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退化林成因及修复技术探讨

2025-02-19 00:00:00雒燕红
南方农业·下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修复技术成因

摘 要 甘谷县作为甘肃省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然而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甘谷县的林分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为给甘谷县退化林的治理和改造工作提供参考,分析甘谷县退化林成因,探讨修复原则及技术,提出优化造林结构、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病虫害防治等修复改造建议。

关键词 退化林;成因;修复技术;甘肃省甘谷县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56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甘谷县总面积1 572.6 km2,南北长60 km,东西宽49 km,国道、省道、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甘谷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然而近年来,甘谷县的林分退化问题日益突出。退化林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变化、过度放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日益加剧,威胁着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1]。

1 甘谷县退化林成因

1.1 立地条件不理想

甘谷县造林地大部分位于农田边缘、水渠和田间道路两侧,以及风口等地区。然而,这些地区的立地条件并不理想,给树木的生长和发育带来许多不利影响。1)风口地区的风力较大,树木易遭受风害,出现风折、风倒、倾斜或偏冠等现象,不仅直接损害了树木的健康,还会导致林分整体结构不稳定,从而加速林分的退化进程。2)地表植被分布较少,土壤保水能力差,地下水位下降,干旱少雨、风沙大,加之农田水利建设渠道硬化等因素,使得树木难以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1.2 病虫鼠害严重

自然条件恶劣、人为不当干预及树木生长不良等导致一些林地生态失衡,使得病虫鼠害问题频发并迅速蔓延。在甘谷县的退化林地中,病虫鼠害问题尤为突出。例如,杨树天牛危害严重,导致大片病腐木、病死木出现;刺槐受到尺蠖和柳沫蝉的普遍侵害,其生长速度明显减缓;落叶松球蚜和松叶蜂对落叶松、油松纯林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沙棘白粉病导致沙棘生长缓慢,甚至干枯;侧柏叶枯病造成了侧柏林大面积死亡。此外,虽然近年来甘谷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鼠类和兔子的繁殖速度较快,而其天敌数量相对较少,导致了大面积的幼苗和幼树被啃食,进而造成造林保存率降低,需要进行大面积新造林和补植。病虫鼠害问题直接威胁着林木的生长和发育,严重影响了林分健康和生态功能。树木受到病虫鼠害的侵害后,林分的结构和品质会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大片的林木死亡和枯萎。而且,由于新造林和补植的面积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加了造林成本和管理难度[2]。

1.3 人为干预不合理

近年来,甘谷县的抚育间伐设计实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作业管理粗放,林地卫生状况较差,后期的管理措施滞后。不合理的人为干预活动直接影响了林地的健康状态和生态功能,导致了作业区林分整体质量的退化。同时,农民舍饲圈养观念淡薄,对林地的管护措施未能及时跟进,过度放牧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害,由于长时间的放牧,树木的树皮和幼苗经常会被牛、羊等动物啃食,导致林地苗木保存率降低,加速了林分的退化进程。

2 修复原则

2.1 遵循自然规律

在甘谷县进行退化林修复时,首先需要遵循自然规律。甘谷县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因此,在进行林地修复时,必须深入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科学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树种,确保其适应性和生长稳定性[3]。此外,在修复过程中应当尽可能模仿自然的生态过程,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促进植被的自然更新,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例如,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物覆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重建和完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2 做到因地制宜

甘谷县地处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土地贫瘠。因此,在修复退化林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貌特点和土壤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树种和种植方式。例如,在土地疏松、蓄水性较差的地区,可以选择耐旱树种,如沙柳、柠条等,通过植树造林和人工造林增强土壤保水能力,促进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

2.3 修复手段多元化

甘谷县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因此需要采取多种修复手段来应对不同的环境问题。1)采取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进行种植,促进植被的生长和恢复,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2)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建设排水沟、植被覆盖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为植被的恢复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3)控制过度放牧现象。加强对草原的管理,合理控制牲畜数量,避免过度放牧导致的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4)采取生物工程措施。通过引入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植物,如灌木、草本植物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5)加强对退化林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修复策略,保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4]。

3 退化林修复技术

3.1 更替改造

更替改造是通过选择适宜的树种,更新和改良植被结构。1)针对甘谷县地形地貌特点和气候条件,通过更替改造,逐步替代原有的退化植被,形成新的植被群落,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2)结合土壤改良措施,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为新树种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采取施肥、翻耕、植被覆盖等措施,促进土壤的改良和恢复。

3.2 抚育改造

抚育改造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抚育手段,促进已有植被的健康生长。1)抚育改造需要根据甘谷县的地形地貌特点、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抚育措施。然后针对地形起伏、土壤类型等情况,制订合理的抚育方案,包括适时修剪、间伐、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以保持和促进退化林的健康生长。2)抚育改造需要加强对植被生长环境的管理和保护。相关人员需要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调节土壤湿度,保持适宜的生长条件。

