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溯秦汉承千古

2025-02-20 00:00:00王琳
读者欣赏 2025年1期
关键词:玺印印面印章

商周徽记始,铜玺刻初纹

翻阅史籍,关于中国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周礼》:“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这里的“玺节”,即印章。东汉刘熙在《释名》中对“玺”的解释是:“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又说:“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大意是说,玺印既可封缄物品以保证安全转运,又可作为提取货物的凭证。由此可见,中国印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以印为信的使命。

先秦时代的玺,还不是皇帝专用,玺就是印,尊卑通用。20世纪30年代,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三方“商玺”(瞿甲玺、亚禽氏玺、奇文玺),为我们揭开了古玺印的神秘面纱。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印章实物,青铜材质,方形。虽然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但我们依稀可以透过朴素古拙的玺面,窥探中国印最初的轮廓。

商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高度发展。人们铸造青铜器时,在上面铸印图案和徽记所用的“模子”,正是类似于后来印章的一种“印模”。它们或为族徽标识,铭刻着简洁抽象的龙、凤、兽面等纹饰图案,展现出神秘威严的力量,承载着上古先民对天地神灵、祖先护佑的虔诚祈愿;或为信物凭证,用于封缄官署文书、财货物资,彰显着贵族身份的尊崇,代表着政令权威。这些印记带着金文的古朴简约,线条凝重厚实,已然开启了中国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之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玺印作为交易往来的凭证和表明身份的信物,其重要性越发凸显。历史上,纵横家苏秦佩六国相印游说诸国便是例证。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苏秦以合纵之术,说动了燕、赵、韩、魏、齐、楚,使六国缔约合力抗秦。后来,六国皆以苏秦为国相,并赐予他身份的证明—相印。

同时,百家争鸣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印的发展。玺印风格章法多变,百花齐放,金、银、铜、玛瑙、牛角等多样材质纷纷登场。人们自由地将时代审美与个人情趣注入玺印之中,将心中的山川丘壑、诗意豪情一一镌刻。儒家的“礼”、道家的“自然”、法家的“严谨”、墨家的“兼爱”,在玺印的篆法、章法、刀法中相互交融又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自然、率真、质朴的艺术风格,为后期中国印章艺术的蓬勃发展埋下了生机之种。

幸运的是,相较于出土数量极少的商周玺印,春秋战国时期的玺印数量可谓洋洋大观,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一睹当时中国印的风采。比如这枚形制特殊的“三合玺”,就是战国时楚国的一种玺印。它由三部分组合而成,每部分印面均为等面积扇形。平时由三人分别执掌,用时需三部分相合才能钤印,展现了一种非常严密的凭信方式。

还有这枚弥足珍贵的玉质官玺—“君之信玺”玉印。印纽为覆斗形钮,坡面和侧面都镌刻着卷云纹和树叶纹,玺面阴刻篆书“君之信玺”四个大字,线条细腻沉稳,篆法遒劲凝练,圆润质地中透着庄重之气。

何为信?《说文解字》有云:“信,诚也。”由“人”和“言”组成的“信”,其意是指人要言而有信。在格局动荡的春秋战国,作为信器的一方方玺印,无疑成为当时传播文化、诚信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透过它们,我们仿佛能看见那些身着长袍、侃侃而谈的智者,在乱世中执着坚守,用一方印鉴表明心迹,追求着内心的道义与理想。

秦篆凝风骨,玉玺显尊威

东汉学者卫宏在《汉旧仪》中说:“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汉以自秦以来,天子之玺始以玉为之,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玺”成为皇帝印章的专用名词。

始皇帝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后,如疾风扫落叶般革新万象,对于印玺也制定了规范森严的制度,规定唯有皇帝使用的印章方可称为“玺”,文武百官之印称“印”。此外,玺与印的材质、形制、大小、印文以及钮式都有严格区分,尊卑一目了然。从此,“玺”与“印”,便开始有了不可逾越的等级界限。

在秦朝“车同轨,书同文”政策的影响下,小篆成为标准字体,其挺直方折、圆劲婉转的特点,在玺印中得以精妙呈现。同时,秦印在小篆结构的基础上,融会隶书的平叠特点,创用“摹印”体,该字体用于治印,既规整有序,又易于刊刻。同时,界格是秦印的又一显著特征。正方形官印加“田”字界格,半通印加“日”字界格,边框与界格的运用巧妙严谨,文字在格内的布局疏密得当,恰似秦王朝律法严明、规制井然的缩影。

这方铜瓦钮“小厩南田”印,就是典型的秦官印。铜铸、方形、瓦钮。印面有阴线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整体体现出秦印端庄宁静、遒劲含蓄的艺术风格。所谓白文,是指篆刻中的阴文,通常采用模印或篆刻的方法,在器物表面形成凹入的文字或图案。相对官印的规整庄重,秦代私印则自由率意,比如这枚圆形私印“柏苍”,凿刻自然,印文随形而发,巧拙相融,自然多姿,于不经意中见奇趣。

秦代印玺传世不多,玉质的则更为罕见。这方秦“公孙榖印”玉印,覆斗形钮,玉质温润,印面阴刻田字形界格内篆书“公孙榖印”,每格一字,坡面和印侧阴刻有卷云纹,线条细腻,秀劲绝伦,充分显示出秦印文字之磊落俊美,宛如赳赳大秦在金戈铁马间的一抹柔情,为后世印人开启了新的审美视角。

