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羊传染性脓疱病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基因组特征。该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嗜上皮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着养殖业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文章介绍2024年9月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某羊场发现了一例类似羊传染性脓疱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PCR检测结果,最终确认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文章对该病发生的原因、如何诊断和鉴别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控措施,希望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防治。
关键词:羊传染性脓疱病;治疗;诊断
羊传染性脓疱疾病于1890年代首次出现在欧洲。十九世纪50年代,最早在新疆,甘肃,陕西,内蒙古等地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凡是与养羊有关的地方,均可发现该疾病,其中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主。我国已将该病列为第三类传染病。羊传染性脓疱病毒隶属于痘病毒科、痘病毒亚科的副痘病毒属,是一种含有双链 DNA、包被的病毒。病毒粒子尺寸在125~175 nm×200~350 nm范围内,形态特征为编织状螺旋丝状结构,多数为规则排列,也有不规则排列。除了椭圆形,还可以看到锥形、砖形和特殊线状球状。病毒颗粒通常被包覆在外面。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对环境条件展现出了极高的抵抗力和适应性。这种病毒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尤为显著,能够在相对寒冷且干燥的环境中存活数月乃至数年之久。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在干燥的室温下能够保持其病毒活性超过15年之久。这意味着即使时间流逝,病毒仍然具有传染性,将病料组织置于低温冰箱中保存三年以上,这些病毒依然能保持其传染性。然而,当温度升高时,这种病毒的生存能力就会受到影响。高温不仅不利于病毒的生长,而且还会迅速使其丧失活性。
羊传染性脓疱是一种通常由ORFV急性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以口腔、舌黏膜、上呼吸道、鼻腔、蹄甲、外阴等处的增生的皮肤和粘膜病变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形式依次为丘疹、囊泡、脓疱、结痂发展。主要的感染对象是山羊和绵羊,羔羊是最容易感的动物,羔羊感染此病口唇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脓疱,从而阻碍了动物的进食,严重地影响了动物的生长发育,甚至还会因为继发感染而死亡,骆驼、猫等动物也曾被报道过。羊传染性脓疱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且春季发病更多。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几年来随着我国养羊业的发展,羊传染性脓疱病引起的经济损失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养羊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形成严重威胁[1]。
2024年9月,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某羊场发生了一起疑似羊传染性脓疱病例。该羊场羔羊口唇处有水泡和脓疱,已导致部分羔羊采食受阻,对其生长性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羊因衰竭以及继发性感染导致死亡。通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PCR诊断结果,笔者最终确诊该病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本文概括了治疗和预防的过程,并希望给基层兽医人员在疾病诊断领域以借鉴,以便于更好地防治此病症,并减少羊传染性脓疱病对养殖户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1 发病经过
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某养羊场,其羊存栏量八百多只。2024年8月份初次发病,其中羔羊发病率和致死率高。病羊的主要症状为口唇附近有水泡和结痂。由于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清理圈舍,大量粪便积累,羊场里的饲养环境比较差,同时对于发病羊群没有隔离和消毒的措施。
2 临床症状
该病临床症状主要在口唇出现红斑、痘疹或小水泡,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脓疱,进食或饮水时脓疱可能会破溃。脓疱破溃后,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开始在皮肤及黏膜部位增殖,导致感染部位肿大充血,出现桑葚状或菜花状突起,影响患病羔羊生长发育。更严重可引起羔羊继发感染导致死亡。
3 诊断
