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问题与对策

2025-02-19 00:00:00张永刚陈永强
南方农业·下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林业种植病虫害防治陕西省

摘 要 林业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产业,然而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维护林业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陕西省林业病虫害防治能力,促进陕西省林业高质量发展,以当地林业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陕西省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病虫害防治措施单一、科技人才和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及林农防治意识淡薄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及培养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以及强化宣传教育等有效防治策略。

关键词 林业种植;病虫害防治;策略;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61

陕西省地处华北平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陕西省北部为黄土高原,海拔900~1 900 m;中部为关中平原,海拔460~850 m;南部为秦岭岭南及秦巴山地,海拔1 000~3 000 m。气候由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年均气温7~16 ℃,年降水量340~1 240 mm,地理差异明显,整体呈现南暖北冷、东湿西干的特点。陕西省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截至2022年,全省森林面积达0.1亿hm2,森林覆盖率超过45%,是全国重点林区。林业不仅是陕西省的重要经济产业,更是维系当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各类病虫害的频繁发生给陕西省林业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极大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加强陕西省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维护林业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林业发展概况

陕西省素有“秦岭绿塞”之称,林业资源富集。截至2022年,全省森林面积高达0.1亿hm2,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超过45%,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13位。陕西省林地分布广泛,以乔木林地为主,占林地总面积的75%,其次是灌木林地和其他类型的林地。林业在陕西省不仅是支柱产业,更是维系当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力量。自1999年以来,陕西省持续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累计治理沙化土地

7.14万hm2,义务植树超8 000万株,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上最“绿”的省区[1]。目前,陕西省秦岭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2.07%,其中宁陕县是全国县域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达96.24%。陕西省大力发展森林公园事业,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

37处、省级森林公园53处,成为陕西省生态旅游的新亮点。陕西省林业发展虽然速度较快,但病虫害问题也日渐突出,对林业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陕西省局部地区时有发生松毛虫、介壳虫、根朽病等林业重大病虫害,造成大面积林木干枯、萎蔫,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沉重损失。因此,加强陕西省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完善防控体系建设,对于维护陕西省林业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

陕西省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滞后,成为影响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隐患。目前,陕西省尚未建立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在病虫害发生初期缺乏有力的监测手段,难以及时发现并预警。同时,由于对病虫害流行规律认知不足,防控决策缺乏科学依据,预防和管控措施往往滞后,缺乏前瞻性[2]。此外,部分偏远地区专业监测人员和设备匮乏,技术手段落后,监测盲区较多。加之病虫害监测数据共享不畅,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了防控工作的高效开展。监测预警体系的滞后性导致病虫害防治工作延误,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2.2 病虫害防治措施单一

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一直是陕西省林业防虫治虫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存在滥用化学农药等现象,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而且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大打折扣。同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在陕西省林区推广应用缓慢,防治理念亟待创新升级。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技术落后的偏远林区,普遍存在防治手段落后、单一化的困境,很难适应病虫害高发多发的防控需求。落后的防治手段造成林业病虫害难以早发现、早控制,易错失最佳防控时机,加剧了病虫害的为害程度,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巨大的森林资源损失。

2.3 科技人才和资金投入不足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的大力支持。然而,当前陕西省林业科技投入不足、人才储备匮乏的现状严重制约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由于长期以来科技投入力度不够,林业科研机构缺乏先进设备,技术创新能力有限,难以研发出切实有效的防治新技术、新产品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病虫害发生形势。同时,林业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较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大量人才流失,高端人才匮乏,人才队伍老龄化严重,人才储备无法满足林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此外,林业病虫害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远无法满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求。获取防治资金的渠道较少,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且由于林业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较小,财政拨款经费紧张,难以为防治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2.4 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进行统筹谋划、组织实施。然而,陕西省现行的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存在诸多不足,制约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1)防治决策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上下级之间及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和矛盾。2)防治工作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权责利往往存在交叉和重叠,给执行带来诸多阻力。3)缺乏规范的监管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难以有效监督和评估各级各部门的工作,造成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效率低下。4)现行的体制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僵化,缺乏活力和灵活性,无法及时响应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制约了防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2.5 林农防治意识淡薄

