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化策略

2025-02-19 00:00:00贺碧蓝
南方农业·下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优化对策甘肃省

摘 要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工作对当地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为改善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现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介绍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工程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和分布不均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和技术支持缺乏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工程建设质量和分布、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等优化对策。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利用;优化对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39

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省份,面临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严峻挑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保障农业生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甘肃省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深入分析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现状,探讨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期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甘肃省基本情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东连陕西省,西接新疆,南邻四川省、青海省,北靠宁夏,地形狭长,地貌复杂多样。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气候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在0~15 ℃,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降水量在36.6~734.9 mm,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水资源十分匮乏。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实施一系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如田间灌溉渠道改造、小型蓄水池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有效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保障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特别是在河西走廊、陇东黄土高原等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仍然突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难度较大。

2 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2.1 主要灌溉方式及其应用情况

甘肃省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多种灌溉方式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求。传统的漫灌方式在甘肃省仍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地势平坦、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河西走廊地区。但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近年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甘肃省得到了大力推广。喷灌技术在祁连山北麓等坡地农业区应用较多,可有效减少水资源流失。滴灌技术则在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微灌技术在果园等经济作物种植区也逐渐普及。在一些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还采用了覆膜保墒等辅助灌溉技术。“十三五”期间,甘肃省以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和中东南部特色农业产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为重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8万hm2,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2万hm2,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压力[1]。然而,受资金不足、农民接受程度较低等因素影响,甘肃省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仍面临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2.2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分布情况

近年来,甘肃省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小型水利工程网络[2]。例如,河西走廊地区因其地形平坦和水资源相对集中,小型渠道系统和高效节水设备应用较多;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则以小型水库、塘坝为主,有效解决了当地季节性缺水问题;南部山区主要依靠小型提水泵站和蓄水池,克服了地形带来的灌溉困难。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分布仍不均衡,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和高原地带,设施覆盖率和完善程度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的小型水利工程存在老化、损坏等问题,急需进行维修和更新改造。

2.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甘肃省新增供水能力

7.5亿m3,是“十二五”时期的1.2倍,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3]。工程类型主要包括小型水库、塘坝、提水泵站、渠道系统和高效节水灌溉设备等。在建设方面,甘肃省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调动了各方参与积极性。在维护方面,甘肃省实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管理模式,成立了大量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但由于经费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部分工程存在维护不到位、效益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工程维护难度较大。

2.4 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措施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甘肃省采取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措施,建立了“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甘肃省推行水权制度改革,明确水资源使用权,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引洮入陇等,优化水资源空间分布;推广智慧水利,建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精准调度和管理;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同时,大力发展水源工程,如建设小型水库、蓄水池等,增强水资源调蓄能力。在用水管理上,推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实施计量收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主要问题

3.1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用过程中,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是一个突出问题。尽管近年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甘肃省得到推广,但许多地区仍广泛应用传统的漫灌方式,特别是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河西走廊地区。这种灌溉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效率较低。由于部分灌溉设施老化、损坏,渠道渗漏问题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此外,农民节水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用水计量和收费机制,导致水资源过度使用现象普遍。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灌溉制度和调度方案,出现灌溉时间和用水量不合理的情况[4]。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在部分地区得到了推广,但受限于资金、技术和农民接受程度等因素,推广效果还不够理想。

3.2 工程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和分布不均衡

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在工程质量方面,受资金、技术水平不足及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部分工程存在设计不合理、施工粗糙、材料劣质等问题,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效益发挥不充分。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工程质量问题更为突出。在分布方面,受地形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甘肃省分布极不均衡。河西走廊等平原地区工程密度较高,而在陇东黄土高原和南部山区,水利工程覆盖率明显不足[4]。

3.3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是一个突出问题。管理职责分散,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情况,导致工作协调困难、效率低下。基层水利管理部门建设滞后,人员配备不足且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难以满足日常管理和维护需求。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责任主体不明确,影响了工程的长效管理。在运行机制方面,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虽已建立,但普遍存在组织松散、运作不规范等问题,难以发挥应有作用[5]。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难以调动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3.4 资金投入不足和技术支持缺乏

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面临严重的资金投入不足和技术支持缺乏问题。在资金方面,由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财政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的巨大需求。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严重制约了项目的实施和完善。同时,融资渠道单一,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在技术支持方面,甘肃省水利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难以应对复杂的自然条件和多样化的灌溉需求。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在推广应用中遇到阻碍,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基层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有限,难以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 对策

4.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应大力推广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政府补贴和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降低技术应用成本,提高农民的接受度。实施渠道防渗改造工程,采用混凝土衬砌或膜料防渗技术减少渗漏损失。建立用水计量体系,在田间安装智能水表实行阶梯水价制度,超额加价,以经济手段调节用水行为。开展水权制度改革,明确农户用水权益,允许节水指标有偿转让激励节水。推广农艺节水技术,如农作物布局优化、覆盖保墒、间作套种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强化节水宣传教育,通过村村通广播、农民夜校等形式,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4.2 优化工程建设质量和分布

为优化工程建设质量和分布,应制订科学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实地调研,综合考虑地形、水文、土壤等因素确定最优工程布局。加强工程设计审核,组建专家评审团队严格把关设计方案。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引入第三方监理机构,采用现场抽检、远程监控等手段确保施工质量。建立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将质量问题与承建单位资质挂钩。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如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新型防渗材料等提高工程耐久性。针对偏远山区,开发适用的小型化、便携式施工设备,克服地形限制。建立工程建设信息平台,实现项目进度、质量、投资等数据实时共享和监管。

4.3 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整合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职能,明确职责分工。推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管理模式,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制订章程明确权责。实施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将小型工程产权确权到村集体或用水协会,激发管护积极性。建立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方式充实基层人才,并开展定期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将工程效益、使用者满意度等纳入考核指标。建立农民用水户参与制度,定期召开用水户大会,保障用水户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完善水价形成机制,遵循“成本+合理收益”定价原则,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4.4 加强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为加强资金和技术支持,可设立专项基金,由省级财政每年划拨固定比例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财政资金引导机制,对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社会资本给予税收优惠和贴息支持。发行“三农”专项债券,拓宽融资渠道。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运营。成立省级农田水利科技创新中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建立区域性农田水利人才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还可以设立农田水利科技创新奖,激励科研人员开展针对性研究。

5 结语

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面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工程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和分布不均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和技术支持缺乏等多重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如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优化工程布局和质量管控、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并强化技术支持等。未来,甘肃省应继续坚持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不断创新和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雷晓霞.甘肃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其灌溉管理策略分析[J].水上安全,2023(6):160-162.

[2] 马建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与技术要点分析[J].现代农机,2023(4):60-62.

[3] 包致忠.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水上安全,2023(4):83-85.

[4] 郭明.甘肃省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5):49-51.

[5] 王金梅.甘肃天祝县金强灌区渠道维护与管理方法[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31):55-56.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优化对策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林业(2022年1期)2022-02-19 02:35:08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中小学校长(2020年6期)2020-08-07 10:54:36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
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 05:19:54
高校跆拳道教学的影响因素及优化对策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7:3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几点建议
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探讨