该羊场发病羊大多为羔羊,病羊口唇处都出现脓疱,有的病羊口唇处出现桑葚状和菜花状凸起。对养羊场发病的羊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诊断,并初步确诊为羊传染性脓疱病。为更好地证实这一点,我们收集了病羊唇和嘴唇的痂皮,并将其送到实验室。
3.1 病料采集
用无菌镊子采集症状明显的患病羔羊口唇结痂皮,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3次后,置于经高压灭菌过的1.5 mLEP管中,随后给采集过痂皮的羔羊口唇处消毒。将采集的痂皮放入冰盒中,送往实验室检测。
3.2 病毒核酸提取
将新采集病羊的痂皮剪碎,置于石英砂的研钵内,再加入磷酸盐缓冲性生理盐水(含有青霉素和链霉素)于冰上,充分研磨。磨碎液反复冻融三次,12 000 r/min,然后离心十分钟,提取200 ul细胞上清液,再放入高压后的1.5 mLEP管内,最后通过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核酸。
3.3 PCR扩增
查阅相关文献可知羊传染性脓疱病毒B2L为保守基因[2]。以B2L基因设计引物,对病毒进行PCR扩增,引物序列(见表1)。羊传染性脓疱病毒DNA PCR反应体系(见表2)。该病毒PCR扩增程序(见表3)。
3.4 PCR结果
以已提取的病毒核酸为模板,通过B2L基因引物成功扩增,得到379 bp大小的目的片段,与预期目的片段大小符合。PCR产物送公司测序,结果证明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
4 鉴别诊断
羊传染性脓疱病与羊痘和溃疡性皮炎症状有些相似,与口蹄疫和坏死杆菌也注意区别,所以在做检查的时候要多加留意。
羊传染性脓疱病主要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唇型比较多见,表现为口角、上唇、鼻镜上出现细小的红色斑点,然后发展成丘疹、小结节,最后形成脓疱和水疱[3]。在一到两周的时间内皮肤干燥脱落就会恢复正常。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丘疹、水泡等各种症状,还会向嘴唇周围扩散,形成大面积的裂口,还会出现出血。结痂后,全唇肿胀,向外翻,持续升高,不但影响进食,而且加重病羊虚弱的症状。有些病羊也会被坏死杆菌、化脓性病原菌感染,发生继发性感染,造成深层组织坏死,病情加重[4]。相比较唇型,蹄型羊传染性脓疱病更易观察。发病羊的蹄冠和蹄叉出现水泡和脓疱,并可随疾病进展而发展成溃疡。在这个时候,如果再受到其它病原体的感染,很有可能会引起化脓、坏死,从而让羊走路不方便。
羊痘病的潜伏期为5~6 d,最初表现为小丘疹,小丘疹呈紫红色或红色,质地坚硬,易形成水泡,这种水泡尖端扁平,逐渐发展为脓疱、出血性大疱,中心有脐凹,结痂,一般3~5 cm[5]。脓疱破裂24~48 h,皮肤上会出现浅褐色焦痂,焦痂周围会呈现一种特殊的灰白色,严重者会发展为乳头状瘤样结节,结痂后会自行愈
合。羊痘病的病程一般为3周左右,重的可以达到5~6周,全程皮疹不会很多,并且大部分位于暴露部位,方便早期发现和预防。
溃疡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成年羊和1岁以上的绵羊身上。病羊的早期症状主要是跛行,这与局部病变的作用有关,溃疡的大小深浅不一,早期会结痂,使溃疡面被掩盖。溃疡性皮炎的治疗首先要把痂皮去掉,这样就能看见无皮出血的浅伤。在痂皮之间,在溃疡的底部,有脓液,没有气味,像奶酪一样[6]。羊溃疡性皮炎引起口疮是因为羊的组织受损,所以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治疗。
绵羊感染口蹄疫后,最初会出现高达41 ℃的高热,在1~2 d,会在面部多个地方产生水泡,在舌面、齿龈和唇内面。水泡不会维持太久,很快就会破开,形成一个边缘平整的红色腐蚀面,会发生继发的细菌感染。当患羊口腔内起水泡时,蹄冠和趾间的皮肤会肿胀,有时还会形成水泡,一旦破溃,就可以结痂。若病羊的蹄冠和趾间有细菌感染,一般都会发生化脓,使患羊的四蹄无法着地,严重时还会有蹄壳掉落的现象。另外,病羊会在乳头上长出水泡,还会有烂斑,继发感染,很可能会引起乳腺炎,造成母羊无法分泌乳汁,甚至是停止哺乳。
山羊的坏死杆菌病发生率很低,绵羊则比较容易感染。感染坏死性细菌后,病羊的蹄子表现出显著的病理变化,严重者可发展为腐蹄症。在疾病的早期,病羊会有一条腿一瘸一拐的,如果仔细看的话,会看到病羊的蹄、蹄间隙、蹄冠都会有红肿和热痛的症状,如果病情持续的时间长了,可能会发生溃烂,用手一捏,会有腥臭的脓液流出。有些病羊的韧带、腱和关节都会发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蹄匣脱落。母羊生产后,一般会出现唇疮,眼睛、唇部、鼻部都会长水泡、结节,部分羊的口腔也会长出水泡、结节,最终变成褐色的痂块。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的鉴别诊断主要通过病毒的病原体、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解剖等特点。
5 防治措施
5.1 治疗
经过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后确定该病为羊传染性脓疱病。应将患病羊隔离并采取治疗措施。圈舍进行杀菌和消毒,对患病羊伤口进行清洗消毒,涂抹适量的碘酊甘油或抗生素,减轻症状并促进伤口的愈合。经研究表明,腺嘌呤衍生物在治疗绵羊传染性脓疮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尚待深入研究。西多福韦是目前发现的一种可以抑制羊口疮病毒活性的抗病毒药。经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治疗羊传染性脓疱病效果高于西药治疗,可能因为羊场长期使用抗病毒西药和抗菌药已建立耐药性,导致效果不佳。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掘单方或复方中药的应用价值重大。西药起效迅速,中药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二者联合应用,能较好的治疗羊传染性脓疱病。
