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化不良是犊牛较为高发的一类疾病,该病主要以真胃及肠道排泄、吸收、消化、蠕动、分泌机能失调为临床特征,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会对病牛奶料利用率及生长发育性能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下文首先分析了犊牛消化不良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然后着重探讨了犊牛消化不良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广大牛养殖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犊牛;消化不良;综合防控措施
波密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温和,牧草丰富,非常适合牛养殖行业发展。但是在牛养殖过程中受诸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导致犊牛极易发生消化不良。而犊牛一旦发生消化不良,不仅会对奶料消化吸收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导致犊牛出现病死现象,对犊牛养殖效益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波密县牛养殖行业发展,在当前背景下对犊牛消化不良的病因、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控措施展开探讨是极为必要的。
1 发病原因
1.1 犊牛饲养管理不当
母牛胎盘结构比较特殊,母源抗体无法突破胎盘屏障传输给胎儿,进而会使胎儿在出生后得不到任何抗体保护。犊牛出生后要想获得充足抗体,必须及时吸食初乳。此时如果母牛初乳分泌不足或犊牛无法及时吸食初乳,会导致犊牛抗病能力较差,极易因病原感染而出现消化不良现象。除此之外,在采用人工方式对犊牛哺乳时,如果饲喂方式或乳液温度、浓度不当等均会引发犊牛消化不良。与此同时,如果母牛此前食用过抗生素药物或患有乳房炎,也会导致犊牛出现消化不良现象[1];另外,在从外地引进犊牛时,由于长距离运输会导致犊牛处于应激状态,运输完成后如果立即为犊牛进行饮水、补饲,会导致犊牛因胃肠机能障碍而出现消化不良。
1.2 妊娠母牛饲养管理不当
母牛妊娠期间如果饲料配置不当,营养不均衡,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缺失,会导致母牛机体虚弱,体型消瘦,而这势必会对胎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会导致产出的犊牛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极易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1.3 饲养环境较差
如果牛舍建造简陋,卫生清洁不及时,阴暗潮湿,通风不畅,会加速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菌滋生,而犊牛一旦感染这些病原菌就可能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等病症。除此之外,如果牛舍温度调控不合理,过冷或过热会对犊牛胃肠机能造成不利影响,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犊牛消化不良概率。
2 临床症状
2.1 发病初期
处在患病初期的犊牛,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高烧不退等症状。此时,犊牛会因病变影响而出现一定腹泻表现,若缺乏实质有效的疾病诊断及治疗工作,患病犊牛会逐步出现皮肤失去弹性且背毛杂乱无光泽等情况。对这类犊牛进行听诊可发现,其肠音明显且心率较高。
2.2 发病中期
发病中期病牛会出现体温升高、鼻镜干燥、头颈后仰、卧地不起、全身震颤或痉挛、体质虚弱、食欲废绝、眼球凹陷、肛门松弛、腹泻加重等症状。排出的粪便呈乳白色或灰白色,质地呈糊状或浆状,个别粪便中夹杂有凝血块、血丝及气泡,具有明显恶臭气味。病猪后肢及尾根、肛门等部位附着有大量灰白色粪便[2]。
2.3 发病后期
发病后期病牛会出现体温降低、脉搏细弱、呼吸困难、无法站立、全身震颤、心音减小,节律不齐,四肢及耳朵触感冰凉等症状,最终病牛会逐渐陷入昏迷直至死亡。
3 治疗方法
3.1 西医治疗
在实际治疗时要先对病牛禁食禁乳8~10 h,以此来帮助病牛降低胃肠负担。然后可以选择4 000~8 000IU、胃蛋白酶或5~10 mL、10%稀盐酸溶液(使用时要按照使用说明稀释)为病牛灌服。如果病牛脱水现象较为严重,还需根据病牛体重,按照100 mL/kg的比例为其投喂补液盐。补液盐主要由纯净水、氯化钾、碳酸氢钠、氯化钠、葡萄糖等物质构成,可以很好地补充病牛水分及电解质缺失;如果病牛存在心力衰竭现象,可以按照10~20 mL/头的比例选取10%安钠咖溶液为病牛肌肉注射治疗,1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 d;如果病牛腹泻较为严重,可以根据病牛体重,按照0.05~0.1 mL/kg的比例选取4%庆大霉素溶液为病牛肌肉注射,按照50 mg/kg的比例选取磺胺脒为病牛口服用药,1 d用药1次,连续用药3~5 d。与此同时,还要在病牛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酵母菌、粪链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维生素B族等复合活菌制剂,以此来有效缓解病牛腹泻症状[3]。
3.2 中医治疗
