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猪中暑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2025-02-20 00:00:00宋庆云沃银花
中国动物保健 2025年1期
关键词:发生原因防治方法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行业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殖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生猪养殖技术在广大基层地区的有效地推行,切实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夏季育肥猪在饲养期间除了要加强科学的饲喂之外,还需要注重加强环境的有效调控。有效预防高温高湿天气对猪群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防范中暑的出现。

关键词:育肥猪;中暑;发生原因;防治方法

育肥猪是养殖场的重要生产资料,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投入低,经济回报高的特点,是当前猪肉产品供给的主要类型。育肥猪在养殖管理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蛋白质饲料和能量饲料,如此才能够满足育肥猪的增重所需,满足育肥猪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更好地缩短育肥周期和育肥效益

1 发生原因

1.1 猪舍温度,湿度超标

为了确保育肥猪的健康与生长效率,维持一个适宜的温度至关重要。研究表明15~24 ℃的环境最有利于育肥猪的成长,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猪可以顺畅地摄取饲料,并使其消化吸收率最大化。然而随着夏秋季节的到来,气温逐渐攀升,若猪舍温度控制不当,便可能阻碍猪体的热量散发,引起中暑等问题。有些养殖场在建设时为节省开支而忽视了通风设施、降温设备的安装,在长途路程中运输育肥猪的时候未能及时应用有效的降温措施与手段,一旦温度大于30 ℃、湿度大于50%的时候,这会严重影响到育肥猪自身的散热水平,体温会相应上升,特别是在35 ℃高热和65%以上湿度的情况下,猪体表温度急剧升高,饮水需求激增,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中暑死亡。与此同时,由于育肥猪体温的持续上涨,如果养殖区域的密度过大、通风不畅等均会严重影响到环境温湿度,进而整个养殖区域形成一个密闭的热系统。这种情况下若缺乏充足的饮水,猪体的代谢速度会加快,绝大多数的血液会直接从肺脏进行流动,这会大大增加育肥猪的呼吸频率[1]。在育肥猪养殖过程中,如果新陈代谢产物无法进行有效氧化,进而在猪体内进行大量堆积诱发中毒症状,从而发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等情况。

1.2 养殖管理不科学

在实际开展育肥猪养殖过程中,绝大多数养殖户以大规模集约化养殖模式为主,但是往往存在建设初期就容易出现选址不当、规划不科学等严重问题,进而导致育肥猪的实际养殖规模过密,严重超出了固定区域所能承受的养殖密度,特别是进入夏季以后这一问题越发明显,再加上养殖人员的管理不到位会直接导致区域内的有害物质与气体急速上升,短时间内出现严重恶化问题[1]。此外,在生猪养殖管理中,许多养殖户倾向于使用高能高蛋白的饲料来促进育肥猪的生长,过量蛋白质饲料的投喂导致猪体表脂肪含量增加。夏季传统的饲喂方式会导致猪体重超标,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引发严重的热应激反应,甚至导致中暑。

2 临床症状

夏季猪中暑,又称为热应激症,是由于高温环境导致猪体内热量不能有效散发,引起的一种急性体温升高的疾病。猪中暑时体温会急剧上升超过42 ℃,为了散热猪会出现加快呼吸的现象,口渴和饮水增加,精神沉郁、倦怠、无精打采。大多数患病出现食欲减退或拒绝进食,并表现出神经症状,走路不稳、肌肉颤抖、兴奋不安、口吐白沫、张口喘气,甚至出现昏迷和反射消失等症状,心脏搏动可能会加快,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皮肤出现发绀(紫绀)现象。有些猪群在中暑症状出现之后,还会表现为消化系统紊乱,出现腹泻症状[2]。妊娠母猪中暑导致血氧供应不足,进而引起流产。

3 诊断依据

由于受到长期热辐射与高温的影响下,会导致育肥猪出现中暑情况,进而严重影响到身体机能的调节水平,出现内部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3]。在进行临床诊断过程中可以观察患病猪的外在症状,一般处于重症症状的猪群主要表现为发热、大量饮水、肌肉颤抖、呼吸急促、痉挛抽搐等,使用体温计测量猪的体温,如果体温升高至41 ℃以上,可以诊断为中暑。同时对猪群所处的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充分掌握圈舍通风情况、阳光直射情况、湿度,如果圈舍通风不良、阳光直射强烈、湿度较高,可能导致猪中暑。

4 科学治疗

针对一些染病较为严重的患病猪来说,可以借助物理技术手段实现有效降温治疗处理,如果物理方式未能发挥出良好作用可以借助药物治疗手段。在操作过程中,要优先对患病猪进行放血处理,选择在耳尖静脉处放出新鲜血液300~400 mL,并借助注射器在静脉位置直接注射5%的氯化钠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注射液20 mL,此外可以进行混合注射200 mL的碳酸氢钠与甘露醇注射液。为了有效缓解心肌问题,可以给患病猪肌注樟脑磺酸钠,每头猪的实际注射量控制为20 mL[2]。为了使患病猪的神经症状有所缓解,可以静脉注射盐酸氯丙嗪,控制实际注射量为20 mL,从而实现神经症状的全面缓解,降低育肥猪体温,进而可以开展镇静处理工作。患病猪的临床症状好转之后,为了加速肠道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酸性物质排出,可以让患病猪口服硫酸钠50 g,用1 000 mL的清水稀释之后直接灌服,每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3次。

