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综述了肉牛产业中疾病防控的关键问题,指出肉牛养殖在促进经济和改善膳食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强调疾病多发对产业的制约。分析当前肉牛疾病防控形势,从饲养管理、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等多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多种举措全链条加强疫病防控,推广现代技术,创新中兽医药研发,健全防控体系,促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肉牛疾病;疾病防控;综合策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消费需求持续旺盛,我国肉牛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同时,肉牛疾病多发也成为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肉牛疫病不仅影响牛只健康,造成生产性能下降,还可能危及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因此,加强肉牛疾病防控,提高养殖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对于促进肉牛产业提质增效、保障肉品供给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在分析当前肉牛疾病防控形势的基础上,从强化疫苗免疫、改进饲养管理、创新诊疗技术等方面入手,探讨肉牛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为促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肉牛饲养管理及疾病监测
1.1 优化饲养管理
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是预防肉牛疾病的关键环节[2]。要加强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意识,落实人员、车辆消毒等隔离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合理布局养殖场区,做好饮水、排污等设施的清洁消毒。改善牛舍通风、降温、保温等环境条件,降低应激引发的疾病风险。定期更换垫料,及时清理粪污,降低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加强饲喂管理,科学配制日粮,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增强抵抗力。加强疾病预警监测,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及时治疗。对新引进牛只实行隔离饲养,待检疫合格后方可进入群体饲养。
1.2 加强免疫接种
疫苗免疫是预防肉牛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3]。通过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危害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各地要按照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全面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提高免疫密度和群体抵抗力。结合肉牛养殖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炭疽等常见病免疫,提高免疫质量和效果。引导养殖场户建立疫苗冷藏设施,做好疫苗采购、运输、储存等环节的质量监管,确保疫苗质量安全,提高免疫应急效果,加强免疫档案管理,详细记录疫苗种类、批号、免疫时间、免疫效果评价等信息,做到可追溯、能核查。
1.3 开展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是摸清疫情流行态势、及时发现疫情隐患的重要手
段[4]。畜牧兽医部门要同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构建覆盖养殖、屠宰、运输等环节的疫病监测网络,实现全链条、全过程监管。采取定期监测、重点监测、应急监测等方式,全面掌握辖区内疫情发生、流行情况。建立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及时收集、分析疫情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 肉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
2.1 常规理化检验诊断
常规理化检验是诊断肉牛疾病的基本手段。采集血液、粪便、乳汁、病变组织等标本,采用显微镜检查、细菌分离培养、病原学鉴定等方法,可诊断布鲁氏菌病、结核分枝杆菌、胸膜肺炎等细菌性疾病。血常规、生化等检测,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代谢水平,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超声、X射线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心包积液、肺部病变等病理改变,辅助疾病诊断。但传统诊断方法操作复杂,耗时较长,灵敏度和特异性不高,已不能满足现代化、规模化养殖业发展需求。
2.2 影像学辅助诊断
CT、MRI、B超等现代影像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肉牛疾病诊断的精准性和可视化水平。CT扫描可清晰显示骨骼、关节等部位的损伤程度,及早发现骨折、关节炎等疾病。MRI检查可显示心脏、肝脏等实质器官的病变,为心肌炎、肝脓肿等疾病诊断提供影像学证据。B超检查操作简便、实时动态,可实现妊娠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快速诊断。PET-CT、SPECT等分子影像技术利用示踪剂特异性的结合病变组织,评估病灶部位代谢活性,在肿瘤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内窥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明确溃疡、出血、肿瘤等病因。随着影像学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影像辅助诊断必将在肉牛疾病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准确、快速诊断肉牛疾病的利器。PCR技术通过扩增特异性核酸序列,可在短时间内检测出布鲁氏菌病、结核分枝杆菌、口蹄疫等病原体,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RT-PCR技术可用于检测RNA病毒,在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疫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因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在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4 中兽医药综合治疗
