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林业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5-02-19 00:00:00刘康
南方农业·下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林业种植规划结构

摘 要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林业种植,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贵州省桐梓县林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桐梓县林业种植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林业种植中存在的林业种植规划缺乏科学性、林业种植结构不合理、林地利用粗放低效、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林木养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出了编制科学合理的林业种植规划、优化调整林业种植结构、推进林地高效利用、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林木养护管理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 林业种植;规划;结构;贵州省桐梓县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74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理坐标北纬27°57′~

28°54′、东经106°26′~107°17′,总面积3 207 km2,平均海拔1 029 m,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桐梓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林业是桐梓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桐梓县林业种植存在规划缺乏科学性、林种单一、林地利用效率低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急需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提升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桐梓县林业概况

桐梓县林业资源禀赋优越。截至2022年,桐梓县林地面积122 693.33 hm2,疏林草地6 866.67 hm2,森林覆盖率达59.95%,林业总产值9.08亿元,同比增长3.3%。近年来,桐梓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牧)还林还草等林业重点工程,林业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不断增强[1]。2023年,桐梓县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 413.33 hm2、赤水河流域水源涵养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退化林修复

3 333.33 hm2,在全县范围内栽植山桐子苗木4 666.67 hm2,进一步壮大了县域林分面积,林业已成为桐梓县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之一,在促进桐梓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桐梓县林业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种植规划缺乏科学性

当前,桐梓县林业种植规划存在明显不足,缺乏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前瞻性谋划。1)桐梓县林业种植现有规划侧重于数量指标,忽视了质量要求,未能很好体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对林种、林龄、林分布局等缺乏科学论证。2)桐梓县林业种植规划编制过于注重整体战略部署,未能充分结合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导致操作性不强。3)由于缺乏定期评估调整机制,桐梓县林业种植现行规划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某些规划目标和措施已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4)桐梓县林业种植现有规划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意识,难以满足林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2.2 林业种植结构不合理

桐梓县林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存在较大问题。1)桐梓县经济林比重偏低,以用材林为主,缺乏经果林、薪材林等经济林种类,林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难以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2)桐梓县防护林面积不足,加上当地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缺乏足够的防护林易加重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3)桐梓县观赏林种植亦显不足,美化环境、提升旅游价值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林种构成较为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林分树种布局分散、混杂度低,缺少合理的优势树种搭配,阻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2.3 林地利用粗放低效

桐梓县林地利用效率不高,粗放经营现象比较普遍。1)林地规模经营程度低,经营主体高度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2)部分集体林地及国有林场管理粗放,缺乏科学的营林措施,造成大片林地长期无人管理,林地利用率低下,林地资源浪费严重[2]。一些林地被违规开垦为农田或者被房地产项目占用,加重了林地资源流失。3)山区林地地理环境恶劣,林地可达性差、作业难度大,给林地的高效利用带来一定制约。4)林地权属管理混乱,林权确权登记工作滞后,阻碍了林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2.4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桐梓县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林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总体上看,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从林区道路建设情况看,通往主要林区的道路通达深度和密度仍显不足,影响了林区深处的资源利用和抚育管护。2)林区水利设施总量不小,为林木生长提供了一定的水分供给,但精准高效灌溉技术应用还不够普及,部分林区仍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3)近年来,桐梓县加强了林区仓储保鲜设施建设,仓储能力得到提升,但专业化、规模化的仓储物流体系尚未建立,对林副产品产后损耗控制和产值提升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影响了产业效益。4)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桐梓县已经启动智慧林业管理平台建设,在林火监测、病虫害防控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整体信息化水平仍显滞后,大部分林区智能感知、数据分析、远程诊断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尚未普及。

2.5 林木养护管理不到位

林木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是制约桐梓县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1)目前,由于人力、物力投入不足,桐梓县造林后的林木抚育管理水平较低,缺少科学系统的抚育措施,导致部分林木生长状况不佳。2)林木养护管理作业质量参差不齐,林木修剪、疏伐等作业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应有作用。3)部分林业工作人员未意识到林木养护管理的重要性,防虫防火意识淡薄,甚至存在林地无人管护的情况,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加剧林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缺乏高效的林木养护管理,必将阻碍桐梓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对策

3.1 编制科学合理的林业种植规划

编制科学合理的林业种植规划,是提升桐梓县林业发展质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1)林业种植规划的编制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立足当前桐梓县林业发展现状,着眼于长远发展需求,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的高度,对林业未来发展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部署。2)林业种植规划内容应当全面深入,对林种结构调整、林地资源合理配置、林木培育更新、林业产业转型发展等各方面进行科学谋划,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订分类指导方案。3)林业种植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桐梓县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包括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多变的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同时要充分把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3]。在此基础上,科学论证林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相应保障措施,从而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建立健全林业种植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及时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和完善规划内容,使规划始终与实际发展保持高度协调统一,真正成为指导桐梓县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权威科学依据。

