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治与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5:165.

[3] 王玉香.鸡传染性疫病的预防与防治[J].兽医导刊,2020,4:20.

[4] 杜丽银,王冬梅,翟可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14,9:36-37.

[5] 李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9,7:31.

收稿日期:2025-01-03

作者简介:吕丹(1989—)女,本科,高级农业技师,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动物营养。

猜你喜欢
综合防控诊断
社区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构想分析
黄淮海冬小麦田杂草发生现状、防除难点及防控技术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51:16
浅谈猪喘气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在当代汽车维修中的应用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8:05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犬狂犬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控
家禽疫病综合防控的关键性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