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科技攀登,“奋斗”不止

2025-02-19 00:00:00郑晶心
风流一代·青春 2025年1期
关键词:海沟潜水器蛟龙

2024年12月25日,江苏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在南京举行,在全场热烈掌声中,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所长、党委副书记叶聪全票当选第四届江苏省青科协会长。在此之前,叶聪担任第三届省青科协副会长。在担任副会长期间,他身体力行地展现了优秀青年科学家的担当,不仅在科技攀峰路上奋斗不止,同时积极投身于各类科技交流活动和协会各项工作,参与了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青年科学家百城行”无锡站等活动,组织“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车”项目走进702所,并在“强国志 青春说”青联大讲堂上发表演讲,以亲身经历和奋斗历程,为众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生动诠释了科研路上的坚持与突破,激发了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对挑战勇往直前的决心与责任感。

江苏无锡地铁1号线上有一趟“科学家精神号”专列,抬头便能看到一幅幅绘制了大国重器的海报。其中,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格外显眼。海报的左下角有几行文字: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

车门开启,长广溪站到了。两三公里之外,便是“奋斗者”号诞生的地方——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叶聪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

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深度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一步步跻身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过程,推动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向全面自主创新方向发展。

“蛟龙”潜海

作为我国唯一一台可以搭载人员下潜到海底一万米的科考装备,“奋斗者”号代表了当前深海工程技术领域的顶级水平,更在多个关键技术和重要领域拥有国产化核心竞争力,国产化率超过96.5%。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叶聪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深海事业的发展。

20世纪末,国际海底区域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2002年,“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批复。叶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进入702所工作一年,恰好遇上“蛟龙”号立项并启动研制。2003年,24岁的叶聪能力得到认可,被任命为“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成为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

“全世界能够开展大深度载人深潜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还有我们中国这五个国家。下潜深度能够突破万米的,也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在开展这个载人深潜的前期,特别是‘蛟龙’号研制的初期,我们基本上没有获得相关的设计方法以及标准等指导,完全是靠我们国家自己的技术积累和我们这个团队的突破。”忆起当初,叶聪说道。

相比于科学家,叶聪谦逊地自认更大程度上是一名工程师。20多年前,很多人印象中的工程师是“攒”电脑的。主板、显卡、显示器这些配件,经过工程师的手,就变成了一台能运行的电脑。“道理是相通的,工程师就是根据客户的需求,集合现有的各种科技,设计制造出产品,然后进行测试。”叶聪把自己的工作说得简单明了,但20多年前,他面临的考题绝不是“攒”一台电脑那么简单。

总布置设计是潜水器设计制造的“主线”,换句话说,叶聪要在纸面上“模拟”出一台潜水器的框架与细节。没有母型船借鉴,叶聪就从影视资料中找灵感,看着《泰坦尼克号》中关于深海潜水器的场景,一遍遍模拟潜水器的舱室布局。没有现成图纸参考,他就把每一个不够完善的细节反复更新。

2009年,经过6年的攻关,叶聪和团队终于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蛟龙”号成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62.6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从2009年到2012年的4年海试期间,“蛟龙”号共下潜51次,叶聪承担了其中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

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由零起步,叶聪的每次下潜,不仅仅是挑战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更是他对于自我的超越。对于潜航员而言,长时间的深潜并不是件舒服的事,但他从不叫苦抱怨,圆满完成了一次次的下潜任务。海试期间,他凭借个人的沉着冷静,多次有效处理了潜水器水下故障,保证了潜水器和人员的安全。

从“深海勇士”到“奋斗者”

2009年,我国启动“深海勇士”号研制工作,叶聪也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儿逐渐成长为项目副总师、总设计师,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角色不断跨越,担子也越来越重,面对新的挑战,他将所有压力化作前行的动力,在开展“蛟龙”号研制的同时,从2009年到2017年,他所在的载人深潜团队又完成了“深海勇士”号的研制——将虚拟设计技术和智能技术引入舱室布局设计方法中,实现了人机方面的综合优化;参照国内外质量体系对研发全过程执行质量控制,支撑保障了国产化指标的实现。历时8年,“深海勇士”号实现了部件95%的国产化率,为中国未来全海深科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说,“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但无法潜入海洋最深处。剩下的0.2%海域如何抵达?

2016年,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的核心任务,“奋斗者”号立项,37岁的叶聪勇担使命再出发,带领团队开始研制“奋斗者”号,向海洋最深处挺进。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目标是挑战难以企及的万米深度。海洋中深度大于6000米的海域被称为“深渊”,只占海洋总面积的0.2%。位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第四极”,全长2550公里,平均宽70公里,最深处超过万米。这里完全黑暗、水压高、温度低,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海域之一。尤其是被称为“挑战者深渊”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到过的人屈指可数。直到2020年5月,也只有三艘载人潜水器到达过“挑战者深渊”。

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一台能够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和作业的载人潜水器。2022年到2023年,“奋斗者”号完成了首个环大洋洲科考任务,下潜的地点包括克马德克海沟、迪亚曼蒂纳海沟和瓦莱比海沟,这个航次总共下潜63次,也刷新了单个航次下潜次数的纪录。这个航次也开启了“奋斗者”号国际合作的新征程,有多名外国科学家参与。

2020年至今4年来,“奋斗者”号已累计完成了338次下潜,其中深度超过万米的有25次,让32人到达了万米的海底开展作业,持续刷新着万米下潜人次的纪录。同时,这些成功的下潜也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和样品,为推动全球深渊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叶聪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深潜技术的转化和应用。转化方面,团队研制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台潜水器,这项科研工作并不因潜水器的研制完成、交付用户而终止。在研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很多技术研究的内容,包括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技术的应用、潜水器的性能会有一些变化。所以他们在跟踪这些潜水器,对它们随着时间变化的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其能够健康、好用。然后,和现在最新的探测技术结合起来,让它们能够保持最先进的性能。同时,通过这些数据的积累,能够把装备涉及的基础研究和经历时间考验的性能变化,变成设计方法和数据库,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简单来讲,就是为以后做更极致的设计、更极限的制造积累数据。应用方面,则是围绕现有的装备做相关的研究和设计,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在很多的维度,如应用于一些极限挑战领域,包括冰层以下的海水、大流速和大浑浊的江河环境中;另一方面也包括对城市自来水的水源和湖泊的监测。

“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从‘奋斗者’号极限深潜中继续总结经验,攀登深海科技高峰,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为人类了解、保护、开发海洋不断地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叶聪说。

猜你喜欢
海沟潜水器蛟龙
内爆是如何发生的
蛟龙出海
宝藏(2021年10期)2021-11-22 07:30:24
马里亚纳海沟的奇怪生物
军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8:54
海底蛟龙093A畅想
《无人潜水器检验指南》将于2019年7月1日生效
中国船检(2019年6期)2019-11-29 17:05:54
阿塔卡马海沟发现三种新鱼
军事文摘(2018年24期)2018-12-26 00:57:52
蛟龙,蛟龙!勇者无敌
蛟龙出海
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30
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船开工
中国军转民(2017年9期)2017-12-19 12:11:30
“张譬”号开展首航第二航段前往南太平洋新不列颠海沟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