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病毒性腹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具有高传染性、急性发病和快速传播的特点,一旦生猪感染就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猪病毒性腹泻病原、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及诊疗技术,希望可以为生猪养殖场疾病防控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猪养殖场;病毒性腹泻;诊疗
猪病毒性腹泻是一种由多种病毒引发的严重猪病,主要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及猪轮状病毒等。这些病毒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在猪群中快速传播,进而造成更广泛的感染。猪病毒性腹泻会对猪的生长带来一定影响,病猪会出现食欲缺乏、消瘦以及腹泻等症状。这种疾病具有较高死亡率,特别是对哺乳仔猪的危害十分严重。由于仔猪体质较弱,对病毒的抵抗力差,一旦感染,很容易引发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对猪病毒性腹泻进行防控,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 病原学分析
猪病毒性腹泻病原学分析是进行诊断治疗工作的重点,深入分析病原及其特征对控制疾病蔓延有重要意义。
1.1 主要病原
第一,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作为冠状病毒科的一员,TGEV是引发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此病毒具有极高致病性,一旦猪只感染,便会迅速出现严重的水样腹泻、频繁呕吐,这些症状不仅严重损害了猪只健康状况,还会影响猪群整体
生长[1]。
第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与TGEV同属冠状病毒科,PEDV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与TGEV高度相似。尽管两者的致病机制相近,但PEDV导致死亡率相对较低,尽管如此,也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猪轮状病毒(PoRV)。不同于前两者,PoR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主要侵袭仔猪,引发腹泻。虽然PoRV单独感染时症状相对较轻,但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时,会加重病情,使治疗过程更加复杂[2]。
1.2 病原特点
这些病毒在生猪养殖场中的传播有一系列共同特点。一是环境抵抗力强,这些病毒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较强,特别是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存活时间会明显延长,病毒在环境中残留就会使生猪持续感染;二是传播途径广,病毒传播路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这使得其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极快,同时还能够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等间接途径传播,这种多途径传播方式使防控工作变得十分艰巨。
2 病理变化
2.1 肉眼病变
在猪病毒性腹泻病例中,受病毒感染的小肠其形态会发生明显变化,即呈现出扩张状态,肠腔内会充满黄色泡沫状液体,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导致小肠吸收能力受损,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无法被小肠吸收而滞留在肠腔内,进而形成这种特殊的病理现象。另外,肠壁在病毒的持续侵蚀下会变得异常薄弱,甚至出现半透明状,这种变化不仅会损害小肠正常生理功能,还会增加细菌感染风险。对于胃部来讲,这是食物消化的重要场所,在患病猪的胃中,可以清晰观察到大量未消化凝乳块,这些凝乳块存在说明病毒感染已干扰了胃的正常消化功能,使食物无法正常被消化吸收。并且胃黏膜在病毒强烈刺激下会出现充血现象,即黏膜颜色变红,血管扩张,这是病毒感染导致胃黏膜发生炎症反应的直观体现[3]。
2.2 显微镜观察
为更深入了解猪病毒性腹泻的病理变化,可以借助显微镜对病变组织进行观察。在小肠绒毛方面,病毒感染导致的病理变化较为显著,正常情况下小肠绒毛是细长密集的,其能够增加小肠吸收面积,使营养物质能充分吸收。但在病毒感染后,小肠绒毛会缩短,主要因素是黏膜上皮细胞在病毒的破坏下发生坏死脱落,进而导致绒毛结构受到破坏。这种变化会减少小肠吸收面积,并降低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 临床症状
猪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在生猪养殖场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水样腹泻是最典型的症状之一。受病毒感染的猪只其粪便会呈水样,颜色因病毒类型和感染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都伴有恶臭。这种腹泻不仅严重影响猪只的消化吸收功能,还容易导致大量水分丢失,进而引发脱水。病毒感染还会刺激猪只的胃肠道,呕吐不仅会加剧猪只脱水程度,还会使猪只食欲减退。由于腹泻和呕吐会导致脱水,因此猪只的精神状态会变得非常沉郁,此外,还易引发血液循环障碍、电解质紊乱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哺乳仔猪在感染猪病毒性腹泻后,症状会更加严重,即出现剧烈水样腹泻,迅速消瘦,脱水症状十分明显,死亡率甚至可达100%[4],这是因为哺乳仔猪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的症状相对较轻,虽然也可能会出现腹泻、食欲减退等症状,但通常不会像哺乳仔猪那样严重,但即使症状较轻,这些猪只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4 生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4.1 诊断
准确诊断是治疗猪病毒性腹泻的第一步,主要依赖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的观察,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临床诊断。兽医在接到病例报告以后,要详细询问猪群饲养管理情况,包括饲料来源、环境卫生、发病时间、传播速度等流行病学信息。然后观察猪只临床症状(如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导致的眼窝凹陷、皮肤弹性降低、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结合小肠扩张、肠壁变薄、充满黄色泡沫状液体等病理变化,这样就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已经感染猪病毒性腹泻。