3.3 渐进改造

渐进改造是通过逐步改善和调整林地的生态环境,促进植被逐渐恢复和生态系统逐步重建的过程。渐进改造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林地,制订相应的修复方案。例如,针对山地区域,可以采取梯田化、植被恢复等措施;对于丘陵地带,可以实施梯田养护、树种更新、防治滑坡等措施。

3.4 择伐补造

择伐和补植技术适用于对部分中度退化的防护林进行修复改造。在进行改种时,可以采用块状、带状择伐补造技术,对部分已死亡或将要死亡的树种进行更换。根据甘谷县退化林的分布情况,精准识别退化林地中的问题树木,通过专业的评估和调查,确定应当被择伐的树木,以及需要补植的树种和数量;科学确定择伐的强度和范围,并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如刺槐、沙棘等。合理的择伐强度,可以促进林木更新和生长,增强林地的生态功能,而过度择伐,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3.5 封山育林

针对那些具备强大修复能力,尤其是受人为活动影响而出现生态退化的防护林区域,实施封山育林技术是一项高效且适宜的生态恢复手段[5]。当前,广泛采用的封山育林措施主要包括人工管护、生物围栏和设置标志等。在具体操作中,需要依据林区内树木的实际生长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提高其稳定性。通过减少人为干预,促进植被的自然更新与生态多样性的恢复,进而显著提升林区的生态稳定性。封山育林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能为当地带来长远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 退化林修复改造建议

4.1 优化造林结构

造林结构的优化涉及树种选择、种植密度、植被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旨在恢复和改善林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1)在选择树种时,应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等,选择适应性强、耐逆性好、生长快速的树种进行造林。同时,注重增加树种的多样性,避免单一树种的大面积种植,以提高林地的抗风抗病虫害能力。2)合理确定林木的密度和配置,避免种植密度过高导致资源竞争过度,也避免密度过低导致光照不足和土壤保护能力降低。通过科学的林分设计和配置,实现林分内部的光、水、热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

4.2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可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指导和支持林地的修复工作,从而提高修复效率和质量。1)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和方法。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深入分析退化林地的成因和特点,制订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林地,制订相应的种植方案、管理措施和技术规范,以实现最佳的修复效果。2)提供先进的监测和评估手段。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对退化林地的空间分布、面积变化、生长状况等进行快速、准确的监测和评估。3)提供新技术和新材料支持。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培育耐旱、抗病虫害的新品种;利用生态工程技术修复土壤、改善生境环境;利用先进的植物育苗技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等。4)提供专业人才和培训服务。通过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形式,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他们对退化林地修复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推动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4.3 完善生态工程建设

生态工程建设是退化林修复改造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通过人工干预和工程手段,重建和改善退化林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1)建设人工湿地和人工林地。人工湿地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水质净化能力,促进植被生长和物种多样性增加;人工林地则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对水土保持和防治水土流失起到积极作用。2)利用生态护岸等工程手段进行修复。生态护岸是指在河岸、湖岸等水域边缘建设的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岸,可以保护岸线,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加强植被覆盖和绿化工作。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绿化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4.4 加强病虫害防治

在退化林修复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以保障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林地的长期健康稳定。1)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通过设置监测点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和识别病虫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治。同时,建立健全病虫害预警机制,通过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林地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2)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释放捕食性昆虫或寄生性昆虫,可以有效减少害虫的数量。此外,可以使用生物农药如白僵菌、绿僵菌等微生物制剂,不仅对虫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害虫的种类和林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治方法,确保防治效果。3)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其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以减少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同时,应采用喷药设备精确施药,避免药剂漂移和过度使用。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加强林地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的施药技术和安全防护知识,避免对人畜健康造成危害。

5 结语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正面临林地严重退化的严峻挑战,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构成了潜在威胁。针对退化林问题,相关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与改造措施,以遏制其负面影响并促进生态恢复。因此,深入探究甘谷县退化林成因及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为甘谷县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雯萍.浅析退化林成因及其修复改造技术[J].河南农业,2023(8):34-36.

[2] 卢菁,尚琳华,王楠.试析退化林成因及其修复改造技术[C]//2020万知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智慧工程一).2020:10.

[3] 曾祥秀,谢学华,韦灵龙,等.广西退化林的成因与修复改造技术浅析[J].南方农业,2023,17(8):86-88.

[4] 郑金霞.退化林成因分析与修复措施探讨[J].电脑乐园,2023(2):220-222.

[5] 罗蓉明.关于退化林成因及修复措施的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21(33):88-89.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修复技术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4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宝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9
零件修复技术在企业设备维修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治理措施
青年时代(2016年31期)2017-01-20 00:17:41
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绿色科技(2016年20期)2016-12-27 16:25:22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技术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9:54
土壤重金属的危害极其修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