5 预防措施

5.1 科学规划建造猪舍

猪场应选择地势高燥、地下水在2 m以下、地面平坦且稍有缓坡,坡度在1%~3%,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电力供应必须保证可靠,有备用电源,交通便利,但不宜太靠近主要交通干道的地区,以满足防疫需要和环境保护。猪舍在布局过程中怀孕母猪栏分成4排,前半部为水泥地面,后半部为条状漏缝地面,公猪栏面积为2.2×2.4 ㎡/头,栏高为1.2 m,断奶母猪栏面积为0.6×2.1 ㎡,1.1 m高,配种栏面积为0.8×2.2 ㎡,后备母猪区应每10头后备母猪和1头老母猪或淘汰母猪混在一起。猪舍地面施工前要用砖砌筑好输气管路通道,通道宽12 cm,以2%的坡度通向猪舍外,地面用混凝土抹成,高出自然地面20 cm。猪舍推荐采用单列式,跨度为9~13m立面全开放卷帘式,栏圈面积大小掌握在40 ㎡左右,垫料高度为保育猪40~60 cm,中大猪80~100 cm。为更好地调控猪舍的温度湿度,推荐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化通风相结合的方式,每头育肥猪在密集饲养的情况下所需通风量为2.1 L/s,最低换气量为3次/h,通风口应设置在猪舍的两侧墙顶棚下20 cm处,开口尺寸约为40 cm×20 cm,进风口和排风口的距离应根据猪舍的长度确定,距离不宜小于10 m。在通风处理过程中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和猪舍内空气质量,合理控制通风口的开闭,在高温季节,可采用手动卷帘或水帘降温系统,增强通风效果。同时在猪舍内部还需要配置完善的通风设施,风机进出风口应高于地面2 m以上,并在进风口设置防雨罩,出风口设置百叶窗或导风筒,安装在支撑架或平台上,并固定牢固[3]。通风管道应选用耐腐蚀、抗老化的材料,直径或截面积应根据风量计算确定,安装期间要确保通风管道尽可能短、弯道少,避免风阻,固定牢固,并设置支架或吊架。

5.2 夏季猪舍温度湿度调控

夏季育肥猪舍通风换气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舍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以及猪只的舒适度等因素。通风方式可以选择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是利用猪舍内外气压差,实现空气的自然流动。机械通风主要通过风机等设备,强制进行空气流动,机械通风可以分为横向通风、纵向通风和全面通风。在通风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猪舍的面积、猪密度和猪大小,计算出猪舍所需的通风量,一般每头猪所需的通风量为2~3m3/min,夏季高温时每头猪所需的通风量需要增加,以保持猪舍内温度在适宜范围内。白天和夜间应根据外界气温和猪只的需求,调整通风时间,尤其是白天外界气温较高时,应增加通风时间,夜间气温降低时,可以适当减少通风时间。同时,为了防止夏季高温时外界热量进入猪舍,可以在通风口处设置遮阳网或喷水装置,降低猪舍温度。在通风处理过程中,还需要与猪舍的降温有效结合,可以采用水帘降温、喷雾降温等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夏季育肥猪饲养管理期间中暑是十分容易出现的急性疾病,该类疾病虽然不具备传染性,但是具有发病迅速,危害严重,致死率高的特征,主要是因为育肥猪自身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自身散热功能受到影响,不能够更好地将体内的热量散失所引起。所以在育肥猪饲养管理期间,尤其是在夏季养殖期间,应该将关注重点放置在猪舍环境有效调控,科学饲喂,有效预防热应激刺激,降低中暑的发生流行率,确保生猪养殖安全。■

参考文献:

[1] 寇连文,惠婷婷.育肥猪中暑的原因及防制方法[J].北方牧业,2023,(24):33.

[2] 甄希元.育肥猪中暑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J].当代畜牧,2022,(12):103-104.

[3] 陈家海.育肥猪夏季易发病的预防与治疗[J].吉林畜牧兽医,2022,43(8):21-22.

收稿日期:2025-01-14

作者简介:宋庆云(1980—),女,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通讯作者:沃银花(1969—),女,本科,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兽医。

猜你喜欢
发生原因防治方法
浅谈玉米空秆病的发生原因及如何防治
葡萄白粉病在吐鲁番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现代园艺(2016年7期)2017-01-09 23:00:54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吉林农业(2016年12期)2017-01-06 19:38:58
分析果树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方法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鸡球虫病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杨树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探讨
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28:52
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