在采用中医方法治疗犊牛消化不良时,要秉持益气健脾的治疗原则,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剂。选取白扁豆、山药、党参各30 g,大枣25 g,麦芽、山楂、神曲各20 g,炙甘草、苍术、薏苡仁、泽泻、砂仁、陈皮各15 g,大黄6 g,将上述中草药混合均匀,加入适量清水煎煮,煮好后滤出其汁液为病牛灌服,1 d服用1剂,连续服用3~5 d。此方剂具有标本兼治、安全性高等要点,对于犊牛消化不良症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4 综合防控措施
4.1 加强犊牛饲养管理
犊牛出生时要做好接产工作,为犊牛及时擦拭口鼻及体表黏液,并且要为犊牛及时饲喂初乳,初乳饲喂量要控制在犊牛体重的10%~15%。只有这样,才能使犊牛从初乳中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切实提高自身抗病能力。犊牛出生后1周左右即可为其投喂适量干草,以此来促进犊牛瘤胃发育,有效提高犊牛消化机能。犊牛出生后2周左右即可为其投喂适量易于消化、适口性强的精饲料,但是在实际投喂时要秉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不能一次性投喂过多,以防加重犊牛胃肠消化负担,进而增加犊牛消化不良症发病概率。必须注意的是,在为犊牛投喂饲料草料时要仔细加以检查,确保饲料草料不存在变质发霉现象,以防犊牛因食物中毒而出现消化不良现象。除此之外,在对犊牛投喂饲料草料过程中还要为犊牛增加饮水投喂,以此来提高犊牛机体代谢,促进犊牛饲料草料消化吸收,而这对于犊牛消化不良症发病概率降低是极为有利的。
4.2 加强妊娠母牛饲养管理
在妊娠母牛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要按照母牛妊娠阶段科学配制饲料,确保饲料营养均衡全面,充分满足妊娠母牛生长发育需求。母牛妊娠后期由于胎儿增重变快,所以养殖人员要合理调节饲料配方,为妊娠母牛增加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供给。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养殖人员在对饲料配方调整时要循序渐进调整,不能一下子调整过多,要确保妊娠母牛完全适应新饲料后才能彻底更换旧料,以防妊娠母牛因胃肠缺乏适应而出现消化不良现象。除了要做好妊娠母牛饲料投喂工作外,养殖人员还要引导妊娠母牛适量晒太阳,适量运动,以此来提高妊娠母牛体质,确保妊娠母牛得以顺利分娩。妊娠母牛分娩后要适当减少精饲料投喂,以防乳汁过浓导致犊牛出现消化不良现象。
4.3 加强牛舍环境创设
牛舍是犊牛生长最为主要的场所,其环境创设的好坏会对犊牛健康生长及消化不良预防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开展犊牛养殖方面的工作时,应重视犊牛生活区域内环境综合管控效果。在具体的工作方面,一是可对室内温度开展调控处理。波密县昼夜温差、季节性温差较大,如果牛舍温度调控不合会导致犊牛因冷热应激而出现消化不良现象,所以养殖人员在犊牛养殖期间必须加强牛舍温度调控。夏季可以通过开窗通风、设置水帘、安装风扇等方式降低牛舍温度,冬季可以通过开设电暖风、铺设垫草等方式提高牛舍温度,使牛舍温度全年始终保持在15~20 ℃的区间范围;二是加强牛舍清理。牛舍清理不及时不仅会生成大量刺激性气体,而且会加速病原菌滋生,进而极易因病原因素引发犊牛消化不良。所以为了降低犊牛消化不良发生概率,养殖必须加强牛舍卫生清理,及时清除牛舍残料、粪污,定期对牛舍地面、墙面以及养殖器具等进行冲洗消毒,使牛舍始终维持在干净清洁状态。
4.4 规范犊牛引种运输
引种运输不当是导致犊牛发生消化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降低犊牛消化不良发生概率,养殖人员必须对犊牛引种运输流程加以规范。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要秉持自繁自养的基本原则,如非必要情况尽量不要从外引进犊牛。如果因规模扩大需求而不得不从外引种时,养殖人员必须对引种厂家加以合理选择,尽量选择距离养殖场较近的引种厂家,并且要对引种路线提前加以规划,以此来缩短犊牛在途运输时间,防止犊牛因应激因素而出现消化不良现象。除此之外,在对犊牛引种时还要做好疫病检疫工作,引种前要对引种厂家、引种地点等全面加以检查,确保引种厂家、引种地点未发生过传染性疫病。引种完成后还要将新引进的犊牛单独饲养一段时间,确保新引进的犊牛未携带致病菌后才能和原有犊牛一同饲养,以防病原菌从外引入,导致犊牛因病原因素而出现消化不良[4]。
结语
综上所述,犊牛消化不良可能由多种病因所引发,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由此,相关工作者在推进牛养殖方面的工作时,应重视起针对犊牛消化能力的调控工作,配合增强妊娠阶段母牛的综合饲喂方式,来帮助犊牛健康生长,维持犊牛胃肠道内菌群平衡指数的基础上,降低犊牛消化不良的发生概率。而犊牛一旦出现消化不良现象,要立即对其进行断奶断料,同时采用上述中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患病犊牛尽快恢复健康,进而最大限度减少犊牛消化不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古丽米娜·苏甫汗.犊牛消化不良及其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业,2024(17):99-100.
[2] 阿拉腾生布尔.犊牛消化不良及其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23,25(12):82-83.
[3] 哈那提·沙黑多拉.犊牛消化不良的综合防控措施[J].畜牧业环境,2023(18):60-61.
[4] 解国庆.犊牛消化不良及其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04):92.
收稿日期:2024-12-26
作者简介:罗桑卓嘎(1986—),女,本科,中级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