3.2 优化调整林业种植结构

优化调整林业种植结构是维护桐梓县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提高林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1)桐梓县要合理规划林种结构,注重树种多样化。在保留现有主导树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引进更多经济价值高、生态适应性强的树种,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形成树种多样化格局。2)科学安排林龄结构,注重林龄多样化。通过人工和天然更新,在现有林龄结构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不同林龄林分的比例,形成大中小密度梯次分布的立体林分格局[4]。3)科学布局功能分区,注重林分营造类型多样化。根据不同生态环境特征,合理规划生态公益林、经济林、薪炭林等不同林分类型,最大限度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3 推进林地高效利用

转变林地利用方式,提高林地利用效率,是桐梓县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1)桐梓县应有序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理顺林地权属关系,加快林地确权登记颁证步伐,厘清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主体,为林地流转和规模化营林奠定坚实基础。2)桐梓县要大力发展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扶持林业专业合作社、林场等经营主体,鼓励分散林地资源有序入股、流转,促进林地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同时,积极探索林地股份合作制、林农对口合作等多种灵活的林地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林业领域。3)桐梓县要大力开展丰产林、效益林营造,在适宜地块推广复合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立体多层次利用。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方案,细化林分结构优化、更新改造等措施,促进林地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推广应用生态造林技术模式,充分利用林地空间,促进乔灌草合理配置,营造混交林、复层异龄林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稳定的林分,在提高林地利用率的同时促进生态功能提升。4)桐梓县要探索建立林地保护长效机制,加强监管执法,从源头上遏制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切实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3.4 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针对桐梓县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提升林区道路的通达性和质量是首要任务。考虑到山区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应优先选择对林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区域进行道路硬化和拓宽。例如,在规划新道路时,可以采用环形或螺旋形设计,减少地形对施工的影响,同时确保车辆能顺利进入林区深处。此外,设立定期的道路维护机制,由地方林业部门联合交通运输部门每年制定详细的维修计划,保证道路常年畅通无阻。

对于水利设施方面,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小型蓄水池与雨水收集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在水源较远或者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地方,分散布置多个小型蓄水设施,并配套建设引水管道网络,即使在干旱季节也能为树木提供必要的水分支持。这些设施应该尽量利用自然坡度实现自流灌溉,降低能耗成本。

为了改善仓储保鲜条件,可以在主要林产品产区附近建立若干个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每个中心配备先进的冷藏设备和技术人员,不仅负责储存当地生产的各类林副产品,还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服务,这有助于延长产品的保存期,减少产后损耗,提高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开发适合当地特产的保鲜包装材料和技术,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信息化管理上,根据实际需要构建简单实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例如,利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帮助护林员记录日常巡检情况、上传照片和视频资料等;通过短信服务平台向村民发送防火防盗通知以及天气预警信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地图工具来辅助规划造林活动及监测森林健康状况。

3.5 完善林木养护管理体系

完善林木养护管理体系是提升桐梓县林业质量、增强林业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关键举措。1)林木养护管理应贯穿于林木全生命周期,从营造、抚育到伐采更新,全程系统管控。在造林初期,严格执行规范作业,确保造林质量;在幼林时期,及时采取补植、修枝、疏伐等抚育措施,为林木后续生长打好基础;进入中龄林阶段后,要持续加大抚育管理强度,促进林木良性发育;当林分临近采伐期时,要通过适时疏伐等手段优化林分质量;在采伐更新环节,则需要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治,保证新一轮造林质量[5]。2)林木全程养护作业需要严格程序,落实专业化作业和科学化管理。桐梓县要重视林业职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水平扎实、作业技能精湛的林业经理人和养护技术人员,同时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新技术、新理念,提高作业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3)桐梓县要建立健全林木养护质量监管体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林木养护追溯制度,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切实保障林木养护管理作业质量。

4 结语

提升桐梓县林业种植质量,关键在于转变理念,优化模式,完善机制。桐梓县应该编制科学合理的林业种植规划、优化调整林业种植结构、推进林地高效利用、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林木养护管理体系。只有从政策、投入、技术、机制等多方面着手,桐梓县林业种植质量才能全面提升,生态经济效益才能充分释放,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琳卿.黔西北喀斯特地区混农林业种植模式对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2.

[2] 李昌权,万建蓉.林业种植模式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优化建议[J].广东蚕业,2024,58(3):55-57.

[3] 张渊懋.林业种植的管理问题和种植管理技术分析[J].河北农机,2024(4):123-125.

[4] 蓝芳荣,黄建强.林业种植工程中的幼林抚育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24(1):47-49.

[5] 张开雪.林业种植技术及其应用探究[J].广东蚕业,2024,58(2):71-73.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林业种植规划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论结构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6
病虫害防治策略在林业种植中的运用
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
浅谈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