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疫情的临床诊断与综合治疗措施

2025-02-20 00:00:00吴志山马锐任伦安
中国动物保健 2025年1期
关键词:综合治疗羊痘临床诊断

摘要:本文以一起羊痘疫情为例,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技术及综合防控措施。在防控过程中,采取了隔离病羊、消毒环境、紧急疫苗接种等措施,并辅以利巴韦林、黄芪多糖等药物治疗及体表病变处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饲养管理,最终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部分病羊恢复健康。研究表明,早期诊断、快速隔离及科学治疗是控制羊痘疫情的关键,同时需加强防疫知识普及和完善疫病监测体系,为类似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痘;临床诊断;综合治疗

羊痘是一种危害养羊业发展的传染病,主要会导致羊只生长受阻、繁殖能力下降,甚至造成羊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流通频率的增加,羊痘疫情在局部地区时有暴发。2024年7月,湖北省房县暴发了一起羊痘疫情,影响范围广,死亡率高。本文结合此次疫情的发病特点和防控实践,分析羊痘的临床诊断技术及综合治疗措施,旨在为羊痘的早期识别、科学防治和养殖管理提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2024年7月,湖北省房县一乡镇的85只山羊暴发了羊痘疫情,这是一种高传染性疾病。初期症状轻微,导致养殖户未能及时发现,延误了防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起初,部分山羊皮肤出现红斑并且伴随体温升高,养殖户误以为是食物过敏,未予以重视,继续混群放牧,并采用常规抗生素和皮肤清洗治疗,未能控制疫情,导致病羊数量激增。

一周后,羊感染数量开始加大,病情加重,皮肤出现球状结节,结节直径10~20 mm,中央凹陷形成脓疱,部分破裂后流出白色浆液并散发恶臭。病羊体温高达41~42 ℃,食欲丧失,精神不振,部分呼吸急促,卧地不起。未隔离导致病毒快速传播,进一步增加了病羊数量。

疫情中期,死亡病例激增,剖检发现皮肤结节坏死、肺部充血坏死、肝脏肿大等严重病变。累计56只羊感染,33只死亡,死亡率近39%。此次疫情凸显了养殖户对羊痘认知的不足,以及早期防控和隔离措施的缺失,导致了严重后果。

2 病原特征

羊痘的病原体是羊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属[1]。其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编码多种蛋白。病毒粒子砖形,有包膜,能逃避宿主免疫功能。表面糖蛋白助其结合宿主细胞,影响致病力和传播。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感染羊只表现为发热、痘疹、淋巴结肿大,严重可致死。

3 临床症状

3.1 临床症状分析

第一,体表症状。山羊耳部、背部两侧等部位的皮肤长出数量不等的球状隆起结节,这些结节的直径在10~20 mm,突出皮肤的高度约为4~12 mm。部分结节中央凹陷形成脓疱,轻轻触碰皮毛就会脱落,并伴有白色浆液流出,还有部分结节已经结痂。病羊全身皮肤,尤其是乳房、阴门、口唇、四肢内侧等少毛或无毛区,会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红斑,随后发展成凸出于皮肤表面的实硬丘疹,部分羊的病变部与丘疹相互融合,致使皮肤凹凸不平[2]。

第二,内部器官症状。在防护措施下对2只濒死病羊进行剖检,发现皮内结节呈暗红色坏死灶,鼻咽喉及气管黏膜上可见暗红色疹点。肺脏有大小不一的暗红色或黑色坏死病灶,肝脏肿大并伴灰色干酪样病灶,真胃和直肠壁也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暗红色坏死灶。病羊感染羊痘后,体温骤升至40~43 ℃,结膜红肿,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鼻腔流出黏液,食欲明显下降,站立时背部拱

起[3]。部分羔羊体温超过41 ℃,鼻腔伴脓性分泌物,舌头和牙龈上的痘疹逐渐溃烂。当痘疹扩散至咽喉、肺脏和真胃黏膜时,易导致败血症并引发死亡。此外,病羊晚期可能出现黑色化脓性痘疹,伴有恶臭味。

4 病理机制

羊痘病毒侵入羊体后,迅速在皮肤及黏膜繁殖,并扩散至全身,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这种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是导致羊痘病理变化的关键因素。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以及机体试图清除病毒而产生的免疫反应,共同作用于组织,引发水肿、出血和坏死等病理变化。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组织水肿,血管损伤和凝血机制的激活则会导致出血。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增殖,以及它们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对组织造成损伤,影响器官功能[4]。最终可能导致羊只出现广泛的病理损害,影响健康和生产性能,凸显了对羊痘病毒有效防控措施的迫切需求。

5 防控措施

在防控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以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并减少羊只的死亡率。