还有一种玉印值得一说,它就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印,执政所持信也。”相传,秦始皇登基后,命丞相李斯以蓝田玉制作了一方传国玺,螭虎钮,上有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寓意君权天授,国祚绵长。此后,传国玺作为皇权信物,成为后世帝王梦寐以求的国宝。

很多人都以为皇帝的玉玺只有一枚。事实上,国家政务繁忙,皇帝办公不可能只用一方印。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制传国玺后“藏而不用”,真正用于处理政务的是秦“乘舆六玺”。六玺均为白玉质地,虎钮。按用途不同,可分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其中天子三玺用于外交,皇帝三玺用作内政。

按《资治通鉴·后晋纪》记载,秦制传国玺的最后一位拥有者是后唐废帝李从珂,此后便下落不明。然而“得玉玺者得天下”的传说仍在坊间流传,历朝历代关于玉玺赝品的闹剧也时有发生。不过这一切都随着封建帝制的终结,最终尘封在了历史长河中。

其实,静心思索,早在秦朝之前的战国,孟子一语“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如洪钟醒世。彼时,高坐朝堂之上的皇帝又怎会不知?只是权力仿若迷障,逐渐使其蒙蔽初心,忘了民心所向、苍生所望。公元前207年,长期的苛法暴政致使秦王朝民心尽失,在轰轰烈烈的起义声中,秦帝国轰然倾颓。虽然只有短短15载,但秦朝所建立的玺印制度和审美风格却影响深远,成为后世所承袭的规范,为中国印章艺术的演变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风扬浩气,方寸印千古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汉代,随着国势昌盛、文化繁荣,玺印文化也步入了黄金时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西汉初期,秦制遗风犹存,印风承秦之规整,向雄浑大气转变,铸印工艺炉火纯青。尤其是官印,制作精湛,龟钮、蛇钮、羊钮等各类印钮造型精美,寓意深刻,既象征身份等级,又饱含祥瑞祈福之意。

比如这件西汉“皇后之玺”,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是一只身姿矫健、雕工精美的螭虎,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疏朗大方,玉之温润高洁与玺印的庄重神圣相得益彰,于高雅华丽之中透出端庄之气。作为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玺印制度发展到西汉时期已经相当完备。秩级不同,印质、印钮和印绶均不尽相同。皇帝、皇后、诸侯王的印称“玺”,列侯、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的称“印”,列将军的称“章”。在“独尊儒术”的影响下,汉印印文多平实方正、朴素淳厚。篆体饱满浑朴,镂刻舒展奔放,亦怀大汉铁骑驰骋疆场的豪迈之气,彰显着汉帝国朝堂之上的政令威严,传递着开疆拓土、威慑四方的盛世强音。

眼前这两方熠熠生辉的金印,皆来自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彰显着王朝的兴盛、礼制的隆盛,堪称汉代印章中的精品之作。其中一方印钮是一只身形矫健的金龟,印面錾刻篆书“石洛侯印”,线条圆转,笔画匀整,文字錾刻工艺精湛;另一方,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四字,印上方为蛇钮。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汉,汉武帝在当地设置益州郡,赐“滇王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滇王金印的出土,揭开了上古滇国隐秘的一隅。

汉代,缪篆的出现更是为印章文字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其独特的字形结构饶有隶意,笔画绸缪曲转,似行云流水,内含筋骨,灵动而不失庄重,端厚中更见博大,呈现出伸缩挪让皆顾盼呼应的艺术效果。匠人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在方寸间纵横捭阖,或冲或切,将心中的浪漫才情与手中的精湛技艺皆倾注于玺印之中。对此,清人徐坚在《印戋说》中评价道:“汉人作印,无所谓章法、刀法,而法自在有意无意之间。”

东汉时期的印风在西汉基础上越发成熟圆润,印面布局更显自由开阔。缪篆的广泛运用,将篆书简化、变形,更契合印章的方形空间,强化了印面的整体感与韵律美。肖形印以简洁生动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动物、神话传说等诸多形象,栩栩如生,尽显汉代艺人的巧思与民俗的淳朴,如同一幅幅微缩的汉代生活画卷。印章不仅是实用信物,更成为文人雅士抒情表意的载体。印文内容除姓名、官职外,还有吉语箴言,如“长乐未央”“宜子孙”“富贵昌”等吉语箴言,寄托着汉代先民至深且远的家国情怀。

纵观汉印之美,美在朴拙天成,美在曲直虚实,美在苍拙浑厚。一刀一划,都是与历史的碰撞,与传统的交融,与文明的对话。“印宗秦汉”的思想,更是成为后世印学的不二法门,深深影响并滋养着后代印人。

回望历史,这一方方玺印镌刻着商周时期的古朴纹饰,历经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沐浴秦风汉韵的丰厚滋养,穿越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沧桑,融入唐宋文人的诗情画意,饱含着元明清印人的深耕细作,博采众长,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发扬、蜕变升华,最终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印”。

猜你喜欢
玺印印面印章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印章
刘易
艺术家(2023年3期)2023-05-11 00:16:36
我们有印章咯
大灰狼画报(2022年4期)2022-06-05 07:13:16
传统陶印制作技艺及其应用研究
战国玺印陶文释读七则
“清陈元青白瓷套印”鉴赏
澳门新建业集团藏品
自制橡皮印章
童话世界(2017年14期)2017-06-05 09:13:49
印章
睡虎地秦简所见秦职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