5.2 日常防控
在日常防控中,对于新引入羊进行全面检查,并消毒隔离观察1月左右,确认正常才可合栏。圈舍环境要经常打扫,定期清理粪便和剩余饲料。合理控制羊群养殖密度,定期通风。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是一种对碱性和酸性环境比较敏感的病毒,平时在饲养的时候可以使用碱性和酸性的消毒剂来消毒舍内的环境和器具。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羊体表皮肤,避免出现损伤[7]。将饲料中锋利物体挑出,避免划伤羊的口腔。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为了避免患病羊和健康羊的直接接触,应将患病羊隔离,减少病原体传播。饲养者还应加强对羊群健康状况的检测和管理,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疾病并做好治疗和防治措施,避免有效感染。对农户进行养殖培训,引导农户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养殖计划,认真处理养殖管理中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防治计划,将该病的发病率降到最低。同时饲养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和手套,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3 免疫预防
目前羊传染性脓疱病最主要的疫苗为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是一种安全的疫苗,但是它的免疫原性比较低,要进行多次免疫,并且要有规律地加强免疫。减毒活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持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减毒活疫苗存在一定的毒力返强风险,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使用。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等新疫苗的研发也在不断推进,为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要使免疫预防的效果最大化,只有通过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疫苗,标准化的执行流程,并与其他综合性防治措施结合,才能实现对羊传染性脓疱病的有效控制,保证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语
羊传染性脓疱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常呈群发性流行。若无继发性感染,一般死亡率很低。但在继发性感染下,死亡率有时可达50%。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频发给养羊场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强对羊传染性疱疹病的防治意识,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全面的剖析,制定出一套科学的防治方案,保证羊的健康生长。羊群中有病羊,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并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疗计划,以加速疾病的康复。通过文章一例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及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期为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疗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肉羊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减少养殖户的经济
损失。■
参考文献:
[1] 曾显成,陈珍珍,林心宇,等.羊口疮病毒的分离鉴定及F1L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9,39(05):860-866.
[2] 张江绒,田谦,王艳华,等.羊口疮病毒基因组结构及重要基因功能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24,56(09):142-151.
[3] 姜海,王河.小议山羊传染性脓疱的病理及其防治[J].科技资讯,2006,(17):149.
[4] 靳忠葆.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10):185.
[5] 刘文钦,段州华,王林锋,等.羊痘的综合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2,33(01):36-37.
[6] 陈藤鑫,萨日楞.羊口疮的预防手段及治疗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23,(03):85-87.
[7] 努热曼·乃扎尔.羊口疮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J].现代畜牧科技,2021,(05):147-148.
收稿日期:2024-12-09
作者简介:苗健(1973—),男,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