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知月球正面,到“嫦娥四号”抵达月球背面,再到“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表面,太空的先驱者们不断拓展宇宙的边疆,从无知变成有知,从未知抵达已知。我们每个人亦如此,虽然无法实现全知,但是能不断突破既有的认知圆圈,抵达无知、未知之境,获取更多新知。
“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未知之境”,是超出人们自知的新领域、陌生范围,换言之,是尚未被人们完全了解、探索或掌握的现象、领域、知识,有可能伴随着迷茫、恐惧、自我怀疑等困境。
进一步思之,为什么要“不断抵达”?“抵达”意味着付诸行动且行动有结果;“不断抵达”表明探索永无止境,上一个未知的终点会变为下一个未知的起点。
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所说,“人的知识犹如一个圆圈,圆里是已知,圆外是未知。已知越多,圆圈越大,接触到的未知范围也就越广”。又如哲学家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未知之境无穷无尽。这也恰好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激发我们更多的好奇心,点燃更强的学习引擎,利用持续不断、不懈追求、韧性十足的勇气与非凡的意志,步履不停,探索不辍。
打破固有认知,探索未知之境,这是对自我价值的实证,是对万事万物、各行各业的慧眼发现,是对文明画卷的纵深描绘。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左拉曾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增长更多的知识。”探索外太空,解锁更多高精尖技术、未知领域,如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天眼巡空等,可为人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保障物种延续。“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靠着刻苦认真、敏而好学的求知精神,在不断探索中实现了物理学领域的认知飞跃。82岁的黄令仪敢于创新,敢于研究科研空白区,自主研发出“龙芯1号”,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可见,探索未知,不仅是人类天性使然,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科技革新、文明跃升的不竭动力。
“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循此苦旅,以达天际。无尽的未知、极限的挑战,等着我们不断地探索、突破、叩问、攀星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