5.1 预防措施

第一,羊群隔离与舍饲。对患病羊群实行就地隔离,停止放牧,全部改为舍饲。这一措施可有效防止病羊与外界健康羊群接触,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舍饲环境相对稳定,便于饲养人员对病羊进行观察和管理,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第二,人员接触管控。禁止除饲养人员外的其他人员接触羊群,以降低外部人员携带病毒传入羊群的风险。饲养人员在接触羊群时,需做好防护措施,如穿戴工作服、手套等,避免将病毒带入或带出羊舍。

第三,无害化处理与消毒。对病死羊的深埋地进行检查和补救,确保病死羊得到妥善处理,防止病毒扩散。同时,对羊群、羊舍、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在羊舍出入口设置消毒盒,对进出人员进行消毒[5]。使用1:30戊二醛消毒液喷洒消毒羊群、羊舍和器具,隔日1次,连续1周;及时清扫羊舍、运动场地,并用2%烧碱水或10%石灰水对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每周1次。在羊舍出入口处设置的消毒盒内铺麻袋,倒入深度约3 cm的1:30戊二醛消毒液,以便对进出羊舍人员进行消毒。通过这些措施,可有效杀灭病毒,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第四,紧急免疫接种。组织人员对羊群周围3 km范围内的其他养殖户的羊群进行羊痘弱毒疫苗紧急免疫接种,并通知其他养羊户改为舍饲,严禁到本群山羊放牧地放牧。紧急免疫接种能够迅速提高周围羊群的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防止疫情扩散。同时,改为舍饲并避免到发病羊群放牧地放牧,可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5.2 治疗方法

第一,体表处理。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体表皮肤结节,同时适当增加精料和易消化的青干草料。清洗后,在患处涂抹5%碘甘油或紫药水,也可用干扰素或黄芪多糖等配合抗生素进行治疗,以增强免疫力,防止发生继发感染。对于皮肤痘疮,还可用0.1%高锰酸钾或2%来苏尔等药液冲洗,干燥后涂抹紫药水、碘甘油或碘酊等。眼结膜患病的羊只则使用1%硫酸锌或0.5%鞣酸溶液等进行治疗。

第二,药物治疗。羊痘药物治疗以退烧、补充能量和防治继发感染为核心。常用黄芪多糖、柴胡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联合使用,配合重症太保针与清温太保针,效果显著。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用于抑制病毒复制,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可防治继发细菌感染。此外,中药疗法通过升麻、葛根、赤芍等煎汤灌服,辨证施治以提升疗效。

药物使用需严格控制剂量与频率,如利巴韦林每日1至2次肌注或口服,青霉素需皮试后每日肌注2~3次,葡萄糖与氨基酸通过静脉注射补充营养,确保病羊代谢与体能恢复[6]。

第三,增强免疫措施。增强免疫是治疗方案的重要环节。黄芪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推荐每只羊每次肌肉注射5~10 mL,每周2~3次。此外,应确保羊只日常饲料的营养均衡,提供高质量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免疫细胞功能所需的物质基础。

6 效果评估

通过综合防控和治疗措施,此次房县羊痘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实施隔离、消毒和疫苗接种后,疫情未扩散至周边区域;治疗后,部分感染羊群逐渐康复,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改善,皮肤结节脱落,最终23只病羊完全康复。死亡率较早期大幅下降,疫情得到有效遏制。这表明,及时的隔离、消毒和疫苗接种联合药物治疗,是羊痘防控的有效策略。

结语

本文分析了湖北省房县羊痘疫情的临床特征和防控措施,证实了早期诊断、隔离、消毒和疫苗接种的重要性。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损失。这强调了加强疫病监测和提升养殖户防疫意识的必要性,为未来防控类似疫情提供了宝贵

经验。■

参考文献:

[1] 赵怡馨,栾梅,田琼,等.羊痘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4,38(12):1380-1382.

[2] 王亮,高军军,张登基,等.2021~2023年甘肃省羊痘流行状况及防控建议[J].北方牧业,2024,(17):34.

[3] 刘金海.羊痘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02):159-161.

[4] 李军,王忠山.一起羊痘疫情的诊断与防治[J].甘肃畜牧兽医,2022,52(03):22-25.

[5] 赵恩全.羊痘诊断及综合防制[J].山东畜牧兽医,2022,43(09):52-54.

[6] 罗天照.中药防治羊痘病研究[J].中兽医学杂志,2022,(03):57-59.

收稿日期:2024-12-30

作者简介:吴志山(1971—),男,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猜你喜欢
综合治疗羊痘临床诊断
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诊断分析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2:24:32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带状疱疹后遗痛23例临床分析
综合疗法治疗井下煤矿工人功能性消化不良47例临床观察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治疗的128例效果观察
一例群发性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引进小尾寒羊暴发羊痘病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3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