林农作为林业生产的直接从事者,其淡薄的防治意识严重阻碍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由于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林农对林木的生长管理存在漠视态度,对病虫害的监测预防工作疏于落实,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即便发现病虫害,部分林农也选择听之任之、置之不理,任其蔓延,最终导致植被遭受重创。林农对病虫害防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较低,在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用药不当、防治方法落后等失误,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反而可能加剧病虫害。部分林农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认知存在一定盲区,对新型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手段了解甚少。此外,一些林农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过度追求林木种植的规模化和密集化,忽视了合理密植等科学种植要求,无形中为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 防治对策

3.1 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

陕西省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覆盖全省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布设自动监测站、引进无人机遥感监测等先进设备,提高监测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同时,加大病虫害流行规律研究力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分析影响病虫害发生的气候、地理、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科学预警模型[3]。注重病虫害数据的归集和共享,建立一体化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实现林业病虫害监测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还要完善监测人员培养机制,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只有建立起高效、智能的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才能精准把握病虫害发生态势,及时发出预警,为采取科学防控措施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从根本上提高陕西省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3.2 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技术

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技术是提高陕西省林业病虫害防治效能的关键举措。传统单一的化学防治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林业病虫害的防控需求,必须因地制宜、因害施策,将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多种技术结合,发挥各种防治手段的协同增效作用。可引进昆虫天敌、病原微生物等开展生物防治;或利用诱捕器、黑光灯等物理手段,对特定林区特定病虫害进行精准治理;同时兼顾林业生态系统稳定,对林分结构、物种搭配等进行优化调整,增强森林抗逆能力[4]。同时,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辅以高效低毒的新型化学药剂,对重大突发虫情灾情开展高强度的应急防控。各种防治技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综合的防治防控体系,才能真正提高陕西林业病虫害防控的整体水平。

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专业人才

陕西省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加大林业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1)优化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高效性,避免资金闲置浪费。2)重视林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科研人员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同时,完善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提高薪酬待遇水平,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力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林业科研队伍。3)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理念,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加强专业人才实践锻炼,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4)陕西省要在财政预算安排中适当增加林业支出所占比例,特别是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可以通过设立林业病虫害防治专项资金,固定来源,专款专用,确保防治工作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同时,丰富资金来源,如国有林场、苗圃等林业资源资产的经营性收入,在弥补成本后可适当提高留存比例,形成再生资金用于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投入。

3.4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陕西省应着眼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求,深化改革创新,打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建立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在决策层面,构建统一的指挥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信息共享、协调配合。同时,优化决策流程,科学制订防治规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执行层面,转变管理理念,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赋予基层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5]。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高管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此外,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管机制,对各环节实行全程监管,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严格绩效考核,对工作不力者进行问责,对先进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持续为防治工作注入动力。

3.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政府部门和林业主管单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树立病虫害防治意识。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应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传播渠道,广泛普及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特征、危害程度及防治要领,增强公众的防患意识。2)创新宣传形式,寓教于乐,可编印漫画读本、制作动画短片等,通过老少咸宜的方式提高教育的生动性和亲和力。3)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因地制宜开展宣传,对林农群体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例如,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林农,可采取实地展示、互动体验的方式,以简单明了的方法让其体会到开展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性。4)相关部门要确保教育的长期性,通过持续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不断巩固和深化成果,让公众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宣传教育,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氛围,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结语

打造陕西省林业病虫害有效防治体系,事关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陕西省应当高度重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制订针对性防控措施;推广综合防治技术,科学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创新防控手段,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体制机制,为防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患意识和参与热情。只有从体制、技术、科研、管理等多个层面全面发力,形成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有效遏制林业病虫害,促进林业生态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绿色家园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申东昕.陕西:优化林业治理 做好绿色文章[N].陕西日报,2024-03-21(9).

[2] 朱晶晶,崔萌,李洋.陕西地区林业资源发展情况及其生态保护作用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24(1):80-82.

[3] 赵荣.林业种植中针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有效路径[J].河北农机,2023(24):147-149.

[4] 赵雅,董倩倩.林业病虫害有效防治措施探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1):28-30.

[5] 姜海燕.林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路径研究[J].河南农业,2023(32):24-26.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林业种植病虫害防治陕西省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2
聚焦两会
陕西画报(2018年1期)2018-11-17 19:33:14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0
病虫害防治策略在林业种植中的运用
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
浅谈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园林病虫害科学防治的有效措施浅谈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