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布鲁氏菌病是羊容易发生的疾病之一,属于人畜共患病,对羊养殖业产生极大的危害。在羊的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需要提高对于布鲁氏菌病的重视程度,利用综合防控的方式降低布鲁氏菌病的发生概率,保障羊养殖的顺利进行。本文分析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并提出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旨在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综合防控技术
近年来,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羊养殖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由于羊在生长过程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不合理的养殖将增加羊发生布鲁氏菌病的概率。一旦羊感染上布鲁氏菌病,不仅会影响羊的正常生长,还会增加人类感染的概率。随着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需要做好对于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降低养殖户损失的同时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1 羊布鲁氏菌病概述
1.1 流行特点
羊布鲁氏菌病也被称为布氏杆菌病,属于二类动物疫病的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感染所引发,牛羊均为易感群体,且布鲁氏菌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人类感染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性较强,在羊感染之后,一旦没有及时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将会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扩散。若羊群没有按照要求接种疫苗,将出现地方性流行趋势。布鲁氏菌属于小型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耐热性较差,依照发病表现以及宿主感染偏好进行划分,其种类可超过100种,能够感染人类的种类可分为四个生物型,即牛、羊、犬以及猪四种布鲁氏菌,以上这四种布鲁氏菌在动物皮毛和乳制品中能够存活数月。从感染途径来看,布鲁氏菌一般有三种途径能够传染给人类,即食品传播、接触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从流行季节来看,布鲁氏菌病一般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和春季发病概率较低[1]。
1.2 临床症状
羊是布鲁氏菌病的易感群体之一,公羊和母羊感染后在临床症状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公羊感染布鲁氏菌病之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关节肿胀等症状,还会出现睾丸肿痛症状,在发病之后,若没有及时治疗,公羊会出现精神萎靡症状以及跛行症状。母羊感染布鲁氏菌病之后,其症状相较于公羊来说更为严重,患病母羊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症状,若母羊处于妊娠后期,将会增加流产的发生概率。在母羊流产前3 d,其体温会有明显的升高,流产出的胎儿一般为弱胎或者死胎。在母羊流产之后,若没有及时处理,将会增加母羊发生不孕或者发生子宫炎的概率。与其他羊传染病相比,布鲁氏菌病的潜伏周期较长,在潜伏期间羊的排泄物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而这也是引发布鲁氏菌大范围传染的源头之一。从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来看,以接触传播为主,健康羊在接触感染布鲁氏菌病的羊后也会发生感染,直接接触污染水源、土地,或者接触到患病羊的皮毛以及乳汁后,也会发生感染[2]。
2 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2.1 做好养殖管理
第一,羊发生布鲁氏菌病的原因较多,科学的养殖管理将降低羊患病概率。在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中,可从养殖管理入手。首先,需做好养殖场的建设与管理。在选址时,应远离居民聚集区,并远离水源与工厂区,减少外界因素对于羊养殖的影响,也避免羊发生布鲁氏菌病污染水源,增加人类感染概率。在建场之后,需做好其中功能区域的划分,划分出隔离区、生产区、生活区、繁育区以及消毒区等,以分区管理的方式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在养殖场的日常管理中,需控制外来人员以及车辆的进出,保证消毒之后再进入,避免携带病菌。在选址之前,应做好调查工作,保证周围区域没有发生过布鲁氏菌病,这样可降低养殖风险。在建场之后,还需完善通风设备的建设,并安装空调等保温设备,定期开窗通风,为羊提供恒温恒湿的环境,减少羊应激,这样可较好的防控布鲁氏菌病[3]。
第二,可从饮食管理入手,利用完善的饲养管理提高羊的抵抗力与免疫力。在饲养管理中,养殖户需结合羊在不同时期对于营养的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饲料,保证饲料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满足羊生长所需,使得其具备抵抗病菌的能力。可在饲料中添加益生元或者一定的中草药,增加微量元素在其中的占比,提高羊的抗病能力。在饲料选择上,应从正规渠道进行采购,选择质量过关且没有发生霉变的饲料进行饲喂。同时,需为羊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尽量为其提供温水,避免羊发生肠胃病影响其抵抗力,从而加大感染风险。