中兽医药在肉牛疫病防治中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诸多经典方剂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西药相比,中草药多为天然植物或矿物提取物,药性温和,毒副作用小,长期使用不易产生耐药性,是替代抗生素的理想药物。例如,板蓝根注射液富含多种生物碱和黄酮类物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病毒复制的功效,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黄芪中所含的多糖、黄酮、皂苷等活性成分,可增强淋巴细胞转化、吞噬细胞功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是提高疫苗免疫应激效果的良药。青蒿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布鲁氏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常见病原菌生长繁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是防治人畜共患病的常用药物。
除药物治疗外,针灸、推拿等中兽医特色疗法在肉牛疾病防治中也得到广泛应用。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酸痛,具有镇痛、消炎、解痉等多重功效,在防治肉牛四肢疾病方面疗效显著。中兽医诊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受病牛只的临床症状、体质特点、所处地理环境,灵活运用汤药、丸散、针灸、外敷等多种治疗手段,标本兼治,收到良好的综合疗效。例如,对于寒湿困脾型食欲不振,可辨证予以温中健脾之品,佐以针灸、附子饼等温阳散寒之法,标本同治,药针并用,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5 常见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肉牛传染病的常用药物。青霉素类抗生素如氨苄西林、青霉素G,对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有较好疗效。头孢菌素类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噻呋、头孢哌酮等,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有抑菌作用,可用于防治肺炎、关节炎等多种感染。四环素类药物如金霉素、多西环素,可有效控制由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对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的多重耐药菌有较好疗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可抑制细菌RNA合成,对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防治效果显著。
喹诺酮类是畜牧业广泛使用的合成广谱抗菌药。其中,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肠道致病菌有较强抑菌活性,临床上多用于防治肠毒综合征,但近年来肉牛源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动物源耐药菌株传播风险加大,加之养殖环节抗生素滥用、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导致常用抗生素疗效大幅下降,危及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为遏制耐药性蔓延,农业农村部印发实施了《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呼吁科学合理使用兽用抗菌药,严格落实养殖环节抗生素减量化行动。
2.6 远程医疗与智能诊断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医疗与智能诊断技术在肉牛疾病诊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在养殖场内安装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可实时采集肉牛的行为、体温、呼吸频率、采食情况等多维度数据,并传输至远程医疗平台。兽医专家借助这些数据,能对肉牛的健康状况进行初步评估与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智能诊断系统则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肉牛疾病案例数据进行学习与分析,从而建立疾病诊断模型。当输入新的肉牛症状与检测数据时,系统能快速匹配相似病例并提供可能的疾病诊断建议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参考,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效率与准确性。同时,该系统还能根据诊断结果自动生成肉牛健康档案,便于跟踪病情发展与治疗效果。
远程医疗平台还可实现线上专家会诊功能,打破地域限制,让养殖场在遇到疑难病症时能迅速召集多方专家进行讨论与诊断,减少因诊断延误导致的病情恶化。此外,通过定期对养殖场数据的分析,还能为养殖场提供疾病预警与预防建议,如在特定季节或环境条件下提前提醒养殖场调整饲养管理策略或进行针对性预防接种,从而有效降低肉牛疾病发生率,推动肉牛养殖行业向智能化、精准化医疗方向迈进。
结语
肉牛疾病的有效预防与科学治疗,是保障养殖安全、提高生产效益的关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强化免疫、优化饲养、创新诊疗等多措并举,全链条加强疫病防控。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加快中兽医药创新研发,不断提高肉牛疾病防治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基层动物防疫能力建设,筑牢动物疫病防控屏障。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校企、院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 方力.健康养殖技术对肉牛疾病防控效果的影响[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3(6):75-77.
[2] 庞艳侠.健康养殖技术对肉牛疾病防控效果的观察[J].畜牧业环境,2020(6):51.
[3] 陈敬英.肉牛疾病防控易忽视的技术要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9):55-56.
[4] 杜林锦,颜宁.肉牛疾病防控过程中易忽视的技术要点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5):113.
收稿日期:2024-12-10
作者简介:高宝山(1974—),男,本科,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疫病防控。
通讯作者:岳晓飞(1982—),男,本科,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治以及防疫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