实验室诊断。第一,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快速检测技术,其主要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病毒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作用,直接在病变组织或细胞涂片上检测病毒抗原。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先从疑似患病猪只体内采集病变组织,然后将这些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并加入特异性抗体进行孵育。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后,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接下来通过荧光标记的二抗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使病毒抗原在紫外线激发下发出荧光。之后观察荧光的有无和分布,即可快速判断病毒抗原是否存在。第二,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原理的高敏感性、高特异性检测方法,方式即为提取病毒核酸(RNA或DNA),利用特定引物进行扩增,从而检测病毒遗传物质。在RT-PCR检测中,需从疑似患病猪只体内提取病毒核酸,然后根据病毒遗传序列设计特定引物,并利用反转录酶将RNA反转录成cDNA,之后以cDNA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扩增,得到大量病毒核酸片段,最后通过电泳、测序等方法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分析,这样就可以判断病毒核酸及病毒种类、亚型[5]。
4.2 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脱水的猪只应尽快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如葡萄糖、氯化钠、钾离子等,以纠正脱水状态并帮助病猪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另外,还需要进行营养支持,为病猪提供易于消化、营养均衡的饲料,避免饲喂霉变、过期或污染的饲料,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药物治疗。第一,抗病毒药:即干扰素,其用药剂量需根据猪只体重和病情确定,一般来说,每公斤体重可使用100~300国际单位的干扰素,每日注射一次,连续使用3~5 d。这样的治疗方式能够干扰病毒复制过程,抑制病毒增殖,减轻病情[6]。第二,止泻药:根据患病猪实际情况加入蒙脱石散,以吸附病猪肠道内的水分毒素,减少腹泻次数,缓解腹泻症状。但止泻药并非治疗病毒性腹泻的根本药物,应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蒙脱石散的用药剂量通常为每头猪5~10 g/次,混入饲料或饮水中服用,每日2~3次,连续使用2~3 d。第三,抗生素:由于病毒性腹泻易导致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等继发性细菌感染,因此应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防治。选择抗生素时,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避免盲目使用。例如,阿莫西林的常用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 mL,每日2次,连续使用3~5 d。
4.3 预防措施
预防猪病毒性腹泻的发生是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一方面应进行免疫接种,这是预防猪病毒性腹泻的关键措施之一。养殖者应根据当地疫情的流行趋势与兽医共同制定免疫程序,在选择疫苗时确保疫苗的质量可靠,并符合猪群的需求。接种时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使每头猪都能获得免疫保护,通过定期免疫接种可有效提高猪群免疫力;另一方面消毒工作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养殖者要定期对猪舍、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剂选择要优先考虑高效、低毒且对病毒具有强大杀灭作用的产品。对于消毒频率来讲,应根据猪场实际情况确定,但在疫情高发期或猪群出现异常情况时,应适当增加消毒次数[7]。
结语
结合全文,猪病毒性腹泻作为生猪养殖中的一大挑战,其诊疗工作应综合多方因素。通过准确的诊断技术可以及时识别病毒类型,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而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方式,以缓解病猪症状并控制病情发展。在这一基础上,预防措施落实也至关重要,其能够有效降低疾病发生风险,保障猪群健康。因此,养殖者应高度重视猪病毒性腹泻的诊疗与预防工作,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免疫力,以此为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郝昭远.生猪养殖场猪病毒性腹泻的诊疗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4,(09):185-187.
[2] 张天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病原学、致病机制及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23,25(11):40-41.
[3] 劳万利.犊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 (31):91-92.
[4] 徐凯,冯松颀,速丽媛,等.2021—2022年成都市病毒性腹泻病原学监测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4,40(04):409-417.
[5] 韩猛立,张倩,赵文娟,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23,50(11):4632-4645.
[6] 姚蕾,张敏.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特征及治疗方法研究[J].猪业科学,2023,40(10):75-77.
[7] 龙科,马富强.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和防控策略[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30):79-80.
收稿时间:2024-12-25
作者简介:杨海(1978—),男,本科,兽医师专技九级。研究方向:畜牧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