第三,养殖户还应做好环境管理。在环境管理中,养殖户需及时清理羊的排泄物,并做好消毒工作,选择消毒效果较好并且对羊不造成伤害的消毒剂。在夏季和秋季等高发季节时期,可适当增加消毒频次。在消毒中,应进行彻底消毒,将羊的圈舍、食盆等均作为消毒重点,彻底切断羊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对于羊的排泄物,在清理之后也需做好消毒工作,不得随意排放,避免污染周围环境[4]。
第四,饲养管理也是羊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中的重要部分。在饲养管理中,养殖户应做好引种工作,尽量以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饲养。若需从外地引种,需选择正规渠道,保证所引入的羊具有检疫合格证明。在引入新羊之后,需做好隔离检疫工作,加大对于羊的观察监测力度,保证新引入的羊没有健康问题之后再进行合圈饲养。而在日常饲养中,养殖户也需注意观察羊的状态,在发现异常应与畜牧兽医共同进行检查,并立即进行隔离与消毒。确诊后的羊应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菌扩散。
2.2 做好免疫管理
布鲁氏菌病在多数国家存在,使得各个国家都加大对布鲁氏菌病的研究力度,出现了较多疫苗,及时做好羊的免疫管理工作也是羊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当下的疫苗以布鲁氏菌病活疫苗为主,采用羊种布鲁氏菌M5或M5-90弱毒菌株进行培养,免疫效果可持续三年。在接种上,可结合羊的实际情况制定接种计划,采用皮下注射、口服或者气雾法给药。在接种注意事项上,应在配种前1~2个月进行接种,若母羊处于妊娠期,或者种公羊,一般不进行接种。同时,这类疫苗对于人类具有一定的致病力,接种时应做好防护工作,避免增加人类感染或者导致人类出现过敏现象。在采购疫苗时,应从正规渠道进行采购,保证疫苗为真实疫苗且在有效期内。在大批量采购疫苗之后,由于活菌疫苗对于温度较为敏感,应采取低温保存方式,保质期一般为一年,应在保质期内使用,避免疫苗失效。在使用疫苗前一周,应停止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疫苗失活影响其免疫效果。
2.3 做好监测管理
酒泉地区是我国山羊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有着悠久的养殖发展史,发生过多次布鲁氏菌病,使得酒泉地区对于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重视程度非常高。在2024年,依照《2024 年酒泉市动物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方案》要求,酒泉市共计划在畜间抽检布病35.9万头(只)。截至7月15日,已检测家畜7.2万头(只),并对检出的布病阳性家畜,通过扑杀、深埋、焚烧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酒泉在今年的全市布病防控工作会议中,更明确了“畜间检出阳性病畜,人间跟进人群排查;人间发现布病病例,畜间跟进检测净化”的工作机制,以联防联控的方式开展对于布鲁氏菌病的防控监测工作。在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中,还需加大监测力度。在实施中,当地相关部门需制定完善的布鲁氏菌病监测计划,分析历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情况,总结布鲁氏菌病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计划。在日常监测中,需完善疫情报告机制,并配备完善的检测设备,例如“虎红平板+试管凝集”诊断试剂和“ELISA+PCR”新型检测试剂等,定期检测。在发现疫情后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及时控制疫病的扩散。
结语
感染上布鲁氏菌病不仅对于羊的生长产生危害,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在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中,可从养殖、免疫以及监测等环节入手,做好对于羊布鲁氏菌病的控制,提高我国羊养殖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谭小卫,何爽,任国宽.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诊断与综合防控[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11):37.
[2] 张寅生,马丽,高梦洁,等.山羊布鲁氏菌病流行风险因素及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4(6):135-137.
[3] 谢晓英.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控措施[J].畜禽业,2021,32(7):139,141.
[4] 杜淑清,王芳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策略[J].天津农林科技,2021(4):40-41,44.
收稿时间:2025-1-9
基金项目:酒泉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名称:种羊场多病种协同净化模式集成应用,项目编号:2024CB1089)
作者简介:陈丽萍(1989—),女,本科,护师。研究方向:外科护理及人畜共患病防控。
通讯作者:王新强(1984—),男,本科,畜牧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及畜牧兽医渔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